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第一要塞寿阳居然成了鸡肋,北魏孝文帝攻下寿阳却为何不想要

2019-09-26   有历史

2004年,考古人员在《元瓒墓志》中发现一段令人惊掉大牙的话:

“而时寿春始降,鸡肋初附,频岁无年,边储未积。”

意思是,寿春虽然归附北魏,可此城却是妥妥的鸡肋。

而在我们印象中,寿春(也叫寿阳,今安徽寿县)一直以来都是淮河沿线最重要的堡垒,为何北魏人却将其视之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呢?

一、淮河第一重镇到底重要不重要

寿阳重要不重要,取决于淮河流域的战略地位。

东晋以来,南方与北方分界线大致就在淮河一带。北方强大,则与南方共据淮水之险,隔河对峙。南方强大,则南方越过淮河,在黄河与淮河之间形成国防线,比如刘宋初年南朝的国防线就是黄河一线。

但多数情况下,南北双方都维持着均势,以淮河为界南北对峙。淮河沿线正好位于洛阳与建康的中间线,距离建康稍近。南朝政权历来把淮河防线视为抵御北朝南下的最重要的屏障,历来奉行守江必守淮的战略,一旦北朝势力侵入淮河以南,南朝总会不惜一切代价驱逐北朝势力。

十六国时期这种情形还不明显,到了北魏建国,双方便开始频繁在淮河流域进行大战。

魏太武帝发动的南征之战击穿淮河防线,直达瓜步,几乎要打破建康。

以汉化改革著称的孝文帝也是一位战争狂人,他在位期间先后三次发动了对淮河一带的进攻作战,其中两次他都御驾亲征。此外,还有景明元年彭城王勰攻取寿春之役、任城王澄钟离会战、元英攻取义阳城之役、中山王英钟离—邵阳会战、魏梁硖石之役、魏梁淮堰攻夺战、萧梁反攻江淮战役等。

南北双方在淮河沿线投入的兵力经常达十万人以上,规模最大的钟离之战双方总兵力居然高达50万。可见南北双方对淮河攻防的极端重视。

寿阳城位于淮河北岸,与义阳(今河南信阳)、钟离(今安徽凤阳)、盱眙等城并称沿淮四大重镇。又因寿阳处于淮河上游与中下游的转接之处,颍水、淝水与淮水会合,附近地形复杂,城戍林立,非常适于防守,并作为地区性的战略支点。

因此,寿阳的重要性是毫无疑问的。

二、为何北魏不愿要寿阳

北魏人对寿阳其实垂涎已久,曾对其发动了许多次攻势,但由于南朝的拼死争夺,并未得手。直到南齐末年,东昏侯萧宝卷滥杀大臣,引起寿阳守将裴叔业的恐惧,裴遂据城投降北魏。

面对这个送上门的大礼,北魏迅即作出反应,发十万重兵,由彭城王元勰、尚书令王肃领军南下,夺取了寿阳,并在此地设置了侨置的扬州。这样的行政设置再明显不过,就是要以寿阳为中心,经营一个南进的战略基地。

《元瓒墓志》所说的“寿春始降”,就是指这次事件。

元瓒在北魏夺取寿阳后,在扬州出任屯田郎中,主管寿阳前线的后勤保障工作,应该说具有非常客观的认识和判断。墓志所说的“鸡肋”,应该是从他生平的言论中摘引的。那么,这样一位具有一线实践经验的官员的话,是不是可信呢?

寿阳的重要性,南北双方肯定都有充分的认识,但对于据守寿阳,特别是在寿阳建立一个战略性基地,北魏内部却有很多反对声音。

在裴叔业投降的五年前,北魏孝文帝进攻寿阳、钟离未能得手,想留下一部分军队驻守,与南齐守军对峙。但朝臣们极力反对,理由是,少留兵则无法对抗齐军,多留兵,必须要十万之众,但十万之众的后勤压力非常大,得不偿失。

孝文帝不得不打消了留兵驻守的主意。

裴叔业投降就像一剂短效兴奋剂,北魏人激动地入驻寿阳,以为从此可以在淮河沿岸打下一个坚固的钉子,然而没过多久,他们便发现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一个战略基地,要具备很多条件。最主要的包括:

其一是数量足够的军队,以保持对战争一线的力量支撑。从北魏历年进攻南朝的兵力看,至少需要十万人以上,才能维持基本的力量优势。

其二是体系完善的综合防御体系。基地的一大要义是军事安全,能够防住对方的突袭。那么寿阳就不能只是一座孤城,而要依靠寿阳周边星罗棋布的小城进行拱卫。建设这些小城戍,需要投入大量建筑成本,并分配必要兵力进行守备。

其三是充足的后勤补给。这其中又包含两个方面的指标,第一,屯积的粮秣军械牲畜必须足够多,以支撑长时间的作战需求。第二,物资转运的反应速度必须十分灵敏,一有匮乏,就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得到补给。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对北魏最大的困难就是:经济成本。

无论是庞大的军队本身的军费开支,还是完善城戍、补充粮秣的潜在投入,更长远的,还要以寿阳为中心,在东南方向打造一套行政、后勤、军事运转体系,保障这个进攻性基地能够良好地维持下来。

而这偏偏是北魏最大的弱项。

物资转运就是头等难题,从北魏的核心区向寿阳转运物资,基本全靠陆上交通。

管子曰:“粟行三百里,则国无一年之积;粟行四百里,则国无二年之积;粟行五百里,则众有饥色。”曹操曰:“转输之法,费二十石得一石。”

在古代极其低效的运输条件下,北魏必须付出数倍成本,才能勉力维持前方开支。

这种情况在《魏书·食货志》中有过记载,“自徐、扬内附之后,仍世经略江淮,于是转运中州,以实边镇,百姓疲于道路。”可见北魏国内经济受到极大影响。

从经济的角度看,据守寿阳、经营寿阳,对北魏来说,在短期内确实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对这一形势,南朝也看的很清楚,梁武帝与朝臣讨论北魏占据寿阳诸城,梁军大将王珍国就曾说,不怕北魏在寿阳兵多,就怕兵少。这就是敏锐地认清了北魏后勤补给困难的现实。

三、致命的兵种短板

那么寿阳城就不能守了吗?因为后勤补给困难,就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了?

事实上,影响寿阳战略价值的,不止后勤因素,还有军事因素。

北魏的兵种构成以步骑为多,其中骑兵又强于步兵。如果在淮北平原地区与南军交战,北军无疑占据绝对优势。南朝历次北伐,只要一进入平原地区,容易被北朝剽悍骑兵袭扰。除了刘裕这种超级统帅,基本没人能在北朝军队面前讨到好处。

然而到淮河流域又是一番模样。

淮河以南河流逐渐变多,江淮之间有许多人工或天然的河流沟通,四通八达的水系为南朝漕运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不论是兵力输送还是物资输送都非常省力,消耗也不大。

同时,南军又非常善于因水借势,水军是南军作战的一大利器。而北军则完全反之。

南军在淮河以南有着连片的城池,城池与水网共同构成坚固的防线,并且有强大的水军提供保障,北军如果企图采取一城一地式的进攻,来推平淮南的防线,胜败之数显然是倾向于南军的。

也就是说,即便北魏把寿阳打下来,有了一个更近的进攻基地,起到的作用只是缩短了进攻发起的距离,对于前线战斗,实在没有太大好处。

相反,为了维持这个所谓的优势,北魏要投入巨大的经济成本苦苦维持寿阳,同时还要时刻防范南军的反击,无怪乎北人不愿死守寿阳。

北魏人依违于守还是不守之间,政策始终摇摆不定。梁朝挺过开国之初的危机后,立即发动大军,不惜血本地反攻寿阳。北魏出动顶级名将中山王元英、杨大眼,调集二十余万人与梁军鏖战,最终一败于合肥,再败于钟离,损失了十几万有生力量。到了526年,也就是北魏攻下寿阳二十多年后,魏军在寿阳这个无底洞里再也撑不下去,被梁军重新夺回,此后,北魏就再也无力在淮河战场发动进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