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检二代”的思考:疫情折射出的中华文化

2020-03-17   深圳市人民检察院

原创:鹤语

小编按: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深检君投身战“疫”之中,也不忘向周围传递正能量。于是,一位还在读书的00后、“检二代”,给我们发来了她的思考和感悟……

余秋雨先生说:“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

2020年的春天,病毒肆虐下的神州土地上,不再有熙熙攘攘的人群,不再有锣鼓喧天的欢腾,仅留下一片寂静。这场灾难的巨手撕碎了万物复苏的生机,但它更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集体,面对灾难时的默契。千年以来,直至今日,无论面对烽火连天,无论疫情蔓延,这份默契深受文化影响,不曾改变。


业精于勤,荒于嬉

疫情让复课遥遥无期,原本短暂的假期被不断延长。更多的时间,可以因沉迷玩乐而荒废,也可以因奋斗不息而愈显充实。机遇的脚步不会因我们没有准备好而放缓,也不会在空有憧憬的人面前停留半刻。幸运的是,有学生借邻居家网络,因怕打扰邻居而站在天台的寒风中学习;有学生早已制订好每天周密的学习计划,每天在题海中奋战到深夜。他们明白,精通于学业,绝非几日可以成就,更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从先秦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到“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再到“格物致知,穷究物理”,中华民族对于学问的不懈追求从未止步。疫情之中,这份可贵的执着得以传承。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想要成大事业、大学问,需要三重境界;治学,本就是无止境的“更上一层楼”的过程。执着不懈的努力,对实现人生目标有不可或缺的意义,然而我们更应明白执着的努力,是为承担青年人的使命。今时今日,有无数冲上前线的人用巨大的羽翼守护我们的安宁,日后我们不应无所奉还。

“17年前全世界守护90后,现在换90后守护世界。”我们也终有一天会守护这个世界。这把火炬,将一代代传递。


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

我曾经到过武汉,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仿佛融入万里碧空,与云霞比肩,俯瞰江水滔滔,游人如织。那时才明白“上倚河汉,下临江流”“坐窥井邑,俯拍云烟"的恢宏气势,才明白“气吞云梦”的博大胸怀。文人骚客,多汇于黄鹤楼,黄河楼上,承载着武汉的英雄气概。

崔颢写下“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一声叹息里,是不是也交织着时间长河的滔滔之声,是不是也融汇了对自身渺小,生命短暂的无奈?的确,如蜉蝣于天地,如沧海之一粟,浩瀚宇宙中,每个人都是一粒尘土。但是你可曾看见,医护人员奉献生命,从死神手里抢夺生命,挽救一个个即将破碎的家庭;科研人员废寝忘食,直面病毒研究核酸:志愿者签下“生死状”,不停地为一线运送物资;企业加班加点生产口罩,为抗疫无私捐赠巨额善款...他们都是普通人,在病魔面前渺小而脆弱,但当百川入海,积土成山,每个普通人的力量,将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洪流。

“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我们有无数英雄,舍身忘死,甘用鲜血浇灌一方福祉。家国情怀,不仅仅在典籍经书上书写然后被束之高阁,它流淌在中国人的血脉里。在疫情面前,我将无我,众志成城,就是最好的证明。待到春暖花开,九省通衢,神州大地,必将再添风骨。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横渠先生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天地没有地域界限,生民没有种族差别,人类是一个共同体。千钧一发之际,中国怀着“民胞物与”之心,显示出她的大国担当。中国有飞机直飞意大利罗马运送物资、搭载医疗专家;向世卫组织捐款2000万美元;运送物资帮助巴基斯坦对抗蝗灾...此前日本、韩国、俄罗斯等许多国家都向中国施以援手。国际社会守望相助,携手应对风险挑战。中国的举措,不仅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感恩,更是海纳百川的胸襟,不曾推托的责任。

物吾与也。人类从自然母亲的怀抱中诞生,受她哺育长大,应与万物和谐共处。贪图口腹之欲食用野生动物,必将酿成危害自身的苦酒;华南海鲜市场的一桩桩交易,打开给人们带来无穷病痛的潘多拉魔盒。自然的警钟已经敲响,人类该有所反思。“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天地与我并存,而万物与我为一”,先贤推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宝贵思想,希望能继续在今天以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根植于人们心中。

中国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品格,联结起这个庞大的群体。疫情之前,中国文化凝聚我们的民族认同;疫情之后,它令我们涅磐重生。从个人,到社会,到整个人类,中国人受文化熏陶,培养出君子般的担当与胸襟。这就是我们的集体人格。

(注:本微信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涉及版权方面的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