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波 通讯员 刘桌 陈平安
建始县红岩寺镇交通便捷,有“明珠镇”之誉。曾经,系列创新发展之举,让人们投下惊喜的目光;而今,“夹”在高坪、花坪两镇中间,又没有旅游资源,红岩寺如何发展?
“推进制鞋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红岩寺镇党委政府给出答案。
近段时间,记者深入红岩寺镇制鞋工厂,解开心中一个又一个谜团。
暖心事暖心头
“绝不能一招了之!”2011年开始,在外打拼的人士纷纷返乡创业,8年过去,从当时一个个代加工的小作坊到如今现代化的制鞋工厂,镇委、镇政府一诺千金,一届接着一届干,感动着返乡创业的制鞋企业。
“返乡创业8年,没有镇委、镇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就没有我的今天。”双大鞋业老板苏建敏说。
2011年,在福建莆田打拼多年的苏建敏返乡,选择在红岩寺镇秋桂村创业。创业初期,他的小作坊只有七八个人,如今,不仅有了大厂房和6个分加工厂,还拥有自主创新158鞋业品牌,建成年加工200多万双订单的生产线厂房,带动红岩寺、高坪、三里等乡镇300余人就业。
回首过去,一幕幕暖心事在心头。当年,镇里在秋桂村建工业园,苏建敏的小作坊不再租用农家房屋,而是搬进产业园。
有一年,双大鞋业遭遇资金困难,红岩寺镇委书记姚建军、镇长熊健等10位党员干部,用自己工资卡为他担保,从银行贷出100万元钱,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后来,苏建敏将自己的“双达鞋业”更名为“双大鞋业”,希望做大做强,回报家乡。
“服务太细心了,让我真正体会到了‘拎包入驻’。”说起入驻红岩寺镇产业园的故事,恩施聚兴鞋业年轻老板陈锐难掩感激。
陈锐是建始县三里乡马坡村人,他来红岩寺镇投资兴业,除了看好这里交通便利,营商环境优也是吸引他的重要因素。
陈锐清楚记得,当时,厂房建好后,因开工急需用电,刚好遇到镇长熊建带队召开入驻企业工作例会,熊建现场办公,承诺10天内解决用电问题。10天内,不仅安好了变台,连变台到厂房的电线也接好了。
鞋底等材料运来后,要分发到各村各户,各村干部和“尖刀班”同志帮忙组织协调,有时深夜还帮厂里送材料、回收成品。聚兴鞋业2019年来红岩寺投产,当年完成1800万元产值。
抓机遇建厂房
“走城镇化、产业化‘双轮驱动’之路,离乡不离土,农民变工人,真正把农村打造成和谐幸福的新农村。”2011年,红岩寺镇党委、政府就着力为返乡创业者建“绿色通道”,第一个先行先试的村级创业园正式诞生。
“自从双大鞋业在这里建起第一个村级创业园,秋桂村就热闹了!”秋桂村村民逢人便乐呵呵地说。如今,每天清晨,100多名工人齐刷刷走进双大鞋业,开始一天的工作。
有了双大鞋业的成功经验,2019年,红岩寺镇委、政府抓住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看准红岩寺村地处318国道,交通便利的优势,投资7000万元在红岩寺村建扶贫产业园。这是该镇第二个以制鞋业为主的产业园。
目前,投资3000万元的第一期产业园已完工,投资1000万元的第二期厂房正兴建,三期厂房包括集办公、研发、住宿楼为一体的整个厂房建成后,这里将成为红岩寺镇制鞋业核心区。
入驻红岩寺村的恩施聚兴鞋业以扶贫产业园为依托,把家家户户作为“小作坊”,带动1000人以上在家门口就业。
“力争2020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对聚兴鞋业的发展,陈锐信心十足。
商招商见成效
“感谢党委、政府,给我们盖了这么好的厂房,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干!”2019年11月1日,红岩寺镇东西部扶贫协作产业园开园仪式上,福建投资人黄秀琼、方勇动情地说。
曾经,红岩寺雁去无留意;如今,群雁归来换道超车。从引一家到引一批,福建客商舍近求远来发展,一个响亮的答案告诉我们:环境优,客定来。
黄秀琼、方勇从福建到建始投资兴业,苏建敏是牵线人。多年来,苏建敏见证了红岩寺镇的鞋业经济发展,并从中受益。如今,红岩寺镇大手笔兴建扶贫产业园,他主动请缨,以商招商,走进曾打工的福建莆田市,引进福建双凤进出口贸易公司到建始兴业。就这样,以福建、恩施第一个字命名的“福恩鞋业”落户红岩寺镇。
如何推进制鞋产业发展?“仅我们恩施人在福建莆田从事制鞋工作的就多达5万人,这里面不乏优秀企业老板、管理人员和优秀员工,这是一笔宝贵财富,如果他们回来,必将大有作为。” 苏建敏掰起指头算账。
2019年,福恩鞋业在福建莆田租房设立福恩鞋业生产车间,在建始县扶贫产业园设“湖北福恩鞋业”分厂,完成欧美市场签订390万双鞋面加工订单,实现产值1.5亿元,税收500万元。下一步,福恩鞋业将在福建省和建始县城办分厂,计划完成500万双生产任务,实现产值2.5亿元,完成税收800万元以上,带动1000人在家门口就业。
“只有我们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才能演绎好‘鞋’的故事!”集聚在红岩寺镇的福恩鞋业、双大鞋业和恩施聚兴鞋业负责人击掌相约。
敢想善为,方能行稳致远。一个聚人气、商气、灵气的红岩寺镇正因制鞋产业而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