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好时光,每天听见有趣的苏州。
说起明代首辅最出名的当然是张居正,可惜生前呼风唤雨,死后去惨遭抄家甚至险些被万历皇帝开棺鞭尸……相较而言他的继任者,申时行显然低调得多,也许跟他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有关吧。
大明朝的那些皇帝
申时行这个人一生风风雨雨有很多故事,他和我们曾经说过的留园最早的主人徐泰时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下次我们要详细说。
无论朝堂上是暗流涌动还是死水微澜,最后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位曾经的状元、内阁首辅在退休后回到了家乡。他家在苏州的房子自然有不少,其中就有一座“赐闲堂”,就在今天苏州景德路附近。(申时行晚年还创作了《赐闲堂集》)
同在景德路的环秀山庄曾经也是申宅
到了清朝,廉官慕天颜在苏州做官,买下了赐闲堂西园,进行修筑,成了苏州人所知的“慕家花园”。之后又几易其主,几经改造,到了宣统年间,定名“遂园”沿用至今,也曾被叫做“荫庐”、“毕园”、“小灵岩山馆”。
与苏州众多园林相比,遂园有两点不太一样的地方:其一是它结合了西方的建筑风格;其二是它坐落在景德路儿童医院的住院部中,是一座藏在医院里的园林。
说这是园林估计没人信
民国时期,红叶造纸厂叶荫三是遂园众多主人之一,他在园内建造了一座仿造欧洲罗马式风格的别墅,在外看为两层,实际上是三层,在楼下立了座石牌,提名“荫庐”。
“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遂园内就有座亭子,亭子的名字用草书题在了亭子内的牌匾上,叫做“昿恨亭”,是当代人题书的,据说是怀素草体,苏州当地也有懂书法的人特地瞧过,有人说写得好,有人说不好,当作闲谈也蛮有趣的。
亭子四面的柱子上有刻有红木狮子,美人靠有三层,有西方建筑风格的味道。“昿”是通假字,通“旷”,借用的是“思旷恨佛”的典故。
故事是这样的,“竹林七贤”中阮籍的弟弟阮裕,字思旷,故也称作阮思旷,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他儿子在未到弱冠之年时,也就是说还没到二十岁的时候,得了一场重病,他就天天求佛,希望得到佛祖的庇护,可惜,孩子还是病死了,他就开始仇恨佛祖。
竹林七贤
阮裕这样的行为虽然让人觉得有些不可理喻,但是细细想来,也是爱子心切。“思旷恨佛”的典故也因此隐含着父母对孩子无私而厚重的爱。这样一个“昿恨亭”坐落在儿童医院的后院中,也显得意味深远。
“轩榭廊舫”的几大园林构成元素中,“舫”较为少见,而在小小的遂园中,却能找到苏州仅剩的三条石舫之一的“琴舫”。
很多人不知道“舫”是怎样一种建筑,但可以观察“舫”这个字,“舟”字旁,或许会猜测与船有关,事实确实如此,舫仿造了船的造型,像一条船却不能划动,所以称之为“不系舟”。
舫一般建造在园林水面上,像池塘边的码头,三面被水环绕,一边与陆地相连,别具一格。遂园的琴舫比起其他有镂空阁楼的石舫来看,显得非常保守、质朴。
琴舫四面皆为石壁,两侧开了许多小窗,红木窗框,有玻璃遮挡。正对水的一面是一扇红木大门,玻璃窗户是彩色的,有些洋气。
遂园虽小,“亭台楼阁,轩榭廊舫”却能在园里找到好几样,除了上面提到的“昿恨亭”、“琴舫”,还有延秋台、映红轩、听雨山房等,水池、假山、花草,园林该有的,遂园也一样不耽搁,也算得上“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了。
遂园这么一个与名人结缘的地方,现在归属儿童医院,似乎是众多苏州园林中“混得比较差”的,但想想,这个园子也算有幸,能够至今依然发挥着作为一个园林最原始的功能,给医院住院的孩子一个幽静的养病之地,也是极好的。
民国时期,作家郁达夫曾到访遂园,并如此感慨“遂园啊遂园,我爱你这一种颓唐的情调! ”
其实在建国初期,遂园也有一次翻身成为园林景区名胜的机会,就是与周围的春晖堂、环秀山庄、毕园整合成一个旅游景点,只可惜计划还没有实施,毕园就在文革时期被毁,之后被彻底拆除,改建成了医院大楼,遂园也便沦落成了儿童医院的后花园。
这样一个味道独特的小众苏州园林,有时间也是可以去看一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