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城中国近日迎来业绩高光。12月11日,绿城中国实现合同销售金额1803.3亿元,提前达成2019全年销售目标。
就在一周前,由中国房地产报、中国住交会组委会、中国房地产网、中房智库主办的“绿中国•芯地产 CIHAF2019第二十一届中国住交会”上,绿城中国收获“中国房地产行业竞争力标杆企业”称号,绿城中国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行政总裁张亚东斩获“CIHAF2019中国房地产十大风云人物”。
从绿城中国前董事会主席、创始人宋卫平手中接棒以来,张亚东集结了业界关注的目光。曾经坦言绿城中国存在经营短板的他,这次凭借“超额”的业绩交上了一份惊喜答卷。
近半年来,绿城中国开展了多重变革,深化混改,升级产品服务;但其核心的东西始终没变,“张亚东时代”的绿城中国延续着骨子里的理想主义和品质至上,并逐步成为其追求的“全优生”。
从“特长生”走向“全优生”
已经提前达成1800亿元全年销售目标的绿城中国,在12月31日前,还将按计划持续推盘,全力冲刺实现全年2000亿元销售额。
与此同时,公司的持续发展具备着足够的拥趸。在土地储备上,截至12月13日,绿城中国获取土地57幅,土地投资额约750亿元,新增货值超1700亿元,新增可售面积近700万平方米,这种全周期拿地模式还将持续,不断优化其自身的供货节奏;在财务管控上,绿城中国成立了财务共享中心,构建,形成集战略财务、业务财务、共享财务三位一体的财务运营模式。 在产品管理上,绿城中国已形成了多维度、立体化、可持续的产品谱系,包含8大产品系列,22个产品品类,22种产品风格,600余个美丽家园,成为绿城构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重要依托。
在中国住交会组委会看来,基于“房住不炒”的定位,绿城中国近两年表现了稳定发展的特性,对整个房地产行业商业文明建设领域贡献了它的特色与价值。也正是基于其深入改革展现出来的魄力与潜力,让外界看到了一位积极进取的管理者——张亚东。
斩获“CIHAF2019中国房地产风云十大人物”,张亚东此举其实在人意料之中。曾在政府及城建部门多个领导岗位任职,2018年5月进入绿城,具备开阔战略视野的他善于把握规律,为绿城中国带来众多创新性的突破。
他对绿城中国向来赋予着明确的发展基调。对外,强调宏观思维和务实精神,使绿城品牌不断向全国深扎;对内,绿城人要坚守价值观与产品主义的精神,做到“真诚、善意、精致、完美”,同时也要求变,补齐短板,成为一家“均好”“优质”“有情怀有使命”的企业。
或许正是出于全体绿城人的凝心聚力与稳健运营,才让绿城中国在充满挑战的2019年最终释放出足够的业绩实力。此前的中期业绩会议上,张亚东曾直言绿城中国的短板,产品开发周期长、成本高;因为坚守品质而一贯具备的“溢价”优势,也因限价难题而不得体现。
“绿城是一个‘特长生’,我们的产品线非常强。同时也是一个‘偏科生’,运营就是我们的短板。”张亚东说,“经过这半年的进一步优化,我们现在的运营能力在持续提升。”
而今,提前完成的目标业绩显然开始将张亚东的期许变现。在这背后,其主导绿城中国驶向混改深水区,优化组织架构,强调竞争与效率,强调机制与共赢,或将带给人们更多启发。
“张亚东”时代的绿城混改
业界很难将绿城中国的业绩走向与之深度混改剥离开来。
7月11日,绿城中国发布公告,宣布宋卫平、刘文生双双辞去董事会联席主席职务,原董事会执行董事张亚东任董事会主席,代表全体股东利益,绿城已进入“张亚东时代”。
当天下午正值绿洲城小镇项目战略合作签约现场,宋卫平和张亚东坐在一起。作为会议主持人,张亚东默默听着宋卫平对绿城的期待和批评,没有打断宋卫平持续了近60分钟的单独发言。“过去一年张亚东的表现良好,而非常负责任的评价要三年,去年是第一年,接下来还有两年。”宋卫平希望外界能给张亚东时间。
接班人的担子并不轻松。行情态势整体降温的大环境下,2018年,绿城中国流量销售额为1564亿,较2017年增长了6.9%,不过增速有所减缓;今年上半年,绿城集团累计取得总合同销售面积约403万平方米,总合同销售金额约743亿元,实现1800亿元的销售目标约41%,这也意味着绿城中国更多的业绩任务压在下半年。
在今年一季度的业绩会上,张亚东直面绿城中国亟待突破的桎梏:“我们的人均效能低于同行业水平,开工到开盘速度也低于行业水平,还有全国化的布局与公司组织架构不匹配等问题。”
随着张亚东接任董事会主席,绿城中国铺垫多年的混改开始步入深水区。一方面,公司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以往的大股东治理模式转变为职业经理人制度,迈向董事会治理的新阶段;另一方面是简政放权,持续优化从年初便着手搭建的“双11”组织结构,落地三级管控体系,可以概括为“集团简政放权,区域自我提升,全面共促发展”。
“凡是发展的事我们坚决支持,换句话说,上海公司若能去北京搞项目,集团也同意你去搞。除了财务线与产品线外,能放的权力都会下放。”在张亚东看来,办法灵活,目标只有一个——共同把绿城做好做强 。
与此同时,为了补齐短板,近半年来绿城中国聚焦于“货值、利润、回正、周转”等核心经营要素。据张亚东介绍:“绿城中国的周准率正逐渐提升至‘4914’,即新获取项目从拿地到开工4个月、拿地至开盘9个月,拿地至现金流回正14个月。”在秉持品质的前提下,这种运周期已然可观。
与绿城中国深度混改相伴随的是,近半年来外界仍会抛出“去宋卫平化”的概念,张亚东对此澄清:“没有‘去宋卫平化’一说,绿城中国将长期秉持宋卫平的情怀和理念,绿城永远是宋卫平先生创建的绿城。” 或者说,尽管绿城中国在不断优化机构、做长产业链,但其“满足人们理想生活”的品质内核始终不变。
立足品质,兼顾多元
今年年初,张亚东提出“道”“术”“为”概念,分别对应“绿城是谁”“绿城要成为谁”“绿城要怎样成为谁”。
具体而言,绿城之“道”在于统一明细战略,做到“品质为先,兼顾其他”,坚持“真诚、善意、精致、完美”的核心价值理念;绿城之“术”在于完善高效运行机制,形成集团7大中心、4个事业部的“7+4”结构,另将原本的16家子公司整合缩减为11家,变为重、轻资产板块“8+3”结构;而绿城之“为”则在于改革创新,持续推进 “本体、产品、服务、投资、运营、财务、产业” 的“七弦管理”格局,解决上半年因投资体系滞后而导致的销售业绩翘尾问题。
透过绿城中国近期发展动向,这种“品质为本、多元创新”的理念得到了充分施展。
一方面,绿城中国追求居住空间的精致与完美,讲求产品定位的核心是人,考量项目价值需从土地——客户——产品全方位思考。也正因如此,绿城中国推出了直面钱塘江的望江写字楼,富含智慧生活元素的绿城·舟山长峙岛如心小镇,以及目前于11座城市试点推行的“海绵城市”技术,打造“会呼吸”的园区。
另一方面,围绕房产开发主业,绿城中国正不断做长产业链,做粗产业束,在多元化业务的开展硕果累累,包括近月推出了旗下首家自主运营酒店品牌尊蓝山居,专注存量建筑时代修缮业务的绿城房屋4S拿下“2019年度行业领军品牌”奖,与华为签署战略协议搭建智慧社区,等等;今年8月,张亚东还当选十一届中国足协执委,与体育事业联动。
精耕25年,绿城中国对于服务创新升级的追求从未止步。就在近日,绿城中国启动了未来五年发展规划,重点围绕重资产、轻资产和“绿城+”三大板块布局,实现跨越式发展,做一名“有特长且全面发展的优等生” 。
至于其背后的掌舵者,或许此前被授予“CIHAF中国住交会·2019中国房地产十大风云人物”时,组委会早已给出了注解:“他以战略视野、宏观思维和务实精神积极拓展,使绿城品牌不断向全国深扎,稳步向前。面对外界纷纷扰扰的质疑,他坦诚相待、积极交流,体现出了一个成熟企业管理者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