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网聊被骗至传销组织,美国心理专家对于孩子上网的几点建议

2019-09-24     三宝美妈

孩子的安全问题,除了现实中的人身安全,我们更需要担心的是孩子的上网安全。

我邻居家的一个女孩,因为上网聊天,早恋,偷钱后离家出走,想要跟那个比自己大几十岁的男人私奔,还好在火车站的时候被警察发现给送回了家。

我们打开网络只要输入“网聊被骗”,就会冒出一大批的被骗财,骗色的成人和孩子,网络安全的危害可能比我们想的要大的多。

2017年国庆前后白河县冷水镇的一名15岁在校少女突然离家出走,家人和警方都很着急,最后警方从千里之外九江的一个传销组织把女孩救回。原来她是因为网络聊天被骗到了传销组织。

2015年福建的一个女孩因为网聊被骗到了凤阳,因为不愿意从事违法活动被网友丢弃,还好民警发现把她送回。



近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近日发布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创新发展白皮书(2009-2019)》披露:

过去10年,在该院审理的未成年人受侵害案件中,性侵类犯罪的受害人数占到一半以上,其中校外培训机构的从业人员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呈明显上升趋势。

近七成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存在未成年人不正常接触网络不良信息的问题,大量网络载体、电子游戏中的色情、暴力、赌博等不良内容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在频发的校园欺凌恶性事件中,网络欺凌日益严重。

对此,白皮书建议,要尝试推行“强制报告”义务,建立未成年人从业禁止人员库;立法互联网信息分级制度,全面规制涉未成年人不良网络信息,从顶层设计优化未成年人保护环境。

我们防火防盗防老师,却不知道网络猛于虎!

很多时候父母忙于工作,怕联系孩子不方便,有些则是嫌弃看孩子麻烦,丢给孩子一个手机或者平板,孩子瞬间就安静下来了!

前几天我和朋友聚会,大家都带着孩子去了,那些孩子清一水的都抱着手机,不是看小视频就是打游戏,大家的理由是这样才可以安心吃饭!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孩子上网越来越方便,以前去网吧还需要身份登记,现在一部手机,想下载什么APP都可以,可是孩子还没有保护自己的意识和能力,网络很有可能就是烫伤孩子的另一个巨兽。

如何在这个纷繁的社会,保证孩子的网络安全呢?

美国临床心理医生,儿童心理学家琳达.斯维特兰这位专注研究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二十余年的治疗师和她的伙伴执业心理医生、亚莱恩国际大学副教授罗恩.施托尔伯格在他们合著的书籍《让孩子学会思考》中就给出了一些非常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1、面对网络社交

很多孩子出现问题,都是从认识网友开始的,现在社交工具太多了,从APP到网页,如果孩子没有防范意识,很可能就会上当受骗。

在《让孩子学会思考》中作者建议我们可以事先告诉孩子只分享名字和大致的居住范围,而不能暴露自己的姓、家庭住址,电话号码,或者他们常去的地方。

平时在生活中,父母要关心他们和网友是如何认识的,了解对方的哪些方面,以及了解对方在网络上发布的个人资料,照片,告诉孩子,父母会随时检查,如果有任何可疑或者不正常的内容,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来判断孩子能否和某人继续做朋友。

除了告诉孩子并且帮助孩子判断他的网友之外,当孩子在玩哪一款社交软件的时候,我们最好和孩子同时下载和申请,并且告诉孩子必须加父母为好友,同时我们需要知道他的登录密码,我们确实会经常检查和监督孩子。这样当孩子发布一些信息或照片的时候,可能会有所思考,防止那些不可挽回的信息被发出来。

十年前小美还是一个高中生,那个时候她恋爱了,在QQ空间上放了一些自己和男友的照片,现在她的婚姻却因为十年前的照片出现了红灯,现任丈夫偶然发现了那些照片,认为小美有意遮掩自己的婚前性行为,并因此提起了离婚起诉。

只要使用,网络上就会留下痕迹,而且网络似乎没有秘密可言,对于孩子使用网络的行为,父母需要起到监督和监管的作用,引导孩子那些内容不适合发布,当孩子需要发布照片时最好是经过我们同意之后再发布。经过我们的监管那些有一是冲动的帖子,就无缘问世,孩子之后也不必为此追悔莫及。

不过,孩子并不是一直都在我们的监督之下的,这样做几次之后,孩子发照片时会更好的把握父母的要求,当我们认为他已经证明了自己有能力做到判断好坏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不用继续这样监管,而是把责任还给孩子。

2、面对网络视频

对于网络视频,其实和电视的规则是一样的,我们需要设置看视频的时间,并且了解孩子所看的视频内容。尤其是现在小视频很多,良莠不齐,我们更需要监督,防止孩子盲目模仿。

有两个小女孩因为模仿用易拉罐做爆米花出了事故,一个在医院治疗,一个已经去世。



我们可以事先制定一些看视频的活动,比如一起看电影,演出,表演或者特殊事件,重点是全家参与,有计划的去制定这样的活动。对于那些教育类的节目,尤其是能够让孩子受益匪浅的,我们应该带头带孩子观看。

像是一些自然历史课,探索类节目,在和孩子看完之后,还可以请孩子给我们讲讲自己看到了和学到了什么。我曾经买过一个科普类的小视频,开始我自己看,大宝有兴趣之后就让她看,然后到吃饭的时候,我就会问一下里面的内容。比如“大象是怎么找到水源的?为什么大象喜欢在烂泥里滚。哎呀,妈妈都不知道,赶快给妈妈讲讲怎么回事。”虽然我事先都看过才知道怎么提问,却依然把话语权交给她,而不是单纯的提问,她则像个小老师一样讲的不亦乐乎。

3、面对网络游戏

说完交友和视频,最让父母担心的可能是网络游戏了,而且很多网络游戏里面的暴力因素,也是导致孩子犯罪的主因,那么面对游戏我们怎么办呢?

《让孩子学会思考》的作者罗恩,给了我们一个“晋级”的建议。这是一种制定目标的方式,让孩子在每一个游戏中设定他们希望达到级别成绩或者排名,然后为完成目标设定时间,如果完成任务就能赢得额外的游戏时间,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晋级,那就必须立即停止。

“晋级”可以让电子游戏成为达到实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逃避现实的出口,这可以训练一个孩子设定合理目标,享受丰收喜悦。而且我们还可以把单纯的人机互动与社会责任重新联系到一起。

同时在《让孩子学会思考》中建议在设定电子游戏时间时,除了固定设置,我们要在孩子取得好成绩,态度良好,积极与人交往,与家人共度欢乐时光,或者是参加志愿活动知之后奖励额外的游戏时间,这不仅能鼓励他们做符合我们心意的事儿,还能减少因时间限制产生的争执。当然我们在制定时间的时候,开始的时间要短一点留出一些我们能够接受的余量。

其次,鼓励孩子邀请其他人来家里一起玩儿,这样能够强化计划,组织和社交沟通的能力,以此把玩儿电子游戏从消极避世的行为变成一种积极的社交活动。

最后,一定要把电子设备要放在客厅一类的公共空间里,这样可以让孩子在玩游戏的时候走出自己的房间,或者不让他把自己封闭在与人隔绝的空间。毕竟在单独封闭的空间里,暴力、污言秽语和社会独立会加倍。

网络和现实一样危险,为了孩子的健康,虽然监督起来会很难,可一旦开了让孩子上网的口子,我们就需要先确保这些规则孩子知道并且愿意遵守,这样孩子的安全系数才会大一些。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RHya20BJleJMoPMUjc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