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11岁时在150万人参赛的首届全国“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竞赛中获得金牌奖;随后,相继在全国各种数学竞赛中斩获特等奖或一等奖,逐渐成为小有名气的“数学神童”;高二时就以全额奖学金跳级成为哈佛的高材生。
哈佛毕业后,全球顶尖的咨询公司波士顿和麦肯锡双双向他伸出橄榄枝,最终他选择了前者,据说,波士顿为了挖到他,专门派出人力资源总监到宿舍楼下蹲点,一连蹲了4天3夜,终于把他感动了。工作两年后重返哈佛攻读MBA。1999年,受美国电子商务平台eBay的影响和启发,他放弃美国绿卡和美国各大名企年薪十多万美元的offer,拿着40万美元投资回国创办了“易趣网”,2003年 Ebay收购易趣,他成为坐拥数亿身家的商业奇才……
这个“数学神童”、“商业奇才”就是马云口中的互联网电子商务“天才”邵亦波。
— “坏爸爸”的自省 —
29岁时,邵亦波拥有了一般人几辈子都很难企及的财富,家庭美满,但一次无常的发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2003年,岳父意外身亡,妻子难平丧父之痛,想要离开伤心地,去往美国。邵亦波按下事业暂停键,选择了举家迁往美国。
移居美国后,他过起了做饭、给孩子换尿布的超级奶爸日子,全家也经常到各地旅游,到一个地方后,如果喜欢就住几个月,如果不喜欢就去往另外的地方,一副岁月静好的景象,但这种许多人梦想中的生活也并非没有波澜。不到30岁,就已实现财富自由,后来邵亦波回忆起这段时光,其实并不满足、并不快乐,有一种莫名的焦虑感,甚至特别没自信。
那段时间,邵亦波和儿子也面临着一些亲子冲突。邵亦波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女儿都很乖巧,但是儿子却有点不同,他的很多行为习惯都令邵亦波看不惯,他常常会去指责他,有时会忍不住去打他,有一次,他狠狠地打了儿子,当从卧室走到客厅时,他觉得自己要虚脱了,身体和心理都极度疲惫,有种要死了的感觉。儿子8岁时,邵亦波发现有点不对劲,虽然儿子看起来还是听话,但是却有一种隐隐的愤怒,邵亦波突然意识到,自己不是一个好爸爸。
为了当一个更好的父亲,邵亦波开始接触灵修。他读了很多书,与一些智者聊天,虽然一开始只是想学习如何做一个更好的父母,以便教育好儿子,甚至改变儿子。但是当这个历程真正开始之后,他发现需要改变的不是儿子,而是自己,需要改变的不只是自己的行为,而是很多的潜意识。他意识到需要找到真正的自我,而不是包在外边的那层壳。
— 打破那层壳—
包在外边的那层壳是什么?
邵亦波回忆自己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靠获得第一,靠获得外在的成功去驱动人生,直到面临亲人去世、育儿过程中的挫折时,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并走上了“修心之旅”。对于“获得第一”这个曾经的人生武器,他有了新的认识:“第一名带来的满足感是很短暂的,很快就会去想做下一个什么事情的第一名。而如果我真的在什么地方绝对第一,没有人来,到最后又会带来空虚感。”
这种全新的认识来自于他对于“我”的深入探索和思考:人有两个“我”。一个“我”是表现给别人看,这个我需要有别人的称赞,别人的肯定别人的爱。另外还有一个“我”,内在的我是真正的我,其实什么都不需要。这个我是一个可以被接受的。如果能够更多的时间和真正的我在一起的时候,人生就是幸福的。
表现给别人看的“我”习惯于取悦别人,习惯于向外索取,习惯了伪装自己,于是形成了一层一层的壳;而内在的“我”是打破层层外壳后的那个真实的存在,在那里有着无尽的智慧、力量和爱。
— 向人类苦难宣战—
在很长时间里,邵亦波都在努力把儿时起包裹的一层层壳去掉,去寻找那个真实的自己。邵亦波发现,真正的内心是不会被伤害的。曾经有一次,在跟一位哈佛医学院教授练习静坐到第五天时,他甚至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至今他仍无法解释为什么会哭,“说不出的感觉,好像是‘无我’了。”这种体验虽然不常有,但一旦有了之后,就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觉得自己可以给别人很多爱,不用怕的”。这种内心的转变,“会让一个人做事的很多出发点都变化起来”。
内心的转变也改变了他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前的他奋斗的动机很大程度上是证明自己;而如今的他因为与真实的“我”有了更多连接,从而认为“我”应该跟所有的人连在一起。
外在的改变是,2017年10月,他宣布出资1亿美元成立一个名为“evolve.ventures”的投资基金,“它将‘长期社会利益’作为核心目标,不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致力于解决人类的苦难,促进人类心灵的开放与成长”,并表示将把自己的精力与财富更多地投入到公益慈善中去。EDOVO是evolve.ventures基金投资的一家美国公司,该公司通过平板电脑为监狱里的囚犯提供通讯、学习、职业培训和情绪管理等内容。此外,这支基金还投资了禅修APP Insight Timer等其他项目,皆与“人类心灵开放和成长”有关。
— 从“恐惧”到“爱”—
邵亦波说,以前是出于“怕”去做一件事儿,因为不这么做,可能就会落后于人,内心害怕一事无成,所以谈判时害怕失败,内心充满焦虑,因为初始的动力并非来自于“爱”,如今,他希望自己能站在正能量的角度去做一件事儿,比如赚钱不是为了证明自己,而是为了帮助别人,个人价值在于“自己值得被人爱”。
心灵成长的路是没有终点的,走在路上的邵亦波有时也会碰到一些新的挑战,近两年,邵亦波将越来越多的时间投入公益慈善,碰到一些慈善做得特别好的人,“第一反应也是有点焦虑,觉得自己比不上他们”。他反思,做慈善是帮助别人,为什么会焦虑呢?如今的他对自己的情绪有了更多的觉知,有了更多的爱和理解。
邵亦波终于打破了多年来内心的那个魔咒——对于第一的执念,他开始与真正的自我在一起,因此也收获了更多真正的快乐,他说:“我希望我的生活能更充实,有更多的欢乐和意义,同时也能更大地发挥我的才能帮助周边的人,给这个社会献出我独特的礼物。”
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
END
编辑:万物三千
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