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胜利芷江 老照片由约瑟夫德提供
1945年8月21日,“芷江受降”宣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芷江因这一天震惊全世界,成为举世瞩目的受降名城、胜利之城。也就是这一天,一位年轻的驻芷江飞虎队员约瑟夫·德用相机拍下了芷江历史上的第一批彩色照片,内容有日本降使到芷江投降,以及芷江庆祝抗战胜利和平民生活的场景。今天,小编在73年前约瑟夫·德所拍照片的同一地点也分别拍摄了一组照片,大家对比一下,这座受降名城在跨越了73年后,沧海桑田的巨变。
73年前的芷江西门码头(约瑟夫·德摄)
照片中可清晰看到远处明山和近处潕水,西门码头停满了船只和木排,索子街的吊脚木楼高高地矗立在潕水河边。
今天的芷江西门码头
潕水河上架起了新三桥与和平大桥、河边索子街的吊脚楼已在10多年前拆除,取而代之为新建的吊楼长街。由于陆路交通的发达,西门码头已基本弃用。
73年前的芷江潕水河(约瑟夫·德摄)
当时水运发达,装满货物的船只在河面上穿行来往。对岸河西依稀可见天后宫。
今天的芷江潕水河
因和平电站的修建,今天穿过芷江的潕水河已成为一座城市长湖,对岸天后宫已有坚固的防洪大堤护卫,再也不用担心洪水的侵袭。73年前对岸低矮的民房,已被今天的高楼大厦所替代。
73年前的龙津桥(江西桥)(约瑟夫·德摄)
因抗战需要,拆除了风雨桥的桥面建筑,改建成了公路桥,一直使用至 1998 年。
今天的龙津风雨桥
1999年重建龙津风雨桥、恢复了桥上建筑、成为芷江的风景桥、步行桥和商业桥,并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73年前的龙津桥头(约瑟夫·德摄)
因日机轰炸,风雨桥头被炸成一片废墟,但抗战要道龙津桥始终没有被炸毁,芷江人传说是因有河里的铁犀牛镇守,实际是因风雨桥头有高炮防空。
今天的龙津桥头
今天的龙津桥头干净整洁、风景如画,一派祥和的景象。
73年前龙津桥头正义大道牌楼(约瑟夫·德摄)
为庆祝芷江受降,在芷江大桥扎“正义大道”牌楼。
今天的龙津桥东岸桥头
“正义大道”牌楼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龙津桥门楼。
73年前的芷江街道(约瑟夫·德摄)
芷江城各条街道悬挂旗帜,庆祝抗战胜利。
今天的芷江街道
马路宽阔,街道整洁,绿树成荫,今天的芷江城洒满和平的阳光。
73年前芷江南街的正义之塔(约瑟夫·德摄)
为庆祝芷江受降,在芷江钟鼓楼建“正义之塔”,塔的上半部用树枝编织而成。
今天的芷江南街
“正义之塔”早已被拆除,一眼望去,明山依然矗立在远处。
73年前的芷江东城门(约瑟夫·德摄)
为庆祝“芷江受降”,在芷江县城东城门书写“庆祝受降签字典礼”及“庆五千年未有之胜利,开亿万世永久之和平”,还用英文书写了一张条幅。
今天的芷江东门口
73年前的日本投降代表降机降落芷江机场(约瑟夫·德摄)
1945年8月21日上午,日本投降代表降机落地后,日本投降代表下机乘坐插有白旗的降车驶往指定地点。
今天的芷江新机场和芷江机场跑道旧址
抗战时期的芷江机场如今已经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新建的芷江机场。
73年前的芷江机场(约瑟夫·德摄)
1945年8月21日上午,数千中国军民涌向芷江机场,目睹日本投降代表来芷,见证历史性的一刻。
今天的芷江机场旧址
站在同一地点,仿佛能感受到当年人声鼎沸的场面,欢呼呐喊声依然回荡在耳边。
73年前芷江受降会场(约瑟夫·德摄)
当年,“芷江受降”就在七里桥中美空军联队俱乐部举行。
今天的七里桥
1946年2月——1947年2月,在受降地建受降纪念坊一座;1985年,受降坊修复开放;1995年,新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后几次扩建,今天已建成一园三馆(和平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湖南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飞虎队纪念馆)。其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73年过去,许多老照片所呈现的场景因年代久远,可能辨认有误,你能通过73年前的照片认出是芷江的什么地方吗?欢迎在文后留言~
照片1
照片2
照片3
照片4
照片5
照片6
照片7
照片8
照片9
老照片使我们怀念,偶尔往回看一看,我们在勇往直前,加油!大家如果有芷江老照片,可以找兜兜投稿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