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连玉,蓬壶镇西昌村人,曾在马来西亚任教,50多年一直致力于华文教育,为华文教育事业及民族权益全力以赴,奋斗不息,被马来西亚华人誉为“华教族魂”。
林连玉故居
1925年,林连玉南渡马来亚,先在爱大华国民学校代课。不久,转至印尼爪哇抹埠学校任教,后被聘为校长。1931年,又到马来亚任共和、育华等学校教员。1935年冬,他重返南洋,在吉隆坡尊孔中学执教。
1941年,日本侵入马来亚,学校停课,林连玉隐姓埋名,在巴生农村以养猪为生。日本投降后,林连玉任尊孔中学复校委员会主席,日夜奔忙,变卖肥猪,出钱出力,由小学而中学,把尊孔中学恢复起来。
1948年5月,为了给华裔争取出生地公民权及华、印语文列为官方语文,特别是为维护华文教育的正当权益,他以任教的尊孔中学为基地,倡议组建吉隆坡华文学校教师公会筹备会。后来,他又以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名义发出倡议,召集全马来亚各州16个单位教师代表,于1953年成立马来亚华校教师总会,进一步团结各州华校。
马来西亚独立前后,华文教育面临被削弱取缔的危险,林连玉更是全力投身争取华文教育地位的斗争,作诗明志,誓要“横挥铁腕批龙甲,怒奋空拳搏虎头”。
1956年,马来西亚政府规定“马来语将为所有学校主要的教学媒介”。对此,林连玉坚定地表示反对,他说“这是关系到我们华文教育的生死关头”“即使国会通过,我也要发动我们华人起来反对”。最后,马来西亚政府在林连玉等努力下妥协,这是林连玉为争取华文教育权利的一次胜利。
后来,林连玉率领华教总代表团与政府谈判,巧妙利用 “火炬运动”,使华人子弟普遍登记入华校就读,奠定了华文教育不灭亡的基础。林连玉又成功领导教总筹募基金,用来建造教总大厦。1958年,建好后,它一直是华教运动的“司令部”。
林连玉生平简介
1960年,马来西亚政府企图以政府津贴华文中学为诱饵,把华文教育从小学到中学连根拔掉。林连玉振臂疾呼,指出这是华文教育的生死存亡关头,要求所有的华校都应加以抵制,独立办学。
1961年,马来西亚政府宣布马来亚最后将以巫文(马来文)为所有学校的主要教育媒介。林连玉愤慨异常,迫于无奈,公开了马来西亚政府的私下允诺。两日后,他便被褫夺公民权、吊销教师注册。这一事件引起了全马来亚特别是华校教育界极大的震动,纷纷发表声明,要求政府秉公处理,收回错误决定。过后,政府的有关官员曾私下对他说:“只要你不出声,公民权不会有问题的。”林连玉回答说:“不能说话的公民权要来做什么?”那官员又说:“你要什么尽管开口”。林连玉说:“我个人无所需求,我所要的是民族(指马籍华人)的利。”
1985年11月,联盟主席东姑指责华校教总是“制造问题来反联盟”,林连玉写下《驳东姑》一文,在报上发表,用历史事实给予有力的反击,并表示“争取民族的权益是神圣的任务,我们永远不会屈服。即使不幸遇到滥用权力者辣手摧残,仍然昂起头来,顶天立地,威武不屈地奋斗到底!”
1985年12月18日,林连玉在吉隆坡逝世。林连玉逝世后,全马来亚15个大华(裔)社团发起并踊跃捐款创立林连玉基金会,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如今,从幼儿园到大学,马来西亚都有系统的华文教育。这是除了中国地区之外,全球拥有最完整华文教育的国家,而这一成果离不来“华教族魂”林连玉的努力。
林连玉的事迹感动了家乡人,蓬壶镇西昌村为纪念林连玉为华文教育作出的突出贡献,今年10月,在林连玉故居着手筹备建设林连玉纪念馆。
消息来源丨桃源乡讯
作者 | 陈博文
通讯员 | 林月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