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自缢前号召各路军马进京勤王,为何手握重兵的将领见死不救

2020-10-21   生活给的温暖

原标题:崇祯自缢前号召各路军马进京勤王,为何手握重兵的将领见死不救

当李自成以西安为都城,正式创建大顺政权,发出“嗟尔明朝 气数已尽”的慷慨激昂檄文以来,大顺军节节推进势如破竹,兵锋直逼明朝都城北京。

大明帝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挑战,身在紫禁城的崇祯皇帝拒绝了迁都南京的最后生机,发出诏书号召全国各路军马进京勤王。但直至崇祯“君王死社稷”自缢于煤山歪脖子树下,也未有多少兵马赶到北京城外解围。在各地军事将领的观望态度之下,大明的国柞终于迎来了断绝。

崇祯煤山自缢

明朝进入崇祯后期,中央朝廷已经失去了对地方军政的控制。自蓟辽督师孙承宗经略辽东,提出“以辽人守辽土”的方略为标志,明朝的军事体系难以避免得趋向于军队私有化。一大批军事将领在乱世中壮大,他们视控制区域为私家地盘,把手中的军队当成与朝廷讨价还价、争取利益的资本。

就像满清为剿灭太平天国助长了曾国藩湘军、李鸿章淮军一样,明末年间也出现了左良玉、贺人龙、吴三桂等拥兵自重的地方军阀。虽然没有严重到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程度,但崇祯对各路明军的调动早已不那么顺手。更有甚者如福建的郑芝龙家族,早年由海盗、走私商人起家,受明朝政府招安归附,盘踞福建经营独立王国,无论是崇祯的中央政府,还是后来的南明隆武政权,均难以节制这路乱世军阀。

独霸福建的郑芝龙

众所周知,明朝的灭亡,是在中原农民起义军、关外满洲八旗内忧外患的两线作战下消耗殆尽而亡。崇祯末期,土地兼并和财富向少部分人集中的贫富两极分化已经达到临界点,帝国以自耕农土地税收为主的经济体系难以为继,朝廷财政困难,再也拿不出军饷支撑、维持战争。不能提供钱粮的明朝中央政府,在各路军阀看来就是一只被挤干的柠檬,地方军事将领面对纷繁激烈的局势,考虑更多的还是手下军队的前途命运。

崇祯帝

除明末复杂态势之下地方实权派军阀的野蛮生长之外,性格决定命运,崇祯生性猜忌怀疑、刻薄寡恩的个性,也是加速明朝内外局势恶化的重要因素。先是豪言“五年复辽”的袁崇焕,后是主持“十面埋伏”的杨嗣昌,渴望当中兴之主的崇祯一听到能够平定满清和农民军的方略,立马便能投入巨大的热情、殷切期待,可一旦局势有所恶化,崇祯又立刻翻脸残酷对待前线将领。

袁崇焕

袁崇焕因没能阻拦皇太极的八旗劲旅兵围北京,被猜疑其私通满清的崇祯下令千刀万剐、传首九边;

后来的南明隆武帝,当时还是唐王的朱聿键募集军队进京勤王,被崇祯以违反藩王不得掌兵的祖制为由,圈禁在凤阳;

仅存的敢于和李自成的骑兵面对面野战,并且战之能胜,外号“贺疯子”的贺人龙,被崇祯授意孙传庭设计斩杀;

明朝最后的支柱孙传庭与李自成交兵战死于潼关,崇祯却听信言官的弹劾,认定孙传庭装死潜逃,不予抚恤;

……

孙传庭

如此一桩桩、一件件,使得武将们人人自危,寒心之余导致朝廷与将领隔阂日渐加深,彼此之间信任全无。因此,当李自成攻打帝都北京前夕,即便是崇祯封官许愿,晋升吴三桂、左良玉、唐通、黄得功的爵位为“伯”,赶来救驾的也只有唐通一路军马,其余三路均是百般借口迁延观望。

可就算是唐通,也在居庸关投降了李自成。北京城的门户洞开,再也无兵可守,明朝的灭亡至此已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