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妈平台投稿作者——北溟
教育学硕士。爱教书育己,也爱与你分享育儿路上的点点滴滴。
国庆期间,在山东济南,一个初中生帮父母卖菜的新闻引起了大家的热议。
今年14岁的王龙泽5岁开始就帮着父母卖菜,这个国庆假期,他上完辅导班就过来帮忙。
当记者问他:“别的同学都去旅游了,你羡不羡慕?”
王龙泽笑着说:“谈不上羡慕,每个人都会出生在不同地家庭,有不一样的生活……”
孩子坦然面对自己家庭状况的淡然和洒脱触动了我。
现在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同一个班级的孩子,有的是工薪家庭,有的是富二代,在吃穿用度上都会存在差距。
相信很多爸妈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会问你:
爸爸,为什么别人家的房子那么大,而我们家的房子这么小?
妈妈,为什么同学家那么有钱,天天穿名牌,我就不能穿?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回答呢?
遇到这样的问题,很多父母会习惯性地在孩子面前“哭穷”,希望得到孩子的懂事和体谅:
“为了供你读书,我跟你爸爸辛辛苦苦挣钱,省吃俭用,你要知足,不要和别人家比。”
“我们家穷啊,以后就指望你了,你要好好读书,以后挣大钱!”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说说而已,但在孩子敏感的心里,可能就种下了种子,让孩子从根上开始自卑,生活变得惨淡无光。
曾在网上看到一个女孩的故事:
她说,在外人眼里她是个阳光开朗的女孩,其实,真实的她,自卑、脆弱,不敢去和优秀的人交朋友,也不敢参加同学的聚会。
因为她穷,没有一点能自己支配的零花钱。
其实,她家条件还可以,可是她父母严格控制她的零用钱,总是念叨家里没钱,赚钱不容易,不能乱花。
如果参加一些需要报名费的比赛,爸妈就会劝她放弃,还说万一输了没得奖,不就白花钱了。
为了得到妈妈的表扬,她从小就乖巧,从来都是选最便宜的东西,不敢去奢望更好的东西。
久而久之,她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个不重要的人,面对美好的东西,哪怕心中非常渴望,也不敢触及。
强烈的自卑感和危机感,让她买了名牌也只能放在家里,不敢穿出去,因为怕自己配不上。
喜欢一个男孩子,也只敢偷偷喜欢,不敢采取任何行动,因为觉得自己根本配不上他。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的“童年阴影”理论证明:童年的不被满足,哭穷的环境,会让人自卑,自卑的人长大后,更难自立。
被哭穷教育养大的孩子,成年后,很难自信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也很难毫无顾忌地放下心防,感知快乐。
在他们的内心,始终有一个角落,充满着儿时对物资匮乏的遗憾,也许是为了一个玩具,或者只是一件漂亮的衣服……
所以,千万不要给孩子“穷”的压力,如果满足不了孩子的正常要求,就要告诉他们:你在将来值得更好的!
有些爸妈会有这样的顾虑,当孩子觉得自己的家境不如别人的时候,会不会感到自卑?
其实,面对贫富,孩子不会有我们成人那样的自卑感,他们只是面对差异,有点不解,想弄清楚情况。
真正能让孩子因为贫穷产生自卑的,是父母面对暂时穷困的回避和自我否定。
薛涌是在美国工作的大学教授,他在《一岁就上常青藤》一书中曾经记录过自己是如何回答女儿“不如别人家”这个问题的。
刚去美国的时候,他还在攻读博士,经济条件不太好,一家三口挤在租住的顶层小阁楼上。
在幼儿园,女儿的一个同学知道他们是租房后,就直截了当地对孩子说:“真是太糟了,你们连住的房子也不是自己的。”
当女儿回家问薛涌:“我们家为什么没有房子呀?”他没有选择回避,如实地告诉了孩子实情:“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钱买。爸爸会努力工作,等挣了钱,我们就可以住好一些。”
一年后,当他们从纽黑文的小阁楼搬到波士顿近郊的一套两卧的房子时,六岁的女儿兴奋得跑来跑去。
小小年纪,她就看到了爸爸是怎样一步一步用努力改善家庭状况的。
从此,薛涌女儿对贫富差距完全“免疫”,一直非常自信快乐,既不嫌自己家贫,也不羡慕别人家富。
有一次,一个小朋友来薛涌家里玩,她看了看他们家,然后问:“你们家是穷的还是富的?”
女儿坦然回答:“属于偏穷的。你们家呢?”言语里都是大方坦诚,完全没有扭捏自卑之感。
当孩子问起我们家是不是没钱时,没有必要向孩子隐瞒客观存在的贫富差距。
你的态度,才是孩子正确面对差距的关键。
如果我们安贫乐道,并且充满自信,孩子也会如此自信。若是父母因为少了几个钱就觉得人前人后抬不起头,孩子就会跟着自卑。
父母对于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贫富坦然的心态就是给孩子最好的回答。
当孩子问“为什么我们家不如人家…… ”这类问题时,有些父母会很反感,觉得孩子是在攀比,是一种坏习惯。
其实,攀比是一种人类的本性,是一个发现差异,准确认知自我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家库利指出,自我和人格的形成,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产生的。他人就像我们的镜子一样,所以才有“镜中我”这个概念。
在心理学上,攀比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向的,一类是负面的。
孩子之间比谁表现更好,谁的小红花更多,谁进步更快,这就是正向攀比,只要适度,对孩子是没有坏处的。
相反,如果孩子太佛系了,害怕或者不参与任何比较,那才是个大问题。
我们要做的是,不是徒劳地掩盖现实存在的差距,而是引导孩子不陷入负面攀比,尽早明确孩子对攀比的正确认知。
孩子的爱慕虚荣很大程度是受大人影响的。如果妈妈今天羡慕朋友买了一个好看的名牌包,爸爸明天羡慕同事换了辆好车,孩子潜意识里就会过早的形成对物质的过度解读。
有些父母给孩子买名牌衣服、名牌鞋……认为孩子穿出去就是给自己长脸。孩子从父母的眼中看到了神气,就会感觉自己高人一等,甚至经常在同学面前炫耀。
就像金星说的:给孩子穿名牌,全是大人闹的,孩子太单纯,大人太复杂,孩子其实不在乎也不知道的,对她来讲就是个衣服。
我们总是想给孩子最好的,可是孩子的吃穿用度,保证安全、舒适就足够,没有必要一味追求名牌。
不想让孩子养成爱慕虚荣的攀比心理,我们就需要引导孩子不要太过注重外在的装扮,应该重视内心的丰盈。
如果孩子觉得品格优劣、学业优劣、能力的高低是评价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标准,他就不会因为物质条件而产生自卑。
当孩子再问到“我们家为什么没钱?”这样的问题时,我们不应该回避,更不应该抱怨,而是严肃认真地回答他的问题:
“暂时的没钱不丢人,不上进才是丢人;父母有钱也并非了不起,以后自己有能力才是了不起!”
不给孩子提供“富”的虚荣,也不给孩子灌输“穷”的观念,让孩子知道,眼下的生活只是暂时的,他想要的,需要自己去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