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四种境界》之审美境界——失去美的追求生活终将剩下粗糙

2019-12-12     麦穗小鱼

文/麦穗小鱼

题记:

我国著名的美学家张世英先生在《人生的四种境界》中提到:“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我把人的生活境界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其中,审美为最高境界。”

众所周知,美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滋润一个人的心灵。五千年来,华夏文明沉淀下来的美,在韵,也在雅!

但是,不知从何时起,人们产生了审美疲劳,开始对丑趋之若鹜。似乎“丑”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再也不需要遮遮掩掩,甚至可以自信而夸张的招摇过市。有些人更是披上了行为艺术的外衣,堂而皇之地鼓弄起了“审丑文化”,让人唏嘘不已。

一如画家吴冠中所言:

“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却越来越多了。”

那么,“丑”究竟是如何从幕后堂而皇之的走到了台前,把几千年来人们孜孜追求的“美”驱逐到视野之外的呢?

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审美与审丑

审美很好理解,毕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美,自古以来都是人们孜孜追求和向往的。它,赏心悦目又滋养心田。而,美的另一面——丑,不仅令人心生厌恶,更是唯恐避之不及。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拥有盛世美颜。更是有“女孩们的每一张照片背后都藏着八个强大的美颜APP”之说,就连整容也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

客观地说,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了我们塑造美和发现美的细胞。

那些细腻柔滑的四大丝绣、那些栩栩如生的莫高窟壁画、那些精美绝伦的景德镇陶瓷......,无不镌刻着人们追求美的印记,也向世人述说着“华夏民族是有创造美和欣赏美的能力的。”

千百年来,我们积淀下来的创造美和欣赏美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前不久上映的电影《千与千寻》,黄海老师设计的电影海报直接“美”上了国外的热搜。

这张寓意着“人生漫长,前路无论多么艰辛,不要回头,勿忘初心”的海报,既精美又给人以启迪。似乎在告诫我们,人生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寻找的旅程,弄丢了自己便失去了一切

还有那张《我不是药神》的海报,以暗黄色为主调,带有复古风格,充满了敦煌壁画的质感。这张揭露“人间百态,向死而生”的海报同样给人以美的享受,且寓意深长。

不止黄海,中国还有很多优秀的设计师,还有很多双可以创造美的手,发现美的眼睛,以及欣赏美的心灵。但是,伴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生活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似乎美好的事物已经不足以让人们“压力山大”的身心得到缓解和释放,所以只好“以毒攻毒”,转而求其次。用丑来寻求刺激,似乎越丑陋的东西越能给自己带来“爽感”。

说白了,审丑就是为了达到一种精神刺激和心理满足,不惜哗众取宠、“自我作践”。这种以博人眼球,赚取流量带来的快感或许会给我们带来短暂的爽感,可之后便会在内心滋生无尽的落寞与空虚。

这种落寞和空虚犹如黑洞,会吞噬一个人正常的审美细胞,让我们深陷其中,不可自拔。久而久之,我们便会对美无感且漠然,对丑却异常敏感和兴奋。

所以,吴冠中先生才会说出那句让人警醒的话:“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却越来越多了。”

按理说,随着人们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对事物的认知应该更加客观和理性。然而,为什么当下很多人“不走寻常路”,开始变得“美丑不分”,甚至“以丑为美”了呢?

看看那些充斥网络的“雷人雷语”,再看看那些短视频APP上,“各路妖魔”竞相绽放,真是“作”出了新高度,“丑”出了新境界。我们不禁要问,“群魔乱舞”的当下,如何是好?难道这个社会真的进入了如网友们所说的“审美不如审丑,偶像不如呕像”的审丑时代?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说的是吉林大学的一个经济学教授李晓,向书记建议:凡是参加2018年毕业典礼的同学,穿着一定要规整。并要求学生们穿皮鞋,穿有领子的正装。

很多学生包括老师都想不通,穿着随性自由就好了,为何必须着正装?李教授在演讲的时候给出了解释:

“看看这个学校里面,那么多的男同学穿着大短裤,露出带着毛的双腿,穿一双人字拖鞋,身上却披着庄严的毕业礼服在校园里乱逛。你们觉得好看吗?”

李晓教授的这段话虽不是来自灵魂的发问,也绝没有当头棒喝,但足以让我们警醒和深思。然而,他的这段话却遭到了一些“杠精”的反驳:“我宁愿丑的千奇百怪,也不愿美的千篇一律”、“丑不是低级趣味,而是另一种美的表达”,更有甚者拿出“颜值即正义”的论断予以反驳。

诚然,“颜值”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涵养与品行,更不能代表正义。但是,穿的干净利索,特别是一些重要场合着正装出席,则是对别人最起码的尊重。实在无法理解,为什么在一些人眼里觉得美是肤浅的,还要美其名曰地丢下一句话,“高层次的审美,就是审丑。”

记得杨澜女士说过:

“没人有义务透过你邋遢的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 。”

都说这是一个“以貌取人”的时代。于我看来,这个“貌”不仅仅指的是一个人的相貌,更是指一个人的气质、涵养、素质和品行。而我们取的也恰恰是你在岁月的沉淀下逐渐打磨出来的“外貌”。即,你内在的气质和涵养。

我实在搞不懂,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对“丑”趋之如骛,却把“美”丢到了一边。

或许是因为,审美是需要能力的,而审丑只需要一颗躁动的、猎奇的、爱看热闹的心便足以

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作家木心曾说:

“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不禁要问,真的是我们都患上了缺乏审美力的“绝症”而不自知吗?在如今审丑当道的时代,有人把原因归结为社会,认为是“浮躁”导致审丑泛滥;也有人认为如今的网络风潮中其实包括了我们每个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都是推手。与其说这场审丑大戏是“共谋”,不如说是“共同出演”,大家都在出丑。可悲的是那些“某某哥”、“某某姐”们舍弃了面子,换来了银子和流量。而众多被他们碾压过视觉神经的看客呢?仰着脖子,在这个“互动”着的时代里,还在拼命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我看来,近些年,某种“故意低级”的审美趣味总能在一大批人中引发崇拜热潮,激起大家的共鸣,至少有以下三点原因:

  • 一方面是,审美教育的缺失。

季羡林先生曾在他的随笔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注重实际的民族。”因为太过注重实际,小学的美术老师、音乐老师经常“被代课”,孩子从小就缺乏审美教育,审美能力自然无法提高。同时,生活中,一些偏执的成见又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美”的熏陶。

比如,很多家长认为,爱打扮的孩子学习成绩肯定差;也有一些家长觉得,孩子唱歌、画画、跳舞就是不务正业。在家长“一切以成绩为本”的教育理念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注定是要为之让步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长说这么一句话:“与其花这么多钱带孩子去博物馆、艺术展,还不如给孩子报一门外语辅导班呢。”

所以,如此看重实际的社会,不仅会造成孩子的认知偏差,更是让孩子的审美能力“捉襟见肘”。不能不说,这是我们教育的可悲!

  • 另一方面是,寻求刺激,释缓压力。

不得不说,当前我们的生活压力确实很大。动辄两三万一平米的房子,孩子的辅导和教育更是一笔很大的开销,还有让人焦头烂额的人情世故,常常把我们搞的痛苦不堪、几近崩溃。为了释放压力,情绪上就要有个突破口。而释放压力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就是燥起来、疯起来。我们都有这样一个感受,当“燥完了、爽疯了”,压力也便释放完了。而,“美”是万万起不到这种功效的。

此时,唯有“审丑”。越是丑到爆、丑到无边无际,越能带来精神上的刺激和心理上的“窃悦感”。只要此刻带来了“爽感”,释放了压力,谁还管爽感后的落寞与空虚。可见,我们每个人都是“丑文化”的共谋。因为,我们乐意为“丑文化”买单。所以,曾经不可外扬的,令人厌恶的“丑”如今可以堂而皇之地走到台前。俗话说,“有买有卖,才叫买卖。”否则,“丑文化”也成不了气候。

从这个角度上讲,似乎现代的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抖M”体质,在被“丑”的虐待中,痛苦、享受并快乐着!

  • 同时,还缘于流量驱动,利益驱使

“某某姐”、“某某哥”就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这个时代全部的怪诞,在这些刻意搞怪、肆意扮丑的“网红们”走红后,网络便似乎已经开始了一个以丑为美的审丑小时代。无论是容貌上的“傲娇”,还是道德上的审丑,在上述两种审丑成名飘红的过程中,都隐约可见背后操盘手的身影。这些背后的策划者之所以可以操盘成功,恰恰是抓住了受众急需寻找刺激、猎奇、无聊甚至有点空虚的心理

正是因为我们明明知道很丑,却总是忍不住观看、议论和传播。所以,“小丑们”不惜一切代价博人眼球,赚取流量。只要能火,“作践”一下自己又何妨。在他们心里,利益和流量胜过一切,不怕雷人就怕雷不死人。为了成名,为了大火、为了搞钱,出尽各种奇术怪招,失尽形象和尊严,一再降低道德和底线。真是应了那句话:为了上线,全然不顾下限。当炒作和恶搞就能迅速为你带来流量和财富时,谁还愿意脚踏实地的摸着石头过河。

有人说:

“当审美和设计在中国沦为了最不重要的东西时,一切以“快速卖货”为前提,自然只剩下了土味和山寨。”

深以为然!

更令我们担忧的是:一代人的审美缺失,是否会造成下一代的恶性循环?

一个人审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的竞争力水平

有人说,“审丑”无非是图个乐呵,释放一下压力,人畜无害,不必杞人忧天,大惊小怪。

可是,果真是这样吗?

当“丑”不再需要遮遮掩掩,堂而皇之的走到台前时;

当一些人为了蝇头小利,不惜“作践”自己,甚至铤而走险时;

当人们对“美”变得越来越漠视,却对“丑”予以关注和跟风模仿时;

当我们的下一代捧着手机盯着那些粗俗的视频,书不读饭不吃时......。

你还会觉得“审丑”只是图个乐呵吗?你还会觉得“审丑”只是紧张生活之余的调味剂吗?

看看那些充斥我们生活的短视频APP上“群魔乱舞”的低俗内容,听听大街小巷里粗制滥造的所谓“神曲”,耳濡目染之下,我们的审美能力在降低,审美情操在弱化。

音乐人郑钧曾经对那些毫无内涵的口水歌以及粗俗无聊的歌词作过如下评价:

“排行榜上的歌,十首里面有九首都听不下去。所有的排行榜公信力都崩了,你这根本没办法选择。放在你面前的都是让你恶心的菜,你没得选,只能吃这个。”

所以,在我看来:“审丑,就如同逼着一个营养专家去吃垃圾食品,一边吃还要一边夸不错,不错!

人,有时候对自己的抵抗力过于自信。

当我们的身边被粗枝烂叶,甚至低俗不堪的“丑”充斥着的时候,或许我们真的没有什么抵抗力。不然不会拼命地为其摇旗呐喊,交口称赞,更不会争相的跟风模仿。大人尚且如此,更别提好奇心强和抵抗力差的孩子了。可见,“审丑”给社会带来的危害绝不是危言耸听,更不容小视。

可能有人会说,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小丑卓别林,被誉为“东方卓别林”的本山大叔,还有周星驰电影里那些抠鼻屎,吃虫虫的“如花们”不都深受人们喜爱吗?

可是,他们塑造和演绎的这些丑角,一方面是为了剧情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艺术。说到底,他们是在为艺术献身,而绝不是把丑定义为美。

美学家蒋勋说过:

“一个人审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的竞争力水平。”

毫不夸张地说,审美能力将会成为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这个能力的高低不仅关乎到一个人的外在形象,更透露出一个人的生活情趣和人格魅力。

以此类推,一个民族的、一个国家审美水平的高低,也影响着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水平。

试想一下,倘若我们每个人都为“丑”摇旗呐喊,推波助澜,那么“丑”就会越发肆无忌惮。当我们成天被直播平台上的“俗,丑”逗得前仰后合的时候,当我们把“审丑”当成了自己精神食粮的时候,我们又有何能力与自信去丰富自己、完善自我。当我们缺失了对美的追求,生活终将只剩下最粗糙的一面。

生活中各种“美盲”的盛行,其实就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审美教育欠缺的缩影。所以,审美意识的塑造,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小做起,这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诚然,审丑可以舒缓我们的压力,让我们获得短暂的快感。但是,美却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滋润一个人的心灵。而且,真正的丑是通过“丑”去教育人、感化人、启迪人,而不是把艺术当作丑的遮羞布,污了观众,也辱了自己!

正如木心所言,“没有审美力是绝症。”

一味地陷入“审丑”不可自拔,终将会蒙蔽你发现美的能力。而,一个人若拥有了审美的能力,再平淡的生活也能开出花来。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3fA-W4BMH2_cNUgn9z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