开国典礼时的五星红旗 红灯笼“九头鸟”喇叭

2019-09-29   泰州小叟

在国家博物馆“屹立东方——馆藏经典美术作品展”上,开国典礼时的五星红旗 红灯笼 “九头鸟”喇叭这些见证了新中国成立的珍贵文物第一次集中与观众见面。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升起的五星红旗。这面长4.6米、高3.38米的五星红旗,平铺在大厅中央的展柜里,吸引了众多观众目光。

据介绍,1949年9月29日上午,国营永茂实业公司接到指示,为开国典礼赶制一面五星红旗。由于当时的印染技术达不到印制大幅面国旗的要求,只能采用手工缝制。制作五星红旗的红绸、黄缎来自前门大栅栏的瑞蚨祥,再交由西单“新华缝纫社”缝制,于10月1日凌晨完工。1951年7月,这面国旗由北京市政府拨交给中国革命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陈列和保存。

从1949年开国大典起,每逢节日和大型庆典,天安门上就会悬挂4对巨型灯笼。

1994年国庆前,这种木骨架灯笼才光荣退役,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钢结构折叠式新型灯笼。

开国大典所用的108门礼炮(使用54门,备用54门),如今保存下来的有2门,均藏于国博。

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灯笼

图片来源 国家博物馆

“屹立东方——馆藏经典美术作品展”由国家博物馆主办,8月9日开展,展期三个月。馆长王春法表示,庆祝新中国70华诞的最好方式就是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为配合馆藏经典美术作品展览,国家博物馆还准备了一组馆藏的1949年开国大典珍贵文物。

文物展品共24件(套),分五组。包括新中国成立,特别是开国大典当天相关的重点文物展品,主要包括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灯笼、开国大典使用的礼炮、话筒、国旗、国歌唱片、中央人民政府木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印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签名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代表手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大使馆印章、中苏建交后两国国书以及《新华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藏品。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天安门举行。城楼上,八个大红灯笼挂起。毛泽东主席通过“九头鸟”喇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随后,28响隆隆的礼炮声响起。

时隔70年,两个红灯笼、10门礼炮,还有“九头鸟”喇叭在展厅重逢。这些开国大典的“亲历者”背后都有故事。

开国大典所用的108门礼炮(使用54门,备用54门)

开国典礼时的五星红旗 红灯笼“九头鸟”喇叭

“九头鸟”喇叭

成功将毛主席的声音传到全国各地

先说“九头鸟”喇叭。开国大典时,国内还没有无线传输技术,城楼上的声音只能通过喇叭扩音,再通过电台的收音装置传到全国。但是天安门广场面积太大,再加上开国大典当天广场上有30万人,普通喇叭音量根本不够。怎么办呢?当时负责转播技术工作的傅英豪想了一个办法,把九个喇叭都焊在钢板上,分成三排,一排三个,俗称“九头鸟”。经过试验,“九头鸟”喇叭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成功将毛主席的声音响亮地传播出去,传送到全国各地。

开国大典红灯笼

红灯笼难在制作。1949年9月,开国大典前夕,布置装饰天安门城楼的方案足有20个。周恩来最终认可了八个大红灯笼的方案。

被请来做灯笼的是一位70多岁姓尹的老匠人。老匠人带徒弟三天三夜做成。他诚恳地说:“我这辈子没有做过!这么大的灯只能在城楼上做。”他和徒弟忙了三天三夜做成8个红灯笼。每个灯笼需要3个成人手拉手才能环抱,堪称有史以来最大的灯笼。1994年,悬挂了45年的红灯笼被折叠式的灯笼替换。其中,悬挂在东二、西二位置的两盏宫灯被拍卖,拍卖所得捐赠给北京贫困山区解决吃水难的问题和希望工程。一对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另两对由天安门管理委员会收藏。如今展厅里的一对就是从天管会调拨来的。

小叟申明:内容和配图源自网络,经编排整理。版权归原作者,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