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食录:古法熬制仙草冻

原标题:小企食录:古法熬制仙草冻

小企食录:古法熬制仙草冻

BY 小企9999

仙草冻在福建闽南话地区也有叫仙草粿。在两广白话地区有叫凉粉的,客家话地区则有叫草粄,仙人粄的。反正,各地方言不同,称呼可能差异不小,但实际所指是同一种东西。

在我记忆深处,按照漳州话发音翻译更准确的应该是这三个字:“田草冻”。意思是田间地头山岭上挖来的药草做成的凝冻。在闽南语系的漳州话发音里,“田”和“仙”的发音很接近,可算谐音字。下面咱们还是按照通用叫法和常见字面描述称之为“仙草冻”吧。

这种草经过一番加工,熬煮后的草汁在常温下即可凝结成果冻状。南方的夏季常温30°C+,这里特别说明,无需冰箱就可制成。

平常我们总是在冰箱中储存,那是为了追求更冰爽的口感。在我小时候,也常把西瓜,荔枝等系在网兜里,再丢井里泡一阵子。那时,冰凉的井水就是纯天然的冰镇神器嘿。

要跑题,赶紧拉回来。

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具有清暑解渴、凉血利尿之功效。用它制成的仙草冻出些消暑解渴,凉血利尿外,还有缓解高血压,肌肉关节疼痛的效果

仙草属一年生草本宿根植物。一年种植可多年收获,高可达100厘米;叶对生,秋末开花。轮伞花序排成顶生、长2~8厘米的总状花序式;花冠白色或微红,长3~3.5毫米,上唇阔大,具4齿,中间2齿不明显,下唇舟状。生于水沟边及干沙地草丛中。

看下图:这是一株晒干的仙草

网上借张没晒干前的图看看

当然要熬煮出一锅仙草冻,一棵或几棵干草远远不够,作坊式生产怎么也得存货这么多吧。

要做仙草冻用的必须是晒干的干草。草在采摘,收集晾晒过程中肯定会沾染不少灰土,因此,清洗草棵是第一件事。草洗的过程中会让清水颜色变深,那是自然现象,不用管它。换水也没用,那是草本身自带的色素,要是能清洗到完全没有颜色,恐怕也就做不成后面的事了。

洗净后的草就可以煮了,如果简单煮一煮,煮浓一点也有可能做成仙草冻,但是那需要耗费更多的草棵。现在有高压锅,已经省事多了。以前要把洗净的干草煮到烂,至少需要7-8个小时,反正是不断火煮一整夜的。现在呢,高压锅压它三四个小时,效果不错啦。

前面这些工作特别费时,但都只是基础工作,后续才是重点。

高压锅煮出来的仙草水含有大量草渣(纤维素居多),需要过滤。下图就是冷清后过滤的过程,过滤后的草渣黑漆漆一团团,很难看哦。

充分过滤是为了最后的成品仙草冻不要含有太多渣渣,吃起来才够爽滑。因此,可以多滤几遍。

过滤后的草汁还需要重新熬煮,熬煮的过程会产生很多浮沫。那些浮沫,从理论上说也应该含有细微的草渣(纤维素),慢慢熬,慢慢撇去浮沫。等到基本不再有浮沫涌现就差不多了。

舀出一部分草汁晾凉(另有安排),其他继续中小火煮着保持温度。

要想得到凝结的仙草冻,只靠煮草汁是不够的,还需要糯米粉的配合。以前打糯米粉是用下图的石臼慢慢舂成或者石磨磨成,好在现在有了粉碎机!

糯米粉兑晾凉的草汁:浓度大致是一斤糯米粉兑十斤凉草汁(稀一点也行),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再把混匀的糯米粉浆兑入微沸的大锅草汁中。兑入过程需要不断搅拌,避免糊底所产生的焦糊味影响最终成品的味觉。

粘稠度的控制完全靠经验,换句话说靠手感,如果觉得不够,就需要继续兑入糯米浆。

搅拌,搅拌,搅拌......

按照咱们国人的操作习惯,应该始终朝同一个方向搅拌,实际上嘛(我觉得也不一定啦)。这个搅拌的过程,除了有防止锅底沉淀汇聚糊底之外,还有个目的,需要把前面兑入的糯米浆和草汁充分混合均匀,避免最后凝结成的成品软硬不均。

下图,那些泛起的白色团块就是不均匀的表现。

差不多搅拌个半小时吧。粘稠度,均匀度都够就可以关火冷却了。

像下图这么一大铁锅,冷却时间至少需要3小时。

可以趁还很热时(半凝固的液态)把几乎已完工的仙草冻倒入准备好的容器(模具)再冷却。这样它就会凝固成各种各样的形状。

看下图,这就是一盆凝结好的仙草冻。

我小时候还没有不锈钢刀具可用,那时买仙草冻的人一般用的是竹子削成的竹刀。反正仙草冻很娇嫩,随便划拉,迎刃而解。

吃之前加点蜂蜜,如果觉得太浓稠,可以兑点冰水。当然啦,只要你愿意,任何搭配都可以。椰浆,牛奶,汽水,甚至冰咖啡......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吧!

最后,我要严重感谢邀请我全程拍摄制作过程的周阿嫲仙草蜜店!她家不仅每天古法熬制仙草冻,也顺便出售荔枝蜜(漳州荔枝树也是漫山遍野呀)。

顺便贴一下她家的地址:厦门前埔北区一里140号。(电话:13023923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