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 斋 记 ●马志兰(宁夏)

2019-10-13   天府散文

“我的祖国”【34】马志兰||开 斋 记


开斋节是回族群众最大的庆典。经过一个月早食晚餐的斋戒,人们忆苦思甜,更加珍惜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加懂得一米一粟皆要爱惜,更加感恩党和国家开天辟地以来史无前例的好政策。

放假第一天,我们一家六点就起床了,把早已为老人采购好的吃穿用度大包小包搬上车,在轻雾尚未散尽的清晨,匆匆起身,赶回家与亲人们团聚。

我们商量这次小长假在家里多待两天,改一改周末看望老人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还要去已经四五年没有探望的老亲戚家走一走,看一看。计划很悠闲,心情很愉悦。我们决定弃高速不走,把车开上了新改造的隆张公路。

这条路我极为熟悉。以前一个人,开着辆小破车,在这条路颠簸奔走了数年,破旧,狭窄,坑坑洼洼,安全隐患极大。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坑在什么地方,颠得你老腰一酸。出于本能的抗拒,自从告别奔波的日子,这条路我再也没走过,每次回家都选择走平整安全的高速。前几天偶然听人说起,隆张公路早已改造完成,“比高速公路还美!”友人如是描述。

于是决定今天也走一走。叠叠沟是这条路上的一大屏障,也算是最险。山高坡陡,阴湿路滑。一入沟,脊背凉飕飕。风景依然是林木茂盛养眼,山和路依然陡峭蜿蜒。但路却不是原来的模样。路面加宽,平坦顺畅,几个原来可以用作赛车跑道的急转弯道被改线,反而令人欣赏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致。清爽的风迎面而来,似乎比很久以前温暖。



一路向南,道路宽阔,畅通无阻,道路两旁田野里欣欣向荣的景色与心情相呼应,久困笼中的心,颇有远走高飞的奔放。

回到婆婆家,历时数月的新房已经盖好入住。记得1998年结婚时,老公特意修建了家里的房子,四间,松木檩椽,砖面墙,粉了里墙,丝绒窗帘,很是气派了一把,是他们村屈指可数的高大上。如今二十年过去,曾经气派风光的房子,在村子里几乎家家一砖到底、瓷砖贴面铺地、水泥打院、窗明几净、红瓦绿荫的氛围里,显得破败而落寞。

公公看着眼热,于是我们给予支持,盖新房吧。历时数月,新房盖成。

中午围在新房饭桌前吃饭,一家人感慨着生活变化之大。农村现在是真的好。水泥路修到家家门前,自来水压在锅头,连院子和院墙都是政府出砖出水泥出人工修建。女人做饭再也没有烟熏火燎,家家用着电磁炉电饭煲,很多人家压上了地暖,烧起了锅炉。太阳能热水器在家家房顶反射耀眼的光芒。生活节奏不紧不慢,呼吸着新鲜空气,吃着自家园子里种的绿色环保蔬菜。一到晚上,万籁俱静,不用担心纷杂吵到失眠。多美好的生活!我对公婆开玩笑说,若不是为了生计,我就留下不走了。

第二天拉上婆婆去老公的姑姑家。老公二姑嫁到了西吉一个叫下堡子的村子。村子就在公路边,地理位置还算是不错,但耕地少,农民收入不多。记得刚结婚时,我作为新媳妇,按照他们家的传统习俗,被亲戚们轮番请去家里做客,名曰“请媳妇”。二十年过去,留在脑海里最深刻的除了亲戚们倾其所有的款待、烹制美味的饭菜和纯朴憨厚的热情,还有二姑家的贫困。



当时的二姑家院子里种着几棵梨树、杏树,已经有些年时。房子是两间土坯房,也很有些年时了。树木掩映下,院子显得非常逼仄,房子愈显低矮。等到落炕而坐,早已准备好的席面被端了上来,蒸鸡、羊肉块、牛肉、肉丸子等等,俗称九碗子,已经是非常丰盛了。但二姑还是站在桌前,手足无措地困窘着。她不断礼让着我们,神色不安又紧张。家里的陈设除了摆放在炕上的大炕桌,和正对门靠墙放着的、年代无从考究的一张长桌两把椅子,再无其他。墙是泥面,连裱糊都没有。我当时想到的只有一个词:家徒四壁。二姑父和两个表弟,就像与这场面不相干的人,在房间的另一边紧靠墙放了一条原色的、斑驳的长条凳,远远的坐着,看着,像一个群体的缩影。

前些年又来了两三次姑姑家,每次来都有变化,比如娶了两个媳妇,比如媳妇生了孙子,比如两个儿子前后分家另过。但姑姑家的那个小院似乎一直变化不大,还是那两间土坯房,院子里的梨和杏树依旧。

有五年没来了,再次在姑姑家门前下了车,恍若走错了门。一座漂亮的二层楼房矗立眼前,红瓦白瓷砖,阳光照射下,灼灼生辉,十分耀眼。门前有台阶。直接进到二楼。房间里一套休闲沙发干净整洁,茶几上各色水果摆放得很是吸睛。正面窗户一开到底,阳光一直照到了房间中央。偏墙边放了一张大床,床顶墙上又开了一扇窗,正对着远山。姑姑家居于村里上位,从这张窗口看出去,半个村子一览无余,远山的层层叠叠尽收眼底。我难免一番啧啧羡慕。从房间后墙边一侧小门顺梯而下,进入一楼,是二姑老两口的居所,也套着几间,收拾得洁净雅致。让人意外的是,他们把这两层楼设计得十分巧妙。表弟家在二楼,姑姑家在一楼,却各自背向开了门,巧妙利用地势差和前后院的错落,各自有独自的院子。我问是谁设计的,表弟两口子不好意思地说,是他们挖洋芋的时候,蹲在地头边画边想设计出来的。我不由得又是一番感叹(我是个愚人,脑子笨拙,所以常常羡慕别人的灵思妙想)。



农村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前后也不过十数年。以前回农村,穷,脏,差。现在回农村,除了感叹就是羡慕。走一天亲戚,摆一大桌席面,佐以油香馓子糕点,大家都象征性动动筷子,上一碗酸汤面,反而吃得酣畅淋漓。生活的变化体现在方方面面。

日子过好了,自信聚拢在身上,年老的姑姑脸上添了几分妩媚。她现在招待我们,应付自如,谈笑风生,早已不见当初的生涩。

晚上回到婆婆家,在院前杏树下坐看夕阳晚霞,村庄里田园生活一派和谐,听着归巢的鸟儿啁啾,不由想起一首诗:“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马志兰,女,回族,1976年生,公职人员,宁夏固原市作家协会会员。



投稿邮箱:90611777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