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在旅行的路上,寻找着不一样的地方,如果都市的繁华带给你喧嚣,那么渔村的古朴会带给你静谧。我想,在三亚,这个藏匿在繁华中的渔村,是你想寻找的地方!
先给大家分享一下,来三亚时,路过海口,吃到的美味,其实最让我无法忘记的味道,还是这一顿海鲜。海鲜之丁村万人海鲜广场香水湾3号
海口 丁村万人海鲜广场位于 海口 市龙昆南路延长线,项目按4A级景区标准规划建设,总占地面积160亩,总投资1.3亿元。广场设有海鲜平价超市、游客自助用餐区、集散广场、生态停车场、海洋文化展示馆以及儿童游乐场等配套设施,其中共有海鲜加工档位88家、小吃档位40家、海鲜零售档位150家。
生猛海鲜实拍,均明码标价、做到让每一位前来购买海鲜的市民游客朋友做到心中有数
80多个海鲜加工档口,选择起来真的有点困难,今天在这里就给大家介绍一家海鲜店,位于香水湾3号的 四川 小胡子海鲜店。是一家20多年的老店,在大众点评排名靠前。老板年轻有为,非常热情的接待了我们,还给我们介绍了许多好吃的海鲜,告诉我们那种海鲜适合那种口味,服务做的非常周到。
推荐门店
四川小胡子海鲜
小胡子家生意火爆,就餐的游客不少呢,厨房是开放式的,不存在分量不足,偷梁换柱的现象。而且上菜速度很快,菜品不仅好看味道也非常好。
四川小胡子海鲜
四川小胡子海鲜
四川小胡子海鲜
四川小胡子海鲜
四川小胡子海鲜
南边海渔村
初到三亚,如果想俯瞰整个三亚的夜景,那非鹿回头公园莫属。白天,站在鹿回头岭上瞭望四野,海光山色城影尽收眼底;夜晚,绚烂的城市灯影璀璨,展现出繁华景象。
但在鹿回头鹿回头岭下的一片居民社区,顺着近乎45度角大斜坡走下小巷,鹿城的另一番景象便会呈现在眼前。尤其是在夜里9点后,这里的人们卸下白日里为生计的奔忙,将对美食、对倾诉、对朴素情感的追求展现得淋漓尽致。夜色里,小店内大锅翻炒的河粉在空气中飘逸着牛肉的香气,餐馆里吃着炸鸡喝着啤酒的中年男子,如同少年一般谈笑。
(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摄)
这里便是天涯区的南边海渔村,它的包容让许多外来者将它视为第二故乡,它也将一个更为多元的三亚展现在世人面前,这里有着人间风味与市井风情,有普通人的默默拼搏,有深夜的炸鸡与啤酒,也有清晨暖胃的粥。
(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摄)
渔村的历史
从人声鼎沸、商铺林立的大东海游览区出来,或是经鹿岭路越过山丘,或是沿榆亚路、南边海路顺着临春河走,便看见舟楫点点,数十只渔船泊在河面,不远处,又有数十艘游艇停泊,传统与现代、古往与今来相映成趣。
一个地方,若说不清个古往今来,便觉少了许多底蕴,历史与文化,常常难以分割。三亚疍家文化陈列馆馆长郑石喜介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这里只是一片海滩,有一处渡口,轮渡往返于南边海与北边海之间,而疍家渔民,世居船上,或在海滩建起零星的吊脚楼。
(三亚南边海渔村的傍晚)
何为疍家?简单说这是我国沿海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南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这样描述,“以舟为室,视水如陆,浮生江海者,蜑也。”若不能理解这一句“浮生江海”背后的苦楚,见到眼前渔村这鳞次栉比的民房,恐怕就很难察觉这对疍家人的特殊意义。
(位于南边海的三亚疍家文化陈列馆一角)
(疍家人用椰子壳自制的一种量具朱升)
在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镇访谈疍家老人郭世荣时,他谈到,上岸定居是疍家人千百年来最大的变化。“不上岸孩子就没有办法上学,疍家人需要文化,需要定居。”
(疍家水棚)
回溯南边海渔村的历史言尽于此?其实不然,南边海渔村位于南边海环河口边,鹿回头山脚下,山海相连,历史上是下船上山的一个路口要道。
说来有趣,最早将鹿回头岭带入史志的并非贬官名士,也不是当地的文人雅士,而是宋代一名自号“三巴大王”的海盗,他实名为陈明甫。相比于黎族男女的爱情传说,史志上关于他的记载多了几分历史的冷峻。
正德《琼台志》记载,鹿回头岭在崖州州府一百四十里的海边,临川(古县城)的南面,形状犹如一头鹿到了海边转过头来,大海成了它的屏障。宋代时候,“土贼”陈明甫占在鹿回头岭上安营扎寨,常常乘着双龙大船横行在附近海域。陈明甫之乱前后历时八年,后来还有人在鹿回头岭挖出过金银,相传是陈明甫败走时所埋下。
渔村的夜晚
夜晚的三亚,褪去了白天的燥热,傍晚时分,沿着渔村路向里,刚整修过的水泥地面还比较干净,两侧居民楼里,不时有顽皮的孩子从家里一阵小跑出来,“嗒嗒”地在水泥路面上踩出声响。
星巴克与金拱门不属于这里,华莱士、沙县小吃、隆江猪脚饭才能在这条街久经考验。但如果说到晚上最热闹的门店,非炸鸡店莫属。没人数过南边海渔村究竟有多少家炸鸡店,也说不清这些炸鸡店彼此间有什么区别,但似乎每一夜每一间炸鸡店内食客都络绎不绝。
(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摄)
渔村的炸鸡,与美式快餐的炸鸡大为迥异,它不追求入口即碎、鸡肉顺滑的快感,反到是对嚼劲、香脆情有独钟。就着细碎的鸡骨入锅,不仅可以让鸡肉有了附着,也可以使食客品尝的过程变成剃骨寻肉的过程,如此一来,也便放缓了时光,使人解除了拘束,和朋友聊聊近况,便也是人间好光景。
夜的凉风还不足以带走白天的闷热,需点上一份清补凉,看着店家娴熟地往里面加入大红的西瓜、暗红的枣、深青的绿豆、米白的木耳花,海南人最熟悉的乡情便融入美食中。
(清补凉)
(炒冰)
南边海渔村的夜不仅仅属于店家与食客。巷道狭窄,出租车与网约车不会轻易驶入,摩的师傅就在夜色里,守候每一位从炸鸡店里走出的食客。外卖工作人员也没有停下奔走的步伐,继续穿梭在街头巷尾,为点餐者送去深夜的慰藉。
藤海渔村
藤海渔村,一个躲在蜈支洲岛身后的秘密花园,当你搭乘轮船赶往蜈支洲岛时,附近的藤海渔村正在迎接满载而归的渔民。在这一片海域,海棠湾、蜈支洲岛身价飙升,而毗邻的藤海渔村现仍保留着农家渔村的模样。
无论渔村以外的世界如何变化,没有改变他们世代打渔为生的传统,也没有改变他们的开朗与淳朴。
渔村的市井生活
藤海渔村所在的后海角,是国家海岸海棠湾的尽头,与蜈支洲岛同在一片海域、隔海相望。
海风和腥味灌满了拥挤的街道,村民自顾自地忙着手头上的事,并不会对外来人投来警惕或异样的眼光,如果上前与他们询问交谈,他们会热心地提供帮助,真诚而害羞的笑脸,让人倍感亲切。
下午四五点光景,正是渔村热闹的时候。村中的道路两旁挤满了小摊贩,水果、杂货、粉面粥,应有尽有,一边做生意一边闲聊几句,很是自在。
码头边上更是人声鼎沸,有的渔民下船后就地做起了买卖,活蹦乱跳的小鱼小虾吸引了不少目光。
而更多人则是有条不紊地往别处运送着海产,刚捕捞上来的水产品,肉鲜味美,向来是供不应求,相熟的饭店老板一般会提前预订好这船好货。
渔村美食
渔村里随处可见海鲜饭店和本地风味的路边摊,但是,作为藤海渔村的一大特色,第一顿饭肯定是体验水上渔排。
水上渔排,可以理解为海上的大排档,几条大船并排串联成水上餐厅,在船舱铺上木地板、布置桌椅作为就餐区,船与船之间是海鲜存放区,大小不一的网箱,存放了各种各样的水产品,而最里边的那艘船就是“厨房”,用来加工烹饪。
在水上渔排品尝美食,追求的是鲜味,而不是环境,虽然比不得整洁明亮的高级餐厅,但是这里的水产品最是鲜美。
满载而归的渔船,一靠岸就立刻送来鲜活的水产品,经过渔排老板的检查,再投入网箱中,供食客挑选品尝。
渔村日落
穿过藤海渔村,另一边的皇后湾别有洞天。黄昏时分,踩着细软的沙子散步,抬头会看到粉色的云彩,远处的落日绚烂夺目。
皇后湾的美好,不只是蓝天白云、水清沙白,更在于这是一片未被破坏的世外桃源。
作为海南岛最后一片原始净土,因为水底礁石密布、环境复杂,不利于开发开采,皇后湾得以保存完好的原始生态。
原始生态孕育的优质海洋环境,吸引了许多冲浪爱好者,在海浪上驰骋,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自由灵魂尽情撒欢,跑步、浮潜、拾螺、捉蟹,我们在皇后湾彻底放空自己,享受假期。
西岛渔村
或许大家只晓得西岛景区,但在景区的另一端,还有一个刚被评为中国最美渔村的“西岛渔村”。
西岛有400多年的渔村历史,珊瑚老房子林立,没有四个轮子的汽车,没有喧嚣,小孩子可以赤着脚,在巷子里玩耍,老人们坐在院子里悠闲地嚼槟榔,渔村的人情味,真是浓得很。
(珊瑚老建筑)
老瓦片、旧木门、扬帆的渔船、淳朴的渔民。西岛文创馆就像是一个窗口,展示着着西岛的过去与未来。
西岛还有一个海上书房,由废弃的渔船改造而成。里面存有2000多本书,当地的学生放学后经常去阅读。
西岛粽子、西岛米糕、西岛鱼汤等西岛特色美食也不容错过。渔民刚捕捞上来的海味,买来加工或者去饭店都可享受到真正的西岛风味。
三亚的渔村
依山靠海、民风淳朴
走过繁华都市
看过景区风景
不如来着渔村走一走
感受渔村人民的热情
品尝渔村美食
这样,一场旅行才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