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云冈石窟的开凿从北魏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60多年。此后的东魏、北齐、隋及初唐,辽金,辽兴宗、道宗时期,辽皇室曾对武州山石窟寺进行过延续十年之久的大规模修整。修建了石窟前接木构窟檐的通乐、灵岩、鲸崇、镇国、护国、天宫、崇福、童子、华严、兜率十座大寺,并对一千余尊佛像进行了整修。辽保大二年(1122年)金兵攻占大同,"寺遭焚劫,元代,武州山石窟寺庙院尚存。
明代,大同云冈再度荒废。云冈之称始于明嘉靖年间,明末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路经大同,留部将张天琳驻守后清军入关攻占大同,云冈寺院再遭兵燹,沦为灰烬。清代,清顺治八年(1651年)云冈寺院得以重修。清乾隆年间云冈石窟亦曾有修葺。1949后云冈石窟的主要洞窟和窟前木结构建筑(第5、6、7窟)均保存完好。
云冈石窟最著名的露天大佛:第20窟释迦坐像,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释迦坐像,在云岗石窟中部西隅,编号第二十窟,造像露天,主像是释迦坐像,高13.7米,胸部以上石质坚硬,保存完好,两肩宽厚,面形丰圆,薄唇高鼻,神情肃穆。背光的火焰纹和坐佛、飞天等浮雕十分华美,把主佛衬托得雄浑大气,是云冈石窟中的代表作品。大佛全身比例适称,造型手法简练概括,他宽阔的身躯给人以稳健之感,他所据有的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精神风貌,为这一时期佛像雕刻的杰出代表。大佛背光外缘西壁的残飞天是云冈石窟最有代表性的飞天。这身飞天,可以称之为"菩萨形飞天"。你看这身飞天头戴花冠,颈佩珠环,通体长裙,手捧鲜花。她身段微屈,状己凌空,但姿态却是那样端庄沉稳,一副虔敬的面相有别于一般的飞天。第20窟释迦坐像不仅是云冈石刻中的杰作,即在全国来说,也是佛像艺术中的精品。
云冈后期石窟;(第21窟至53窟)
自第20窟以后,是为云冈的第三期工程。云冈石窟的后期,一般是指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到孝明帝正光末年(公元525年),总共31年,在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先前的那种大规模的工程场面渐渐地沉寂下来,但是在仍可利用的崖壁又相继开凿了中小型洞窟约200多个。这些多数属于小集体或个人开凿的洞窟,主要分布在云冈石窟第20窟以西斜坡上和中部区第11窟至第13窟上部的崖面上以及东部区西端龙王庙沟西侧的上部地带。这一时期的洞窟形制小而杂、自由而灵活,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安排,大多因地制宜,但正因这后期工程,才将云冈的东部区、中部区、西部区结成一体。使之成为一条1公里长的石窟群带。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TOy7HABnkjnB-0zKTQ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