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命以婴儿形态呱呱坠地时起,欲望便从五官最下游处开始觉醒。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口腔期被视为起点,原始欲力主要依靠口腔部位的吸吮、咀嚼、吞咽等动作获得满足。而《风味人间》便是在人类欲望最原始之处“作祟”,以千百道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为饵,魅惑众生。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或许这句话便是对《风味人间》纷至沓来的自来水观众,最恰如其分的形容。摄人心魂的诱人镜头,幻化出沉浸在色与香中的美味世界,甚至有观众笑称:“《风味人间》是挑战人类意志力的终极关卡”,诱惑指数可见一斑。
《风味人间2》是在前一季的高起点上落地而生,高起点与严苛要求似是一对孪生兄妹,向来都是结伴同行。但豆瓣居高不下的9.4分,热搜榜上的频频露面,似乎都在宣告着,《风味人间2》交出的接近满分的答卷,担得起严苛标准的重重考验。
八年前《舌尖上的中国》掀起了滔天巨浪,令冷门的美食纪录片摇身一变成为了待宰的肥胖羔羊,无数双贪婪的手渴望分一杯羹,在此般境地下,“美食”开始变得腻人胃口,开天辟地的《舌尖上的中国》也遭遇着崩坏危机……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很难不去思考,《风味人间》是如何杀出重围,并扛着美食纪录片来到事业“第二春”的呢?
五光徘徊
“食”色陆离
一碗人间烟火气里盛满的是侠义柔情。
初看第二季《风味人间》中每一集的片名:《甜蜜缥缈录》《螃蟹横行记》《酱料四海谈》《杂碎逆袭史》《鸡肉风情说》《颗粒苍穹传》《根茎春秋志》《香肠万象集》,像极了奔走于四海江湖的武侠片。
这并非是文案的噱头,武侠片的思路在这里清晰可见。
近乎垂直的悬崖峭壁上,隐约能看见有身影在数百米高空处辗转腾挪,当镜头拉近后才发现,这并非是传统武功中的飞檐走壁,而是踩着“通天”藤梯的蜂蜜猎人在与喜马拉雅巨蜂争夺着蜂巢。手脚并用、单脚挂紧藤梯,裸露的皮肤上布满了复仇的蜜蜂,脚底一滑便会跌个粉身碎骨……诸如此类的镜头遍布于《风味人间》中,陈晓卿似乎在用镜头无声诉说着,在美食的江湖中,每一种高端食材的猎获,都是一场生死博弈。 《风味人间》中捕捉到的每一个人,亦是刀刀有情义,处处真功夫。
超微摄影镜头的助阵,更使《风味人间》对美食光影之美的捕捉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那些肉眼难觅的,诸如食物因子在美食中缓缓流淌的曼妙时刻,在《风味人间》中被不失毫厘地呈现在观众眼前,一览无余。
眼前是美食香气与武侠之气交融的光影之美,耳畔是拥有着“色香味俱全”声线的李立宏老师恰到好处的绝美旁白,透过一方屏幕,那一碗人间烟火气盛满了诗意远方,一同轻抚着观众的心。
“安内”不忘“攘外”
汪曾祺先生在《慢煮生活》中说: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做个走马观花的杂家或许并不难,但如何在万花丛中采择花蕊,掐着尖的撷取精华,而后成为融汇贯通的集大成者,却是一门难解的学问。所以尽管近些年来国内美食纪录片的数量积攒颇丰,但究其根本,似乎都是“术业有专攻”的有力践行者。
《老广的味道》探索南粤大地深藏的食鲜;《川菜的品格》追溯巴山蜀地孕育的独特菜系;《上海的味道》寻找“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上海独特食材……而这种“小而深”的细分,同样延续到了食材领域,《水果传》《人生一串》《早餐中国》等等诸多扎根在单一领域的美食纪录片也层出不穷。
而在《风味人间》中,江南蟹塘的鲜风挟裹着北极圈极寒苦境的风暴;美国切萨皮克湾海滩上的啤酒杯,远隔重洋与珠江口渔民盛满鲜虾的碗清脆碰撞;马里兰人大手大脚地拆卸蟹肉,与日本刀刀考究的匠人精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好一幅庞博杂烩、跨越山海陆洲的热闹图景。
并非是简单的镜头拼接,而是通过相同工序在不同国度的起承转合,同种食材截然不同的“下锅之路”等方式,实现了《风味人间》在经纬度间出神入化的自由转换,或许正是此般的形散而神不散,才是《风味人间》风骨飘逸卓绝的关键。 而在这背后升腾出的社会文化的碰撞、社会情绪的表达,也值得反复品味。
环球同此凉热,边界逐渐模糊,中国并非一座美食的孤岛。
风味风俗 何以得兼
什么是风味?
陈晓卿导演曾给出过他的答案:风味,是指尝到、嗅到、触到食物的总和。文艺一点来说,风味更像是一种谜团,它给我们带来了极大欢乐的同时,也让我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于是寻觅遍山川陆海的《风味人间》便应运而生。
也正是这份潜藏在人性欲望中的,对世界难以抑制的好奇,才成就了《风味人间》。悬挂在二百米峭壁之上的高危拍摄、在风暴肆虐的恶劣天气里扬帆出海……此番勇气倘若没有热爱与好奇做注解,就完全丧失了说服力。
而观众在好奇些什么?
答案不得而知,这是一场变幻莫测的心理战,在枪响之前无法知晓谁才是真正的赢家。所以《舌尖上的中国》三季以来才会走出“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般,九曲回肠的道路。
在各式美食vlog横行的今天,对美食镜头感的展示似乎已不足以支撑起一部美食纪录片,观众渴望看到的并不仅仅是对美食的大快朵颐,更希望以美食背后蕴藏的社会风俗,来清解美食堆积如山的“腻”。然而《舌尖上的中国》翻车在前, 如何拿捏好尺寸,在风俗与风味间游刃有余成为了一道难题。而从《风味人间》的大获成功中似乎可以窥见一二。
以《甜蜜缥缈录》为例,从始至终并没有大段对社会风俗的平铺直叙,社会百态、万千感慨都在美食中无声展露。对“甜”的刻画,由最初猎蜜者的大口食蜜,到以糖为辅料的精巧烹饪,再到最后的苦瓜回甘,完全依靠着食物本身的内涵推动节目层层深入。
“异国风光一掠而过,镜中人物点到为止,克制、学会取舍,才能成就专业。”
也许正是此番恰到好处的留白,才吸引着观众的“好奇”种子,在《风味人间》中落地生根,蓬勃生长。
总编 | 韩英楠
编辑 | 青禾
校对 | 栗子
热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