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对虾都可感染此种病,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

2019-08-16     水产养殖小贴士

养殖的对虾出现体表发红的症状,主要表现在步足、游泳足、触角等处,并且引起对虾死亡。

1

对虾红腿病

1、病原:弧菌、假单胞菌或气单胞菌等。

2、流行特点:

红腿病的流行范围很广,在全国对虾养殖区均有发生,感染对象多,中国明对虾、长毛对虾、斑节对虾和凡纳滨对虾均可感染。

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时高达90%以上,是对虾养成期危害较大的一种病。

流行季节为6-10月,7-9月最常发生,南方可持续到11月。有些虾池发病后2-3天之内几乎全部死亡。

越冬期的亲虾也患此病,但一般不会急性大批死亡。该病的发生与池底污染和水质不良有密切的关系。

3、症状:

该病最显著的外观表现为步足、游泳足、尾扇和触角等变为微红或者鲜红色,其中以游泳足的内外边缘最为明显。

有时,头胸部的鳃丝也会变黄或者呈现粉红色,有的对虾可出现黑白斑,严重者鳃丝溃烂。病虾一般在池边缓慢游动或潜伏于岸边,行动呆滞,在水中做旋转活动或上下垂直游动,不久便出现大量死亡。


解剖可见空肠,肝脏成浅黄色或深褐色,肌肉弹性差。病虾肝胰腺、心脏和鳃丝在显微镜下检查可观察到大量细菌。


4、诊断:

可根据对虾附肢及游泳足变红的症状初步诊断,但引起对虾附肢及游泳足变红的原因很多。

密度过高、缺氧、应激、水环境恶化、病毒感染等因素均可导致附肢变红。环境因素附肢变红一般鳃区不变黄,水环境改善后可恢复正常。

2

对虾红腿病发生的原因

1、底部环境差

池塘底部环境恶化,天气炎热,吃时间的投喂造成池塘底部残饵粪便增多,底部有机物厌氧发酵,环境恶化,对虾长时间在池塘底部活动,难免会受到影响,造成红腿病。

2、天气变化造成应激

最近长时间的连续降雨,池塘水温,PH,溶解氧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对虾在这样的环境中发生应激性红体,虾脚发红。


3、水质指标恶化

池塘氨氮亚硝酸盐含量升高,对虾长时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造成对虾中毒,虾脚发红。

4、弧菌感染

天气闷热,降水多,底质差,弧菌大量的繁殖,对虾感染弧菌以后发生细菌性红体,并引起对虾的虾脚发红。


游泳足、步足发红的虾可能不会引起大面积死亡,短时间内吃料也正常,但是如果不加以改善水体底质与水环境,势必会接着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接下来就是空肠空胃以及偷死,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


3

防治方法

预防:做到无病先防。

1)高温季节,使用有机酸,稀释后全池遍洒。调节水质、底质,预防病菌滋生,降低疾病发生率。可每半月进行一次。

2)定期在晴天上午泼洒扩种后的芽孢杆菌,一方面可以分解残饵粪便,另一方面可以产生抗活性物质,抑制致病菌的生长繁殖。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池塘的氨氮亚硝酸盐,使用时注意开增氧机。可每周进行一次。


3)养殖后期投喂增加,必须做到勤改底,(20%过硫酸氢钾),改善底部环境。

4)平时投喂中可以添加乐畅桉树精油,进行抗菌抑菌。乐畅桉树精油富含多种天然活性成分,具有很强的穿透性和渗透性,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膜,是细胞膜内的营养物质流出,达到灭杀细菌的效果。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2iGnGwBvvf6VcSZVUP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