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朝林
医生、副院长、重症病人、
试药者……他用6种身份与病毒搏斗
对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业务副院长黄朝林来说,战“疫”从2019年12月29日就开始了。他用6个身份与新型冠状病毒搏斗:医生、传染病医院业务副院长、专家组成员、研究者、重症病人、药物受试者。
从医生变成患者的黄朝林(右)
2019年12月29日,黄朝林接到武汉市卫健委通知,要求他赶到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去“排查可疑病例”。他火速和ICU主任吴文娟一起赶了过去。
与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张继先主任一起,一一查看病人并充分讨论后,黄朝林总结道:“这些病人可能具有传染性,在综合医院对其他病人不安全,需要转到专门收治传染病人的金银潭医院去。”
转运病人、院内专家会诊,这一天,黄朝林一直忙到凌晨4点。这些病人先后被两家医院诊断为病毒性肺炎。为了寻找病原,2019年12月30日,黄朝林安排实施了肺泡灌洗取标本,并将标本送到中科院武汉病毒所。
第二天,湖北省成立“不明原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黄朝林成为26名成员之一。
2020年1月2日,送到武汉病毒所的6份样本检测结果出来了,这是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冠状病毒,与SARS和MERS同属于一大类。科技部紧急启动了关于新冠肺炎的四个重大研究项目,其中,金银潭医院承担的临床项目1月10日启动,黄朝林是负责人之一。
万万没有想到,十多天后,黄朝林从这个项目的研究者变成了受试者。1月22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结果出来了,阳性,他感染了,CT结果显示双肺已有磨玻璃样病灶。
第二天,他住院了,这次进病房不用穿防护服,他是病人。在参加克力芝临床观察知情同意书上签了字, 他成为380个“试药人”中的一个。
曹丽蓉
第一批感染后,她一康复
就盼着回到战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武汉市第一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曹丽蓉浅吟低唱,唱哭了多少医护人员。
唱这首歌时,是她高度疑似感染新冠肺炎、出现症状并居家隔离的第14天。作为战斗在一线的医务人员, 她也是该院第一批感染的一线医生。
曹丽蓉医生自拍照
她说道, “科里的同事平时都叫我‘铁汉子’,从来不叫苦叫累的,没想到我成了医院第一批倒下的医务人员。”
托丈夫把70岁的老母亲和11岁的儿子送到亲戚家后,曹丽蓉从1月18日开始居家隔离。
凭借自己的中医经验,曹丽蓉为自己开了6天的中药颗粒冲剂。在家每餐换着花样做好吃的,以努力提高免疫力。渐渐地,头痛完全好了,也不咳了,胃口和睡眠都恢复了正常,“我知道我正在痊愈”。27日,她复查了血液分析和CT片,白细胞正常了,肺部的病灶也有好转。
1月29日中午,记者连线曹丽蓉,她沙哑着嗓子说道:“目前所有症状已经全都消失,希望核酸检测转阴后,我能够尽快回到战场,跟同事一起并肩作战。”
朱 彬
“逆行”千里回汉,
“我是一名医生,我要回去上班”
2019年12月,朱彬前往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进修学习,原计划2020年2月回汉。12月底,通过协和医院感染科工作群,他感受到同事们的压力与日俱增,有的同事坚持带病工作,有的同事即便家人过世,也匆忙回来。
“我要和大家在一起 !”朱彬当即向两边科室提出申请。但感染科郑昕主任考虑到学习机会难得,并没有同意他的申请。
随着疫情发展,协和扩充发热门诊和隔离病区,并派遣人员支援定点医院,医务人员的工作强度空前加大。1月23日,朱彬再次申请回汉,这次,郑主任同意了。
1月24日,朱彬预订了机票,几小时后航班取消。火车同样显示停运,他赶紧预订了25日的机票。谁知到了24日晚上,航班再次取消。
灵机一动,他决定飞赴长沙,“如果自己租车从长沙回汉,说不定可行。”1月27日中午,飞机落地长沙黄花机场。片刻都没有休息,朱彬直接提车上高速。
回到工作岗位的朱彬
他回忆说,租车公司的客服发现他的目的地是武汉,还特意打电话询问。他回答说,因为我是一名医生,我要回去上班。租车公司主动免掉了3000多块钱的费用,这让他感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自打上班后,朱彬就没有回家。休息的时候就近住在医院统一安排的宾馆里,防止交叉感染,也方便有紧急情况时可以及时赶到医院。
樊艳青
“我告诉自己不要流泪,
眼睛要用来看片子”
“我时刻提醒自己,告诉自己不要流泪,眼睛要用来看海量的CT和X光片子。”48岁的樊艳青是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放射科主任。自金银潭医院被列为抗击疫情定点医院起,她便带领团队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为所有入住医院隔离病区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拍CT片和拍X光片,填写入院病情评估报告。
工作中的樊艳青
“这次新冠肺炎的肺部影像,最显著的表现是肺部感染呈磨玻璃病变,重症感染的话,肺部出现一片白。”樊艳青说,极少见到感染如此严重的CT片,每一张“白肺”片子,意味着一名患者挣扎在死亡的边缘。
想象着患者呼吸困难的痛苦样子,她感到难过,更为病毒的传播而揪心,“我们没有时间流泪,要争分夺秒地去看片子,去写报告,去诊断”。
每一名患者从入院的拍片评估到查看进展,再到治愈出院,少则拍两次片子,多的得拍四次片子。每一张片子拍了600—800帧。这段日子以来,不完全统计,这个团队的21双眼睛,盯着看了约150万帧片子。
李冬冬
零距离采样最早一批感染者
2019年12月31日,李冬冬接到通知,金银潭医院收治了“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当天,他和5名同事第一次零距离接触到了这批患者,按照工作流程调查病例就医情况、家庭情况、活动情况,有无可疑的病例接触、环境暴露以及饮食。事无巨细,绝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就是为了找到传播源、传播方式以及潜伏期和症状,为医者采集到第一手准确的信息。
2020年1月3日,李冬冬接到通知,位于汉阳的武汉市第五医院收治了两名男性中年患者,从CT和血液检查看,初步判断为疑似病例。当天下午,经过5个多小时的调查之后,李冬冬的心一下子就提了起来,“感觉‘不明原因肺炎’离我们近了,而且很近”。
李冬冬与同事在询问患者病情
“最困难的20 天都过去了,现在没什么是不能扛的。”李冬冬说,从1月3 日到23日的20天,汉阳疾控组成10人突击队,由李冬冬带队,24小时奔走在医院与疾控中心之间。在疾控中心穿工作服,到了医院换防护服,持续不断的调查,一轮下来就是一整天,为了尽可能地抢时间多采集调查病例,只能早晨多吃不喝水,中午不吃,坚持到下午。与单个患者接触的平均时间远远高于医护人员。
“学的就是公共卫生,毕业就到了汉阳疾控,做的就是流行病调查,接触传染病本身就是分内事。”今年35岁的李冬冬语音里透着坚毅与果敢。
童巧霞
为避免感染,所有病人的
这项操作她一个人来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是武汉最早接诊新冠肺炎的医院之一。该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童巧霞教授带领的团队也是武汉第一批奋战在战“疫”前线的医护人员。
隔离病房收治的都是确诊或疑似的重症病人,由于人手严重不足,全院医生轮换在这里工作,而这其中,童教授是常驻。
每天7:40之前,童巧霞就要到病房了解病人前一天晚上的病情,然后带领大家进行查房。查房前每人都要做好防护,确保万无一失零感染,穿上防护服、隔离衣,戴上护目镜、戴双层手套,宇航服般的全身防护让人似乎透不过气来,每次查房出来都是一身大汗。
童巧霞为病人咽拭子采样
为了避免别人有被感染的风险,这天,所有病人的咽拭子采集都是童巧霞教授一人操作。治病的同时,还要“治心”。童巧霞会抽隙积极疏导病人心理问题,帮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相信我们 !相信自己 !
童巧霞教授是所有奋斗在战“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缩影,正是这样的白衣“战士”,面对凶残的病魔勇敢逆行,坚强地守护着百姓的生命健康。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武汉战“疫”——最美一线英雄》,因篇幅限制,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