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国”【33】黄炳炎||向蜀道致敬
2019年的一天,我乘动车从雅安到成都,刚过一小时,动车便徐徐进站。我问列车员到了哪一站,列车员说到了成都西站。于是我赶紧准备下车。一百多公里的行程,一个小时直达终点……那么快,出乎我的意料。出站转车很便捷,亦出乎意料。我那么快就回到家,亦超出了亲友们的预期。
(高铁进站)
中国交通的发展速度出人意料并非偶然。建国之初,从成都到拉萨靠牦牛运输,一年只能往返一次。1969年全线建成通车的川藏公路,汽车运输单程也要半月以上。当时,开美制大道奇军用卡车从成都到雅安也至少要一天时间。吾记得2000年,成雅高速公路作为四川建设等级最高的高速路,刚刚通车,我驾军车以空前的时速跑完全程,那也是一次出乎意料。翻开近代史,1899年, 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全国铁路督办孙中山先生,在其编制的《支那现势地图》中,就曾初步勾勒过川藏铁路的设想。如果他的在天之灵得知川藏铁路成雅段早已通车,7小时坐高铁便可从中原腹地郑州到高原“西藏门户”雅安,8小时乘动车从“西藏门户”到拉萨也指日可待,自然也是难以想象的蜀道新变化。因为如今的发展动力已经超过了古代诗人的想象力,超出先驱的想象力,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作,比诗动人,比画优美。
(郑州铁路局停在黄河南岸的退休老火车)
我生长在郑州黄河畔,铁路边,因而深知黄河特有的那种爱,铁路特有的那种情。自1972年至如今,我从河南到四川,从黄河到长江,从中原到高原,在新中国大家庭里工作生活了半个多世纪,聆听了许多民族历史故事,目睹了从中原到边陲的时代变迁,经历了连接黄河之滨与“西藏门户”的蜀道新变化,尤其是铁路的革故鼎新,奋发图强,累累硕果。在我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黄河上的老桥和新桥。老桥指的是郑州黄河铁路大桥,黄河大桥之母。原名平汉铁路郑州黄河大桥,1906年建成通车。这老桥,是外国人建造的单线铁路桥,桥全长3015米,是新中国成立以前最长的桥。新桥,则是京广铁路南北大动脉上的复线铁路桥,1960年4月建成通车。新桥建在距离老桥下游500米的地方。
(郑州铁路局停在黄河南岸的老火车硬卧车箱)
我听长辈们说,日本鬼子就是从老桥把魔爪伸进我们老家郑州的。1941年10月2日,大批日本侵略军越过老桥,冲破黄河南岸国军某部防卫阵地,杀进我们上河王等村庄,大肆烧杀奸掠。日本侵略军对无辜村民刀刺、枪击、火烧、活剥……无所不用其极。上河王村56户无一幸免,96人惨遭杀害。有一家9口人就有6人被害。事后有人听到从百米深的水井里发出微弱的呻吟,才发现由于跳井自杀的人填满了百米深水井,后跳井的人才幸免一死。俺村那些在这场反侵略战争中活过来的人都说,没有英明的人民政府,没有强大的人民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蒸蒸日上的新中国。
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虽然没有受过旧社会那些苦、那些罪,然而长辈们说的那些话永远在我心里。尤其是与祖国风雨同舟半辈子,体验了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长过程,目睹了新中国的成长壮大,也在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中与时俱进。
(作者1972年的一篇日记)
铁路带来美好新生活。我有一段日记:“1972年12月17日9时坐6794次军列离开郑州北站,于19日12时到达成都火车站。”途中用了50多个小时。可近日坐高铁完成这一行程,仅用5个多小时。昔日,从成都到郑州一票难求,从全国最大的交通枢纽郑州火车站到成都没有始发车,买票、上车皆是难上加难。那时有订票的、卖票的、还有送票的。一张票从卖票人到乘车人,往往要经过许多人。票很紧缺,买张票要“求爹爹告奶奶”,过“五关斩六将”。不仅票难买而且车难行。车上常常没座位。车晚点是家常便饭。在拥挤不堪、咣当咣当、走走停停的火车上,站立20多个小时,完成1000多公里的行程,其感受可想而知。在那物资短缺的年代,免不了背负吃喝大行囊。沉重的行囊不仅很难上下车,还常常因超重而挨重罚。有次回郑州探亲,遇到处罚,不得已当场就把所带的水果和蔬菜丢弃在火车站。求安全,内裤上加个小钱包防盗。“万贯”皮带是我那时比较高级的防盗装备,现已变为古董。
(和谐号动车在成都市区飞奔)
如今,乘车购票方便,轻松快捷,好处不一而足。带上智能手机一卡通,微信支付,守住密码,方便安全。坐动车,坐高铁,能看视频,及时了解车辆运行状况。隔窗看看城乡新变化,看看美丽山川的自然风光,心里自然舒服。灵感来了,电子书写,没必要再带几支自来水钢笔。边行车边上网,解惑找百度,无需再带沉甸甸的工具书。除了“发呆”,还可发贴、发博、发稿、发微信、发说说,无须麻烦总机、邮电局。说到这儿,我想到很多年前邮电局递来老家郑州发来的一封加急电报,要我帮买一种急救药,可电报没落款,又没法查询,留下一个不解之迷。如今再也不会有那种遗憾。因为有即时通信工具,电脑手机同步,协同作战,许多事情都可随时随地办理。
(成都火车南站)
人逢佳节倍思亲,是对久久毫无音信的人确切写照。春节是中国人的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亲人团聚的良机。那时,许多人盼过春节却又怕赶火车。春运的变化也挺大。据报载,1954年春运总客运量才2300万人次,2019年春运总客运量就上升至29.8亿人次。65年间,春运规模扩大了120余倍。时下,互联网包括手机APP售票量,已经占到了总售票量的6成以上。刷身份证配合人像识别,实现了“刷脸”进站。乘客不仅能吃上列车供应的盒饭、餐点,还能够通过互联网订餐、点外卖。2018年年底,铁道部门已开始实行电子客票服务试点,火车票无纸化已成为发展的趋势。成都火车站,从唯一的成都北站2007年4月正式投入运营到现在,已经拥有南、北、东、西4个火车站,车站的功能也日益齐备,每个新车站都已成为集铁路、公交、出租车、地铁、有轨电车及P+R停车场为一体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川藏铁路作为中国境内一条连接四川与西藏的快速铁路,已经取得惊人的建设成就。我已在成雅段领略过一次她的美妙。
(绿皮火车硬座车)
我为路桥的惊世之作而自豪。曾几何时,我们的黄河大桥从零上升到世界之最,“一带一路”从亚洲延伸到欧洲。新中国成立之初,黄河上只有郑州黄河铁桥、泺口黄河大桥和兰州公路桥等3座由外国人建造的桥梁。如今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多用途现代化黄河大桥就有20余座。2010年国庆节前夕,建成通车的郑新黄河大桥设计建设规模创造了世界之最。中欧班列也已成为铁路货运高速发展的佼佼者。近年来,按照固定车次、线路等条件开行,往来于中国与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集装箱国际铁路联运班列亦与日俱增。截至2018年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11000列,运行线路达到65条,通达欧洲15个国家的44个城市,累计运送货物92万标箱。运输网络覆盖亚欧大陆的主要区域。其中,截止2019年4月,中欧班列(成都)已开行6年,连接25个海外城市,为国内企业在欧洲的国际化战略布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成都市区立体交通中的和谐号动车)
我有一个乘超高铁远行的梦想。这想法可不是空穴来风。我在川藏铁路成雅段的和谐号上想过,等2026年成都到拉萨全线如期通车时,同那些健在的曾经在川藏线跑运输的老兵一起坐动车,再次进藏探望久违了的布达拉。我以为我的祖国只要不断前进,大家的许多愿望,还有想不到的美好生活都会实现。据报道,1952年,从青岛四方铁路工厂制造出我国第一台蒸汽机车、制造解放型蒸汽机车时速80公里起,至2017年高速铁路设计时速逾350公里,上线运营列车达5200列,列车运行提速不断加快。2018年,我国已开始探讨时速1500公里中国版超级高铁的可行性。2019年5月23日,在青岛,我国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下线,并实现静态悬浮。因而我想,按这种速度发展下去,我不仅有望乘动车去拉萨,亦有可能乘超级高铁更快地回郑州老家探望黄河母亲,还有可能以更美好的方式去远行、去追寻新希望、新景色。
(成都火车北站)
曾几何时,客观事物的发展超出预期。一时间,高铁似鲲鹏,“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时过境迁,如今坐高铁轻松攀越天堑,转眼就没了50年前那种坐蒸汽机车的感觉,更不要说会有唐代“诗仙”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那种感叹。光阴似箭,奋斗吧,相信像超高铁那样的更美好的现实,也很快就会来到我和您的面前。
回首往昔,展望未来,令人心情激动。我情不自禁地向疾驰的高铁致敬,向勤劳的人民致敬,向奋进的祖国致敬!
(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黄炳炎,河南省郑州市古荥镇岭军峪村人,1972年12月参军。
投稿邮箱:90611777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