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队的夏天》是一个良心节目。
要论证这样一个结论,常见的有这么3种思路。
最常见的是陈述个人感受。作为一个资深乐迷,我一集不落的追到第十集,由衷觉得这个节目好看,是个良心节目。
但是,这种观点也是最没有说服力,最经不起推敲的。好比在广场捡垃圾的阿星说“球不是这么踢得”一样。
像我们这种籍籍无名的升斗小民,仅凭着个人感受来一句“《乐队的夏天》真是一个良心节目”这样的评语就像是李诞在讲一个笑话一样,毫无可信度。
另一种论证思路是引用大咖的观点,这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方法。用广告公司常用的套路就是找KOL给自己的观点打call。
大张伟、老狼就是合适的人选。
大张伟在节目中就非常诚恳的说这是一个良心节目,有图有真相。
马东说老狼的微博就像《乐队的夏天》的小号,去翻一翻其微博,真是的这样。
其实俺也一样
其实在微博、知乎等平台还有很多大V在为这个节目叫好,一搜便知。
不过这种方法也存在bug,原因其实在上面已经提到过了,就是这种方法是广告公司、节目宣发部门常用的营销思路,难免会有夸大营销的嫌疑。
鉴于此,还有第三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我们就拿现在热播的《中国好声音》、《中国新说唱》这两档节目做个简单对比。
闲话少叙,直接上图上数据。
(这是2张现在舆情分析越来越没多少意义的百度指数图,但还是能很明确的看出来《新说唱》基本就靠公关刷数据,《乐队》作为一个新节目百度爬到的媒体指数可以和已经干了7年的《好声音》抗衡。)
(这是现在根据参考价值的新榜指数,结论太明显,没啥好说的。)
微信指数,结论也很明显,不多赘述
我们都是上过小学的人,这点粗线的数据分析不用多说了,结论很明显:《乐队的夏天》是这三个节目中真正受到大众关注、讨论的一个节目。
这其中的原因无非就是《乐队的夏天》是一个良心节目。
良心之处最重要的表现是真实。
一个综艺节目,要做到绝对真实是不可能的。跟其他两档节目不同的是,《乐队的夏天》在保证乐队文化的前提下最大化节目的戏剧性;而其他两档节目是在表演一个剧本的时候顺带着展示选手的能力。
这是对待产品最常见也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思路。《乐队的夏天》是由内而外的,《好声音》和《新说唱》是由外向内的。
前一种重视挖掘、引导乐队展示个性,从而制造戏剧性,是内容为主;而后者主要通过导师、选手的表演展示戏剧性,是流量思维。
所以我们看的时候能很明显的感觉到《好声音》里大部分时间是导师在哪里上演“学员争夺战”,《新说唱》就装逼了,谁都知道随便一个学员上去都比吴亦凡强,但大家都要以吴亦凡为节目核心,所以这俩节目看上去就很傻很装。
最后还有两个原因,我觉得很重要,但是要论证清楚却不容易。
一个就是张亚东在节目里说的,对乐队的资源太少,这些参赛的选手们还不太适应这种大型的综艺节目,而这种稚嫩感恰恰便是真实感,让观众看着觉得真实、良心。
另外是玩乐队的人基本都是“直男”甚至艺术家,个性极强,有才华,都是原创音乐人,他们的音乐更多的是展示个性魅力和思想魅力的。
而《好声音》是选唱功,《新说唱》是强行装逼,这俩节目能够引发社会讨论的点都比较少,而乐队创作态度、歌曲的内涵、生存环境、创作题材等等很多方面由于是由内而外的展示真实的东西,就更容易引发社会化的讨论和共情。
当然,比赛的压力必然会逼着乐队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而有表演的部分,但这些我觉得都是可以理解和包容的。
比如,这周的比赛中大家都通过一些技巧想办法拉票,选歌、舞台表演、互动、通过扔拨片鼓槌等“收买”观众……
还有就是“旅行团”演的有点过了,但是我很同情他们。台湾的所有艺术来得都没有大陆这样猛烈和厚重,我之前看林清玄、李敖等人谈过这个话题,说到底还是跟地理环境、历史、政治环境有关系,旅行团虽然很早就来北京发展了,但是一上台还是有台湾乐队的影子,具体的在以后聊摇滚乐的时候再说吧,总之就是他们虽然很努力很努力,但明显已经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了。
这种情况下用情怀、眼泪做武器,我觉得一点都不丢人。罗振宇说“在这个时代,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努力赚钱是最值得尊重的事情”,我觉得旅行团知道《乐队的夏天》这个节目对他们是多么重要的机会,他们为之奋不顾身的样子真的很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