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贫困,身体的残疾并没有让周昌平向命运低头,他一边打工,一边师从刀画大师姚岸岐学习绘画。如今,周昌平不仅如愿开办了少儿培训班,免费培训残疾、家庭贫困的孩子,同时还举办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画展。
在簇桥街道望锦东路的一栋居民楼里,周昌平正在举办他的个人画展,大大小小30多幅作品挂满了墙面。如果不走近周昌平的生活,常人很难读懂刀画背后的故事。
童年的周昌平不幸患上了败血症。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只能靠大剂量的注射抗生素来抑制病情,正是这一原因导致周昌平一级听力残疾。2000年时,周昌平的父亲在工地受伤致残,高昂的医药负担让这个本就捉襟见肘的家庭更加风雨飘摇。
这一切的艰辛不易都被尚未成年的周昌平看在眼里。当同龄孩子还在妈妈怀里撒娇时,懂事的周昌平已经知道同妈妈一起分担生活的重担,同母亲一道做农活,母亲干保洁时和妈妈一起扫地,在最困难的时候甚至捡矿泉水瓶卖以补贴家用。
承受着家庭困难和身体残疾的双重重压,周昌平却从未向命运低头,他不停做着各种努力和尝试。后来看到弟弟在学画画,他便向妈妈提出自己也想学,“一开始我其实是不赞成的。尽管他几次要求画画,但我总觉得一个残疾人能学出来吗?而且还要增加家庭的负担。”周昌平的妈妈刘乙麟回忆说。
要画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周昌平坚定的想法,打动了年过七旬的老师姚岸岐,他决定免费将其收为弟子,艺名周钰人,寓意玉不琢不成器。周昌平没有绘画基础,一切需要从画素描学起。
学习素描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经常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没几天下来,周昌平的手开始抽筋,吃饭时连筷子都不能拿稳。每当这个时候,周昌平就会想起一句话:“你周昌平要是学成了,我手掌心煎鱼。”不服输的他于是又拿起了画笔,继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练习,家中练习纸就有数尺厚。
终于到了可以用刀笔的时候了。然而,刀笔和铅笔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工具,刚开始时周昌平连刀笔都不能拿稳,更不要谈在纸或布上绘画了。别人十次能画好的,他就三十次五十次地画,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抱着笨鸟先飞的想法,周昌平不断琢磨刀画技巧——山一刀一势怎样刮才能雄伟壮观;水的流淌,怎样画才能令人感到它的灵动;树形的刻画,小草石块的点缀,云雾的浮动……国画山水和世界名画都是他临摹的对象。
“孩子,一定要坚持。刀画虽然很难掌握,一旦熟练后,就能达到别人难以模仿的高度。”老师姚岸岐叮嘱道。当时,和周昌平一起练习素描的还有其他几个孩子,但两年之后坚持下来的,却只有周昌平一个人。
为了治疗父亲的病,同时供养两个孩子读书,周昌平一家人已是债台高筑。2007年,街道帮助周家申请并落实了国家最低生活保障金、贫困残疾人家庭专项补助以及“阳光圆梦”助学金。与此同时,周昌平一边画画,一边打工,全家人的生活慢慢有了起色。
2012年,周昌平家的房子被拆迁,每个月有了固定的拆迁补助。但这时,周昌平却做出了一个让人不可思议的决定,他对母亲说:“妈,我们去街道办事处把低保退了吧!”母亲很惊讶,问为什么,“每个月拆迁过渡费三个人只有那么多,要给你爸爸治病,还要租房,除开水电气物管开支,已经所剩无几。”周昌平说:“现在政府每个月都在发过渡费,而我现在已经成年了,每个月挣的钱如果节约点应该够了。如果我们还是等、靠、要,会让人懒惰和不思进取。你放心,我能支撑起这个家!”母亲听到这番话后,感到十分的欣慰,她觉得自己多年的教诲没有白费,儿子终于长大了,于是她毅然决定退掉了全家三个人的低保。
周家要退低保,当听说这个消息后,不少邻居愕然,“啥子呢?你们疯了啊,别人申请都申请不到,你们居然要退,想清楚没有哦?”对此,刘乙麟淡然一笑,她说这不是自己的决定,而是儿子的坚持,她说:“我儿子说,小时候他的书包,文具和生活用品很多都是社会捐赠的,学费也是政府交纳的,我们已经得到了太多的爱。这个社会还有很多遭遇各种不幸的家庭,还有比我们更困难更需要帮助的人们。我们现在能够自食其力了,我想把低保名额让出来,让更多有需的人得到帮助。”
与此同时,周昌平的绘画技艺也有了大幅度提升。《松林的早晨》是俄罗斯画家希什金的代表作之一——早晨的大森林,朝雾弥漫,金色的阳光透过朝雾射向林间,清新潮润的空气浸润着密林。捧着这幅经典画作,周昌平开始尝试着用中国刀画的技法来诠释它,在他的手中,刀尖的松树更加枝叶繁茂,生机勃勃,无论是粗犷的树干、舒展的枝叶,还是盘曲的根部、附着的青苔的描绘,都使人感到格外的自然和亲切。
周昌平的家,还兼具着很多功能,既可以办个人画展,还是三十多个孩子的课堂。
一天,周昌平和妈妈在川藏路散步,看到一个腿有残疾的女孩,步履蹒跚。周昌平深有感触,想到了童年时的自己,觉得自己该做点什么,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做。后来,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找到周昌平,希望能向他学画,周昌平突然意识到自己该干点什么了。
在妈妈的大力支持下,周昌平说干就干,二十平方米的客厅很快被改造成了一间课堂,母亲刘乙麟和老师姚岸岐一有空闲也到画室帮忙。何景浩今年8岁,妈妈送来画画时告诉周老师:“他性格内向,平时不说话,老师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到这里来后,周昌平一边陪着孩子练字、画画,一边则向他讲述自己童年的故事,慢慢地,何景浩在课堂上开始主动举手发言了。肖灿是一位听力残疾的小男孩,他特别喜欢周老师的课堂,课下他最喜欢和周老师聊天,“他很照顾我,说话轻言细语,我的字也越写越好。”
在三十多个学生中,像肖灿这样残疾、家庭特别困难的孩子就有六个,周昌平和母亲不仅免费教授他们绘画的技艺,还经常传授一些传统文化,培养孩子们积极乐观的精神。有人问他,你这样做值得吗?周昌平说:“改变一个孩子,就是改变一个家庭。教会他们,让他们有一技之长,能自食其力,就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不求个个成才,但求个个成人。我要让他们知道这个社会没有放弃他们,他们一样有人关爱,他们长大后也就会感恩,也会去帮助更多人。”
周昌平说,他和家人也曾经接受过别人的帮助,尽管他可能已经不记得他们的名字,但始终怀有一颗感恩的心。现在,周昌平在学画、教画之余,正在努力完成更多高水平高质量的作品,因为他有一个愿望,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刀画作品可以集中拍卖,所得费用用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让更多人加入到爱心传递中。
武侯融媒体记者 胡晓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