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初雪来了,还没来得及穿上羽绒服的哈尔滨人,打响了楼市的“御寒第一枪”。
全国首个:地方政府鼓励房地产公司打折让利
近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发布了《关于疫情期间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相关政策的通知》,明确鼓励房地产企业采取折扣促销、团购等方式让利出售新建商品房。
明确 鼓励房企采取打折促销、团购等方式让利销售新建商品房;同时公积金贷款项目随时提交随时审批。
即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支持并鼓励开发企业对销售的住宅房屋、居住型公寓等新建商品房进一步让利给购房群众,在此基础上,对援鄂人员、抗疫受表彰人员等特殊贡献群体购房的,予以购房更加优惠的政策。政府将对让利企业的销售情况进行考核,给予表彰、嘉奖。
这是地方政府积极鼓励房地产公司降低价格去库存的第一个案例。实际上,尽管哈尔滨房地产市场冷淡,但尚未出现大幅下降。
但是,该地区新房和二手房的交易量相较往年有所下降,二手房价格也连续数月下降,挂牌量达到了新高。毫无疑问,及时呼吁打折让利,是一种预防性措施。
现在又是年关, 开发商承受着回款的压力。政府选择鼓励开发商此时让利, 实际上,政府也承担了风险。 毕竟,大规模的降价会引发维权和闹事,而政府在这种压力下还这样做,是权衡利弊后的艰难决定。
回顾前几个月,河南开发商也聚集在一起说“不降价”,但现在哈尔滨却鼓励“降价”,今年的房地产市场确实是魔幻的。但是,无论是联合不降价还是鼓励降价,都指向一个方向:房地产市场并不那么好过,尤其是在北方。
全国房地产市场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近年来,北方人口持续外流。东北三个省中,人口流出最严重的是黑龙江。 2019年,黑龙江省净流出18万人。不仅人才吸引力不足,人口外流率高,东北三个省的生育潜力也不足。2019年,东三省的自然增长率为负数,也是全国仅有的三个负数省份。
2019年,辽宁省自然人口增长率为-0.80‰,黑龙江省自然人口增长率为-1.01‰。
缺乏生育的意愿,缺乏人才的吸引力,缺乏吸引资本的魅力,北方城市的处境正变得越来越尴尬。
最尴尬的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今年,济南和郑州房价不断下行,鹤岗、阜新、铁岭等城市局部房价更是跌到了“白菜价”;往南看,深圳和东莞的房价却飞涨。全国房地产市场的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现在南方在打压,而北方却在自救。
房地产市场上的那句话正在逐渐得到证实:投资不过山海关。
地方政府,为何对降价讳莫如深?
@国民经略
面对市场的重大变化,降低价格的手段可以维持数字繁荣,并制造房地产市场的表面“稳定性”,但这却将开发商和购房者都拖入了泥潭。如果房价能够上涨,自然就会下跌。既然市场已经发生变化,及时降价和促销就意味着回归正常市场。这不仅减少了开发商的现金流困难,而且使刚需购房者受益,也使房地产投机者认识到房价不是“只涨不跌”的现实。
与有房子的人相比,地方政府在降价方面也讳莫如深。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方面,这是出于实际利益的考虑。毕竟,房地产市场的冷热,与许多城市的土地金融和房地产经济有关。在许多一线和二线城市,土地出让占财政收入的30%甚至一半以上。一旦市场转冷、土地销售搁浅,财政收入和支出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是对降价和维权的担忧。自2008年以来,每次房地产公司大规模降价时,总会发生各种降价和维权事件。
由于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房企降价只能以“折扣和优惠”的名义或以“团购”的名义开展。对于“降价”一词,则是唯恐避之不及。
因此,是时候破除“房价能涨不能跌”的神话了。
南方在打压,北方却在自救
哈尔滨是今年首个公开鼓励房企打折销售的城市,但背后代表的却是北方城市的集体自救。
11月19日,郑州市明确鼓励和支持选择多种安置方式,例如货币补偿;如果确实需要实物安置的,实物住房的安置面积人均不得超过70平方米。
时隔四年,郑州再次鼓励货币化安置,背后的深刻含义是显而易见的。过去,城市化进程推动房价上涨的驱动力之一就是货币安置,这也是郑州2016年房价飙升的起点。如今重提货币化安置,抢救市场的目的很明确。毕竟,郑州房地产市场确实有点冷。
根据中国房价行情网的统计,郑州的房价从5月到8月已经连续四个月下跌。实际上,郑州已经横盘了近四年,没有等到横久必涨,在今年疫情的影响下还等来了下降。
即使是山东省经济实力雄厚的城市青岛,最近也有些难受。某楼盘已从原来的1万7千元每平米降到1万3千元每平米。
老实说,很少有开发商愿意降低价格,但是市场趋势已经改变。开发者只能适应市场,降价促销。
除上述城市外,天津也在酝酿自救方法。有传言称天津将取消限购令。尽管谣言后来被驳回,但据说放宽限购是偷偷摸摸进行的,去售楼处一问就知道了。一旦天津率先放宽限购,估计北方的许多城市都会效仿。毕竟,放宽购买限制将比降价更为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