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成为朋友,靠的是相同的志趣,也就是看待事物的立场和观点接近。
相反的,古语称:道不同,不相为谋;现代人讲:三观不合,不相为友。
人生路上,不必勉强与道不同,志不合的人做朋友,有些人,浅浅淡淡,简简单单就足够。
人活一世,不必勉强自己去与不喜欢的人打交道,不必勉强自己去和不熟悉的人来往,更不必勉强自己融入不适合自己的圈子。
孤独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随波逐流,那是在用自己的脚,走别人的路;
用自己的心,体会别人的生活。
不合群的人,并没有什么不好,真正见过世面的人,从来的都是乐于享受孤独的,喜欢不合群的生活。
一个越是见过世面的人,懂得安静的丰富自己。
见过世面的人,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不屑去寻找存在感,也不会因为旁人的闲言碎语就否定自己,因为他们一个人的力量足够撑起自己的人生,他们更需要时间去思考自己的生活,去努力做自己的事,没那么多时间投入社交去搞一些不适合自己的人际关系,浪费时间。
真正见过世面的人,不喜欢显摆,不与人攀比,不会斤斤计较,而是淡然的面对这个社会,因为见得多了,很多事情 ,便不足为奇,也不稀罕了。
其实每个人都有两面性。一个外在,一个内在,而大多数人,都只是通过与外界地沟通,通过存在感去获取别人对外在的这个我认同,却忽视了精神上的内自我。一到夜深人静,四下无人之时,就会从心底里涌起对自我的怀疑,惶惶不安。
那些“不合群”的人习惯独处,则更能正确面对真实的自己,或者说,更了解真实的自己。他们的内心精神足够强大,不需要他人的赞同,拥护。
而那些习惯独处的人,也不一定是不合群,而是不需要通过他人来证明自己。真正优秀的人,不在乎他人的眼光,也不在乎他人的嘲讽。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先说一些事例,在现在这个社会中普遍存在。每当有反对旧事物的新鲜事物出现,每个人先是对其抱有一个问号的态度,等到大众都接受了之后,才相信这个新事物的是对的。反之,很多人被骗都是因为太过相信大众的判断,觉得大家都说好的东西一定都好。未必然后就上了骗子的当。而那些“不合群”的人,反而幸免于难。
那些不合群的聪明人,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的周围找不到与他有共同语言的。就如叔本华所说:人,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古往今来,经典案例数不胜数:
叔本华-伟大的哲学家,哲学这玩意总是有些玄乎,无人能懂的,因此很多哲学家都是被孤立的。比如康德,终生未娶,一生未出柯尼斯堡,但他去创造了出独一无二的康得主义。比如尼采,在他的时代被世人称之为“疯子”,不被世人所理解。在这个时代里,尼采一些话,却成了无可辩驳的真理。
“人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有可能完全地成为他自己,而当他投身于人际交往时,他都将或多或少地失去部分的自我。”
优秀的人没必要花精力讨好别人,寻思经营好人际关系,因为时间会证明,谁才是对的。优秀的人更喜欢独处,活在自己的一片天地,在与人社交中,反而显得不舒服。
苹果公司CEO乔布斯,就是一个社交障碍患者!他不喜欢与人相处,情愿终日对着电脑,埋头研究代码。微信之父张小龙,也是一个喜欢独处的人。找各种理由,不去参加腾讯的会议,压力大了,就听自己喜欢的歌,一个人去打打高尔夫,打打网球。独处的时光,足够让自己舒缓工作的压力。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质(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不合群)。他们压根就不在乎别人比自己优秀与否。他们选择了孤独,不代表选择了与世隔绝。他们同样入世,只是他们社交门槛,不是一般人能够踏入的。不合群的人,往往是很优秀的人,他们不喜欢迎合别人,只按照自己的生活轨迹去活,不害怕孤独,而且乐于不合群。
因为见过了世面,所以心里就有了向往,便不会勉强自己,浪费时间融入一些无用的人群里,而是安静的丰富自己,做自己的该做的, 努力自己该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