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曰:“钏,臂环也。”
臂环又名“跳脱”,是古人束于臂、腕间的环状饰物,多为金、银、玉质。
臂环形态颇多。有时是几个手镯一起佩戴,有时则是一体的。一体的臂环多以金属捶扁、拉抻制成螺旋形,三圈至八圈不等。上下两端打制成有开口的环套,可自如调节松紧,避免滑脱。
唐 镶金玉臂钏 陕西历史博物馆
明 金臂钏 南京市博物馆藏
唐 《簪花仕女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罗袖薄。玉臂镂花金约。起晚欠伸莲步弱。倚床娇韵恶。独自青楼珠箔。怎向日长花落。门掩东风春寂寞。误人瞋喜鹊。
——宋·丘崇 《谒金门》
锦江烟水,卓女烧春浓美。小檀霞,绣带芙蓉帐,金钗芍药花。额黄侵腻发,臂钏透红纱。柳暗莺啼处,认郎家。 ——五代·牛峤《女冠子》
银字笙寒调正长,水文簟冷画屏凉,玉腕重因金扼臂,淡梳妆。几度试香纤手暖,一回尝酒绛唇光。佯弄红丝蝇拂子,打檀郎。
——《山花子》五代·和凝
春寒懒下碧云楼。花事等闲休。红绵湿透秋千索,记伴仙,曾倚娇柔。重叠黄金约臂,玲珑翠玉搔头。薰炉谁熨暖衣篝。消遣酒醒愁。旧巢未著新来燕,任珠帘,不上琼钩。何处东风院宇,数声揭调甘州。
——宋·张枢《风入松》
唐 《簪花仕女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唐 《簪花仕女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从这些诗词可以看出,臂钏是古代女子的重要首饰,佩戴臂钏能够起到为女子容色增辉的效果。
那些精致的臂钏,箍戴在香藕般的玉臂上,或金灿灿或绿莹莹,更衬得肌肤胜雪,妩媚娇娆。正是这种独有的美感,要求佩戴臂钏的女子要丰而不肥,纤而不瘦,手臂纤长圆润。
臂钏更适合丰满些的女子戴,将臂钏紧紧箍在手臂上,能够很好地衬托丰韵曲线。而瘦女人则不太适合佩戴臂钏,因为她们脂肪太少,手臂不够圆润,若是箍紧了会影响血液循环,箍松了则会掉下来。
装饰之余,也可以将手帕折叠挂在臂钏上,类似于后来的臂袋。所以说,臂钏既是日常生活中的饰品,更是形态美学的范本。
唐 《簪花仕女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唐 《簪花仕女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正字通·金部》记载,臂钏古时本是“男女同用”,“今惟女饰有”。
早期臂钏的形态构造、纹饰风格皆可见外域元素,文化的多元性和多维性鲜明。
刘家河商墓中出土的臂钏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实物遗存之一。以直径0.4厘米的金条相对弯成环形,两端锤扁呈扇形,光素无纹,风格简洁明快,可能是周边少数民族所造。
商 金臂钏 首都博物馆藏
甘肃马家塬战国西戎墓地中也有臂钏出土。这些臂钏颇具“西国俗风”,也进一步证实了臂钏本是经波斯的古埃兰人带入埃及金银技艺后向东流传的传闻。
战国 马家塬墓地金臂钏(图片 | 中国甘肃网)
臂钏传入中原时间尚不能确定,大约在战国末期到秦统一六国这段时期,盛行于西汉。
臂钏在后来的发展演变中越来越精致。首先,样式更加多样,大体分为:单个扁圆形臂钏、形如弹簧的 “跳脱“、贴合较为紧密的臂箍三大类;其次,工艺上有了花、素之分。镂刻花纹的称“花钏”,素无纹的称“素钏”。东汉以后,臂钏常作为定情信物或聘礼,讲究成双佩戴,以示永盟之好。
正如繁钦《定情诗》中所写,“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东汉 金臂钏 内蒙古博物院藏
魏晋南北朝时,“臂钏”之名正式起用。南朝刘孝绰有:“帷开见钗影,帘动闻钏声”的诗句(《咏姬人未肯出诗》),用 “动”字和“声”字,生动地刻画了臂钏随手臂摆动互相叩击发出声响的场景。
隋唐时期,臂钏风靡。它与体态丰盈的大唐美女极为相配,共同彰显着盛唐的国力和恢弘气度。白居易《盐商妇》中写“皓腕肥来银钏窄”的商妇,足见臂钏不单风行宫闱,同时也受民间女子喜爱。
唐 鸿雁纹鎏金银腕钏 (图片 | 洛阳网)
此时臂钏的佩戴位置下移至小臂或手腕。
《唐诗纪事》卷二说:唐文宗问宰臣,古诗中所说“轻衫衬跳脱”的“跳脱”是何物?宰臣没能答得上来。唐文宗又说道,就是如今的腕钏啊。
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臂钏,是阿阇黎修法用具。在举行修法灌顶仪式时,阿阇黎臂饰宝钏。臂钏也是密教造像中的八庄严之一。
五代 白衣观音像页 敦煌遗画 故宫博物院藏
唐 法门寺地宫三钴杵纹银臂钏(图片 | 中国考古网)
羯摩三钴杵纹银臂钏 (图片 | 中国考古网)
纵观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臂钏,以宋明时期的为主。
湖南临湘陆城1号南宋墓出土“外表饰浮雕式梅、菊、葵花和牡丹图形”的银质臂钏。杭州博物馆藏南宋“白清甫造”戳记银臂钏。常熟博物馆藏宋代臂钏金色纯正,能绕手臂十圈,非富贵人家不可得。河南偃师酒流沟宋墓画像砖上,有腕戴跳脱的厨娘形象。
宋代的《梦梁录》中将臂钏归入订婚彩礼的“三金”。“且论聘礼,富家当备三金送之,则金钏、金鋜、金帔坠是也。”古老的爱情信物,被赋予了庄严的礼俗意义。
宋 卷草纹金钏(图片 | 宝藏网)
南宋 “白清甫造”铭文 银臂钏 杭州博物馆藏
宋 金臂钏 常熟博物馆藏
宋 画像砖拓片 (图片 | 百度)
辽金元时期,臂钏迎来最后的辉煌。
盖州市红花峪发掘出纯金锤制的臂钏,呈丝状缠绕在里圈金环条上,风格粗犷豪放。还有这件元末银臂钏,自上端抓手起的第一圈,呈窄长柳叶形状,饰有三道粗细不等弦纹,风格极简,弦纹后錾刻着镇江×局×记字样。
辽 金臂钏(图片 | 第十考古的博客)
元 银臂钏 苏州吴门桥出土(图片 | 新浪博客)
明朝,臂钏的受欢迎程度有增无减。
《大明会典》载,皇帝娶后、太子亲王纳妃时以 “金钑(sà)花钏一双、金光素钏一双” 作为纳征礼,明代梁庄王墓有考古实物为证。《天水冰山录》记奸臣严嵩被籍没的财产衣物中,有金花钏十件,金素钏四件。
明 梁庄王墓出土金钑花钏 湖北省博物院藏
到了清代、民国时期,佩戴臂钏的余风仍在。
《清稗类钞·棍骗类》载:
“入银楼,购金约臂,每具重四两者一双。”
清 银制婴戏图臂钏一对(图片 | 雅昌艺术网)
民国时期专门打造臂钏的银楼有福州的华珍、祥慎、宝丰等,这些银楼生产大量不同款式的臂钏和手钏,钏面多镌刻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如“彩蝶双双久徘徊”的《梁祝》、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的《白蛇传》、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的《钗头凤》等。
民国 月份牌带臂钏的女子(图片 | 新浪微博)
现代社会风气开化,时尚前卫的女性们重新发现古老首饰的魅力。搭配时装,增添女性的妩媚、优雅时,更显浪漫的都市情怀。
作者:清潭百尺
END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