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林宛央 来源公号 ╳宛央女子
配图 ╳ 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____
这两天,关于家暴的话题,频频上热搜,先是时尚博主宇芽发了视频和微博,控诉自己被家暴的事情,接着就是昨晚蒋劲夫再次被爆家暴女友。
于是那些在家庭关系里,很多女性承受过,但一直不敢坦承的痛,这次都被拿出来讨论。
有朋友问我说,关于家暴你怎么看?我的答案是:零容忍。
因为家暴的恐怖之处,在于摧毁。这种摧毁,在黄渤的电影《记忆大师》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我愿意通过这部电影,给大家带来一点思考。
前年,看完《记忆大师》,从影院走出来的那一刻,我在朋友圈里更新了一条状态:那些黄渤和徐静蕾教会我的事情,正是我想告诉你们的……
有朋友给我留言说:那么你想告诉大家的,到底是什么?
无他,只有一个字:爱。
爱是温暖的救赎,无爱是犯罪的根源。
很多人说,《记忆大师》这种类型的片子,应该算作犯罪片。但坦白讲,我把这个影片当成了一部教育片:爱的教育。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去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但我相信,走出影院的那一刻,他和她会彼此拥抱的更用力。
《记忆大师》的设定其实蛮大胆,每个人可以通过高科技删除让自己难过的记忆,忘掉所有情感牵连,重新开始生活。电影里的黄渤因为想要和妻子徐静蕾离婚,于是在故事一开始,便通过这种手段,抽离了自己对于徐静蕾的情感记忆。
不愿放弃这段感情的徐静蕾,提出让黄渤重置记忆才答应离婚的要求。
黄渤由此去记忆医院里重新装上那段往事,然而,阴差阳错,却装回了一个犯罪者的记忆……
记忆里,是一张又一张被家暴女性的面孔,是一段又一段,撕心裂肺不忍猝读的人生,是一个又一个暴戾却也无奈的杀人事件……
黄渤因此被扯进一桩家暴犯罪案件,通过这段错置的记忆,协助警方找到真凶。
看似复杂,但撕开【烧脑片】【犯罪片】外表,这部电影真正控诉的是:家暴足以摧毁一个家庭所有的美好和期待。
电影里的犯罪者,自小生活在一个充满暴力的家庭,母亲常年被父亲殴打,却在父亲的眼泪和忏悔中,一次又一次回头,终于,暴力累积,母亲习惯了,年幼的孩子,却无力承受,用自己的方式解开了这种痛苦的循环:杀死自己的母亲。
成年后,他始终无法摆脱阴鸷的记忆,将自己家庭的相处模式,复制到他所接触的同样不幸的家庭,和小时候一样,他对那些被家暴的女性说:离开你的丈夫。一次次被拒绝后,他杀死了那些女性,没有犯罪的负疚感,也没有杀人的恐慌,那一刻,他暗自替那些死去的女人开心,有一种解脱的快感。
故事的反转出现在犯罪者装载了黄渤的记忆,他唯一一次被终止的犯罪是因为在黄渤的记忆里,感受到了爱这件事情。徐静蕾与黄渤记忆中的那些一见钟情,那些婚后多年的情深意重,唤醒了犯罪者内心深处的柔软,他忽而想起人生美好,何必摧毁。
犯罪在人性温暖处,戛然而止。
我在那一瞬间,想起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一句话:“当爱支配一切时,暴力就不存在了;当暴力主宰一切时,爱就消失了。”
毫无疑问,《记忆大师》正是一部反对男性暴力,提倡家庭关爱的影片。
观影的过程中,我老公一直说:这种电影太压抑了,几乎不能想象这么多女性竟然生活在如此可怖的环境中,更不能想象一个小孩子的心理会因为父母的暴力关系,而扭曲到变态。
我对他说:不是电影太压抑,而是生活的残忍远超你想象。
在当地社会慈善机构做志愿者的时候,我曾接触过一些被家暴的女性。
一个可以算是朋友。三年前,我刚认识她的时候,她还是一个满脸笑容的姑娘,后来事情渐渐不对,和我们一起吃饭的时候,几乎执拗地要挑选角落里的位置,常常自言自语,笑容越来越少,眼神越来越闪躲。有一次,一起逛街,商场人多,一个男孩子不小心撞到了她,她吓的大叫起来,贴着墙壁,半天回不过神来。
我过去拉她,不经意间,看到她手腕上一道一道的伤痕。后来,我才知道,她老公常常打她,只要他喝了酒,她多说两句,便会挨打。
一开始,打的比较轻,后来,越打越狠。得知此事的人,都劝她离开,但她却一次又一次选择了原谅。
和电影《记忆大师》里一样,我也问过她为什么?
她说:他不打我的时候其实对我很好的。你知道吗?每一次他打我,我真的想过离开,可是第二天,他就会给我跪下,说很多好听的话,我就又心软了,他那个样子,好像真的知错了。而且,我们还有孩子,离婚了孩子怎么办?所以,我只能抱着一点希望忍下去,或许哪一天,他真的就变好了也说不定啊。
几乎很多被家暴的女性,都存在这种心理。她们低估了施暴者的恶意,高估了离婚的代价,一方面活在被施暴的恐惧里,另一方面,又对新生活的不确定性充满了不安全感。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她们都觉得自己委曲求全无所谓,对于自己的遭遇已经认命,认为一味地忍耐是能保护自己孩子的最好办法。
我们援助过其中一名受暴者,她曾主动提出要离开家庭重新生活,因此我们为她安排了一份可以长期避开她老公的工作。可是,当她老公带着孩子突然出现并跪在她面前的时候,她留着眼泪跟他回去了,心甘情愿再次掉入那暗无天地的漩涡。
她对我们说:为了孩子,她怎样都无所谓。
可是,这样真的就能保护自己的孩子了吗?她的女儿,那个还在读小学的女孩子,给我们打电话说:为什么妈妈要回来?我好害怕回家啊。
电影《记忆大师》里,那些为了孩子而不敢离开施暴者的女性,她们的孩子又如何呢?其中一个女孩说:你管我妈去哪了,她就是死在外面也比回到你身边好。另外一个呢,则给自己的妈妈吃了安眠药,流着泪说:我真的不想再看到你被他打了。
比父母离婚,更让孩子害怕的是:眼睁睁看着父母生活在痛苦中,彼此折磨。比妈妈不在身边,更让孩子恐惧的是:每天活在妈妈会被打死的恐惧中。
于是,为了降低那种恐惧,孩子会采用最极端也最简单的方式。
我有一个朋友在看完这个电影后,愤愤难平地说了一句:家庭关系的不和谐,是所有犯罪的根源。
或许,不够准确,但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对孩子来说,的确太重要了。至少我们可以说家庭关系的不和谐,是绝大多数人生悲剧的总开关。
可到底什么是健康的家庭环境?
我觉得,很多中国式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总有一种误解,他们认为破碎的婚姻,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其实不是。
父母各自破碎的人生,没有任何爱和快乐的关系,才是对孩子最狠厉的荼毒。家庭关系心理学的灵魂人物海灵格一直强调:所谓亲子关系,本质上,是夫妻关系。
父母相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父亲的暴力,会让孩子生活在恐惧中,母亲的冷漠与懦弱,会让孩子格外敏感与极端,父母的貌合神离,会慢慢杀死一个孩子对世界最初也最本真的爱意。
亦舒曾经写过关于女性遭受暴力的小说《爱情慢慢杀死你》,她在这本书里说:
“异性如果爱惜我们,应当使我们感觉愉快幸福,但是有许多时候,一些人口口声声说爱我们,我们却觉得痛苦伤心,这个时候,就得警惕了。这,其实就是一种暴力。”
这句话,放在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模式上同样适用。
真正的爱,不是痛苦,而是快乐,不是暴力,而是温柔,不是破碎,而是完整,但所谓完整不是勉强地在一起,而是全心全意。
当我们没有活在爱里,我们就终将活在失意里。
记忆是最危险的证据,记忆里的春暖花开,是岁月静好的底色;记忆里的风起云涌,是山雨欲来的前奏。
温情、信任、安全、才是人性的救赎,别让暴力和自以为是的怯懦的爱,虐杀掉所有美好期待。
我喜欢王尔德那句话: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们愉快。
太阳底下无新事,人们总说,有两样东西最难直视,一个是烈日,一个是人心。但太阳温暖过的人心,却会变得通透澄澈。
愿大家都活在爱里。
点个在看,就当抱抱我了
本期作者:林宛央。潇洒派生活者,畅销书作者,未来知名编剧。一个不走千篇一律的人生,却过得比谁都潇洒的姑娘。忌矫情,治拎不清,喜欢你的不盲从。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qiuxiangjie0122。
ps:因为上次有读者说想看之前写过的好文,所以这次就把链接都放上:(直接戳标题即可阅读)
陶虹,别和徐峥秀恩爱了,赶紧去演戏。
这一次,徐峥赢了!
别黑沈梦辰了,她能红是有道理的!
最懂婚姻的,竟然是陶虹和徐峥?
活到老,潇洒到老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RaOs24BMH2_cNUg8ki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