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对战争的批判潜藏于布鲁诺纯良的品性中

2019-10-23   轨道电影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后来他们追杀工会会员,我不是工会会员,我不说话;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是新教教徒,我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铭刻于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

“犹太人为世界贡献了三个脑袋”,每当听到这句话,我相信很多人都会琢磨,到底是怎样的先贤配的上如此的荣誉,他们就是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之一卡尔·马克思、心理学精神分析法开创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伟大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这句话代表了犹太人对于世界建设的伟大贡献,是一种伟大而卓绝的爱。然而历史上,大部分人都清晰地记得曾经出现过痛心疾首的一幕:犹太人屠杀。电影史上,有诸多高分电影都与此相关,比如《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钢琴家》等,还有一部电影,尽管对于这一事件所言不多,但每一个细节刻画都凸显出那段荒谬而惨痛的历史,它就是《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这部电影以男孩布鲁诺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折射出的其实是导演关于犹太人被屠杀的意见和看法。影片中含有各种隐喻和暗示性极强的台词语言,然而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应该都不会忘记男主角布鲁诺的纯真善良以及那双炯炯有神的目光,也通过他的经历将历史上的犹太人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揭露出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今天,就让我带着大家一起剖析一下这部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到底代表了哪些含义,片中的人物都有哪些不同的命运走向,透过这些性格各异的人物,导演到底想要传达出怎样的一种价值观。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四点:孩子间纯良的友谊;对于不同人种的看法;一个家庭中关于善恶人性的价值观以及反战主题的表达。



01条纹睡衣映射孩子天真无邪的内心,为了一个承诺可以赴汤蹈火,这就是孩子友谊的价值

对于8岁的布鲁诺来说,生活原本无忧无虑,有一群可爱的玩伴,衣食无忧地成长。可是父亲的升迁却带来了诸多变化。从城市到乡村,布鲁诺首先抱怨的是这里没有家的味道,可是佣人却说“这里装饰好了就有家的味道”,父亲说“哪里有家人,哪里就是家”。其实布鲁诺之所以坦言没有家的感觉正是缺少了陪伴,父亲忙于工作,母亲则要照顾整个家庭,甚至还要打理日常事物,而姐姐则情窦初开,无暇他顾。布鲁诺心中对家的依恋也为接下来与沙幕的感情埋下伏笔。

在这种环境下,布鲁诺从未放弃对外界的探索,他喜爱读探险书,梦想成为一名探险家。

尽管生活相当枯燥乏味,布鲁诺仍然“幸运的”结识了同龄的沙幕。虽然区隔两人的是一道铁丝网,但却无法隔开两人的心。

影片对于这份友谊的铺垫精心设置,引入点就是条纹睡衣。第一次见面,布鲁诺问沙幕“你为什么穿着条纹睡衣”,沙幕回答“那是因为他们把衣服都收走了”,在儿童视角中,他们只是衣服、环境的差别,他们并不知道外在变化的终究原因。条纹睡衣是战俘的身份象征,在孩子眼中却没有丝毫的悲伤情绪,布鲁诺甚至还为沙幕专门画了一副穿条纹睡衣的画。



孩子间也有友情的考验,当沙幕来布鲁诺家擦杯子时,布鲁诺主动给了沙幕一块蛋糕,在科特勒中尉发现后,他恶狠狠地问沙幕“为什么偷吃东西时”,沙幕说“我们是朋友,是布鲁诺给我的”。当科特勒再转到询问布鲁诺时,他楞住了,从而说出了违心的话“我不认识他”。这种谎言对于友情的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而布鲁诺也因为说出这样的话陷入深深的自责,他每天都去等沙幕,直到看到被打伤的沙幕,这是因为自己谎言引起的,而当他真诚地道歉,想要重新成为朋友时,沙幕接受了,并没有因为他的不诚实而留下怨恨的阴影,这无疑让他们的友谊更加稳固。

所以当布鲁诺母亲想要离开这里时,父亲曾经征求孩子的意见,姐姐格雷特尔明确想要回到大城市,而布鲁诺则说“我一点也不回去”。由此可见,留在这里的原因正是沙幕,布鲁诺仍然珍视这份感情。

另一个儿童视角的展示,是布鲁姆趴在窗户上看集中营宣传片,当他看到集中营生活有自由有美食时,他相信父亲的善良,所以当观看结束时,他高兴地冲向父亲拥抱了他,对布鲁诺来说,原本“不会拿别人衣服”的父亲形象依然伟岸高大。

影片至此,观众已经能够感受到两个小伙伴的惺惺相惜。当沙幕找不到父亲时,布鲁诺才能够感同身受,答应要进入集中营帮沙幕一起找父亲。可是一旦进入集中营,他颠覆了原本的想法,屋子里昏暗潮湿拥挤,让布鲁诺退却质疑。他想要回家,可是沙幕说“那我爸爸怎么办?”时,布鲁诺没有离开,而是留下来陪伴沙幕继续寻找,直到生命终结。布鲁诺可以为了这个承诺与沙幕携手同行,尽管对孩子来说,他并不理解大人们的行为,但却见证了他们之间生死相依的友谊。



02人种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不存在“该死的犹太人”和“高贵的我们”

“在黑暗的理性到来之前,用以丈量童年的是听觉、视觉以及嗅觉。”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影片设立了二元对立的角色,布鲁诺的父亲是执行消灭犹太人政策的纳粹,他代表的是国家意志,正因为他的存在,家庭服从于工作,全家人搬到了犹太人集中营外生活。布鲁诺代表了德国的外来,他并不清楚犹太人的处境,只是通过朋友沙幕,让他对犹太人有了直观的印象。可以说,他们在历史进程中都是微不足道的人物,可是却道出了很多人对于犹太人的偏见和仇视。

在家教课上,老师提出“犹太之流诟吾族,诱吾族之敌”“凡其所到之处,灾害不断”“吾国必因其而亡,不远矣”,可以看出,他把犹太人当成了罪恶的典范,姐姐其实也是受害者,她喜欢玩具娃娃,可是搬到新家后,墙壁上不得不挂满纳粹的海报,而她却将珍爱的娃娃藏在了地下室,她的心中仍然保留了对于童真的一丝慰藉。

格雷特尔认同老师的观点,以此来表明自己“成熟的观点”,并和幼稚的弟弟区隔开。弟弟的所思所想代表了独立思考精神,他没有一味附和老师的观点,从沙幕身上他认识到犹太人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根本不像老师说的那样邪恶。

影片中科特勒中尉是特别厌烦犹太人的,因为他对于父亲移民瑞士不满,并将这种愤怒转嫁给了年迈的帮佣帕威尔身上,将对方活活打死。他还对沙幕进行过“惩罚”,在他眼中,犹太人”其实不算是人”。如此危言耸听的言论在当时却理所当然,反映出一种畸形不道德的价值观。

法国《人权宣言》第一条便是:人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一律平等。社会差别只能建立在公益基础之上。美国的独立宣言则写道“人皆生而平等,享有造物主赋予给他们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我们认为这些普世真理,不言而喻。”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布鲁诺和沙幕的交往就是如此。可是在战争和歧视面前,一切的宣言成为泡影, 没有制约的权力成为迫害犹太人的利器,也因种族歧视导致了布鲁诺的死亡。父亲痛心疾首的表情再次证明,人种之间没有高低贵贱,更不存在“该死的犹太人”和“高贵的我们”。



03家庭中四人关于人性的不同解读:善恶从来不关乎教育,而只关于内心

影片利用有限的对方和镜头表现展现出战争时期对于犹太人的迫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于人性剖析的不深刻,恰恰相反,通过一个家庭映射出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以及教育,以小见大,发人深省,虽然看到的是布鲁诺一家人,其实却是德国意识形态的缩影。

母亲的仁慈,让孩子们避免外部世界的干扰

母亲角色的设置着力不多却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她知道丈夫的工作性质,在搬到新家之后尽力保护孩子们不受外界的干扰,她知道那些身穿条纹睡衣的人是犹太人却选择对孩子们隐瞒。

  • 当看到原本是医生的帮佣为布鲁诺包扎时,她的双眼有些动容
  • 当听到集中营上方飘散难闻的味道竟然来自尸体,她表情有些沉痛
  • 当母亲的墓碑上刻着纳粹标志,她决定动手摘掉却遭到丈夫阻拦,双眼闪烁着泪光

母亲身上有种温暖的力量一直守护着孩子,她不允许布鲁诺去外面玩耍,宁愿让他在屋子里画画。她可以因为这个糟糕的环境与丈夫争吵,甚至改变了丈夫让孩子留在这里的决定。可以说,母亲就是慈爱的象征,用自己的全部爱包裹着孩子,尽管没能挽留住布鲁诺的生命,但她已经尽了全力。



父亲的坚定,行使职责的同时让孩子健康成长

父亲的军人身份是他的本职,影片中无数次出现了经典的致敬手势及"嗨,希特勒"。这些都是父亲的日常,然而除去军人身份,父亲其实很爱这个家庭。为了孩子教育,他同意给孩子请家教,保护孩子不受伤害。也可以在妻子想要离去的时候妥协,这些都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地生活环境,希望他们健康成长。

另一方面父亲对于犹太人表面上看并不仁慈,当科特勒中尉殴打帮佣时,他选择了漠视,可是他内心仍然充满了一丝怜悯。科特勒被调往一线战场与他有脱离不了的干系。他没有明说,那是因为他职责所在,他要对的起那身军服,但是当他要面对家人时,他的内心其实是挣扎和煎熬的。

影片最后,他撕心裂肺的呼喊着布鲁诺,可是最后却遵循了因果循环的报应轮,因此揭示出纳粹必败的深层含义,父亲在履行军人职责的同时做到了让孩子们健康成长。



姐姐的摇摆和趋同,想要尽快融入成人世界

姐姐其实是一位天使,尽管她时刻想要体验成人世界的复杂,甚至和科特勒还有一层暧昧的关系,其实这是她利用自己弱势形象争得同盟的做法,也是处于青春期孩子对于外部世界困扰的一种自我保护。

她赞同家教老师对于反犹太人的说法,可是自己明明也是这种做法的受害者。即使是这样,她仍然表现出了赞同,这其实指向了一个心理学现象:乌合之众。少数人会服从趋同大部分人的意见和行为,尤其当这个人是某一领域的权威或者榜样时,效果更加明显。格雷特尔身上表现的摇摆性和趋同性正代表了普罗大众的想法,因与布鲁诺的差异性更凸显出孩子愈加珍贵的纯真。

布鲁诺的天真善良,凸显孩子与成人世界的天壤之别

透过布鲁诺的视角,我们看到了犹太人和他家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犹太人集中营的脏乱差是无法与他家的优雅整洁相提并论的,然而这却代表不了孩子的内心。

布鲁诺无拘无束的性格与家庭环境有关,他既有玩伴也有玩具,这与沙幕的环境形成强烈反差,当他把自己心爱的皮球抛给铁栏另一边时,沙幕果断地拒绝了。在沙幕心中,对于玩耍有一种天然的防备,他甚至不敢去想。

布鲁诺为他打开了一扇窗,尽管沙幕知道他们的处境天差地别,他仍然愿意接纳这位与他一样天真善良的伙伴。两个同龄的少年愿意用他们的纯真与邪恶的世界做斗争。

在布鲁诺看来,世界是美好的,集中营也是快乐的。否则,他不可能越过铁丝网,去帮助身处集中营的沙幕。可是他看到的景象却是毛骨悚然的,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对比代入感极强,让每位观众都切身体会到集中营的阴森恐怖,这造就了成人世界和孩子善良之间无法融合的界限。

布鲁诺一家最开始拥有相似的价值观,可是在父亲的军人环境熏陶下,姐姐有些蒙蔽了原先的想法,而布鲁诺和妈妈仍然坚定相信世界的美好,不同的环境和职业造成了不同的思想体系,影片潜移默化地向观众们灌输了这样的一种价值观,不可谓用心良苦。



04止战之殇:战争是孩子眼中罪恶的源泉

实际上,如果回溯整个故事罪恶的源泉,观众们很容易发现其实正是战争本身。

很多电影场景其实已经指明了这一点,当布鲁诺和同伴们玩耍的时候,他们张开双臂滑行的动作其实模仿的是战斗机的样子,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很明显已经种下了战争的种子。

而恰恰布鲁诺的奶奶是在轰炸机的扫射下身亡,奶奶持有的观点也是反对战争。尽管她为儿子取得的成绩而骄傲,但她仍然反对当时纳粹的主流价值观,所以儿子提醒她“不要在公众场合谈及自己的观点”,儿子担心的正是这种说法的引火烧身。

布鲁诺家歌舞升平,父亲因为职位升迁而兴奋不已,这是在战争中做出卓越贡献而获得的嘉奖,可是他的生活却并没有因此而变的更好,家庭矛盾不断,女儿价值观被曲解,儿子最终穿着条纹睡衣葬身毒气室。所有这些问题发生的根源都在于战争,如果没有战争,他将拥有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过上快乐自在的生活。



战争带给这个家庭沉重的伤痛,这种伤痛是无法在短期内愈合的,而这种牺牲并不是因为战争本身,而是因为一个孩子勇敢地相信另一个孩子,并且相信自己父母“在为这个国家做正确的事情”,以及集中营里的生活是快乐幸福的。可是一但进入集中营,布鲁诺的想法马上得到了颠覆,他想要去改变,但是已经无能为力。

影片以一种苍白的无力感揭示了布鲁诺命运中偶然之下的必然性,这也是战争的残酷性。如果他怀揣的那块面包没有因为翻墙时而掉落,是否可以在与布鲁诺分享时延长一些时间,让他们逃过死亡呢?这种无力感还表现在他们对于死亡的无知上,所有进入房间的犹太人并不知道要发生什么,房间外凌乱的服装摆放再次暗示出影片开头时提到的条纹睡衣的来历:衣服都让大人收走了。留给他们的只能是一件件反复穿的条纹睡衣。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之所以经典,在于影片没有直面人性的善恶,通过相关人员的经历和描述,侧面展现出战争的无情和残酷,唯一不变的是布鲁诺那颗纯真善良的心,历史上对于犹太人有诸多误解,影片没有阐释导演的观点,公平公正地讲述着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故事,可是从这个故事中,观众却能体会到强烈的悲悯情怀。显然,导演对于这一悲剧的悲观色彩正是对于反战情绪的宣泄。

面对真实的历史,我们是否也能像布鲁诺那样坚定地忠于内心,笃信所思所想所悟,不被世俗的价值观所动摇,相信看完这部电影,每位观众都会有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