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学子,准备出国。
父母请来清华的教授宁向东,请教他:去哪个国家?读哪所名校?什么专业含金量最高?
万万没想到,宁教授说:出国嘛,学习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旅行,与人接触、交谈,到处去看看。
听完宁教授的话,孩子当时就崩溃了,完全不知所措。
其实,不同认知层次的人,是会有交流困难的。
人类的认知,好似一个巨大的天坑,呈漏斗态势排布。
越往下,所见越少,机会越少,越是感受到社会不公,愤怒无比。
越往上,所见越多,机会越多,越是感觉世界美丽,风光无限。
著名畅销书作家雾满拦江认为把人类的认知漏斗做个解析,大致可分为9个层级:
1、最底端,只知好恶
这是婴儿时态的人类 ——
饿了就吃,不分场合;
撑了就拉,不分地点。
这也是极端情绪化的一族。
认知不足的困扰,会让他们总是陷入到窘态,却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就像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大风厂职工王文革,他是个受害者,股权被贪官和奸商合伙弄走了,因此而陷入狂怒,拿刀架在老干部陈岩石的脖子上。
结果,王文革同志和贪官们一起入狱。
现实中有许多这样的人,一生也走不出自己的情绪。所谓维权,不过是孤注一掷的情绪宣泄。
2、墨守成规
宁向东教授引导的孩子,就是处于这个认知层级上。
这孩子并不明白,书本上的东西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见识与认知。
爸妈之所以送你出国,意在让你成人。
让你认识普遍的人性、普遍的社会规律,并于不同社会的差异性中,获得更具价值性的认知。
3、认识到规矩的局限性
最守规矩的孩子,也是学校里最省心、懂事、听话的孩子,但这类孩子进入社会,多半会遭遇挫折失败。
因为这类孩子只是因为恐惧,而不敢乱说乱动。
等到知道许多所谓的“规矩”,不过是成年社会出于省心而承袭的惯性,才能从恐惧中走出来。
从这里,有条隐秘的贫富分界线。
过于情绪化的人、墨守陈规的人、满心恐惧的人,都会感受到极大的生存压力,必须继续上行,才能突破。
4、明是非,知大体
学习规矩,乖巧听话,是对小孩的要求。
长大成年后,行动能力也跟着提升,就要明是非,知道有些事不能做,有些话不能说,遵奉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这个价值观是维系社会运转的唯一体系。
所以,这是个血性方刚、努力向世界证明自我的阶段。
但如果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就无法突破自我。
5、认识到是非的局限性
这个阶段的人,知道了人类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有些看似牢不可破的金科玉律,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得落伍。
这时候的人开始思考,开始行动,开始接受一个不确定的世界。
从此不再固执,不再执拗。
知道了每个人眼里的世界不同,知道每个人的认知与价值体系完全不同。变得温和起来,不发脾气不闹情绪,生存处境开始改变。
6、认识到现实资源的有限性
人类社会的一切愤怒、冲突、怨气与对抗,都来源于资源的匮乏。
现代社会最匮乏的是注意力资源。
权力与能力争夺稀缺的社会注意力,带给更多人极大的困扰。
在这里,有条不可见的生存线,处于这个层级的人士,是具有着一定生存能力的人。
在穷寒国度他们能够存活,在发达国家他们构成中产。
就是心里总是七上八下,因为他们处于中间状态,心如飘萍,无根可依。
只能继续往前走。
7、认识到人的发展性
人的发展性,就是你的选择和努力,可以改变你的环境与命运。
这是一条“经济自由线”。
明察趋势、敢于行动的人,总会遇到他们特有的机会。
有很多这样的人,比如马云和董明珠,他们改善自我认知,通过自己的选择和努力,走出命运的低谷,获得展望未来的更好机会。
8、认识到人性和社会规律
认识人性,说透了就是认识自己。
就是认识到自己心中的纠结与残缺,就是认识到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苦伤。
认识到人在社会上的表现,充满了无尽的矛盾与困惑。
认识到人之幼年的缺憾,会构成他终生走不出的陷阱。
这时候,对人再也不会有恨意,再也不会有怨言。因为知道众生皆苦,终不过是庸人自扰。
就好比李诞说的:人间不值得。那干脆看开点,开心点。
9、认识到人生的至高意义与价值
冲出人性的迷障,就得以机缘问鼎于智慧极峰。
此时,心境澄明,无苦无忧,洞穿了这个世界的本源,获知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这是人类认知的又一个新起点。
快乐无边的心灵自由,与以慈悲为感召的精神境界。
我们的认知就是这样,从漏斗的底端一步步向上攀行。
每行进一步,都会有豁然开朗的通达感。
每上升一层,都会获得无尽的心灵快感。
我们的认知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随着人生的遭遇经历,我们向内探寻自己,发现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向外探索这个世界,慢慢摸索一些行为准则,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这三观随着阅历经历,不断地变化,与我们接触到的人、事、物息息相关。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当我们有幸遇到,才会由衷感叹,惊艳时光的人真实存在,那些美好的品德行为、价值观,会深深感染我们,升级我们的认知。
当遭遇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我们也才会感同身受,体会到东野圭吾说的,“这个世界最不能直视的除了太阳,还有人心”。
于日光与风霜的痕迹中,思考人生的遭遇,感悟生活,找寻自己,用自己的方式掘阅这个时代。
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是在书中读自己,只是在书中发现自己,检查自己。”
当我们的认知处于较低阶段,没有足够的经历阅历感悟点醒自己,我们亦可以于书中观看大千世界落英缤纷,人生百态各有千秋,于史中明辨是非,开阔心智。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当我们离这个世界更近一步了,会更宽容地看待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