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又火了。
最近我身边的人都在看一档央视的热播综艺《主持人大赛》,这个节目一直被认为是中国主持界最高规格的一项比赛。
看完果然让人惊叹。
选手都是拿真本事说话,很多观众都在惊呼这个节目简直就是“神仙打架”,个个都很牛啊。
这其中,作为评委的董卿给出的点评专业有深刻,既温柔又不失态度,一针见血却又娓娓道来。
点评合集立马上了热搜,让观众们再一次被她圈粉。
她在点评每一位选手的表现时,都会先肯定选手,然后再给出自己的建议。
比如选手高嵩在90秒的即兴评述中,让人觉得有点害羞,这其实对于主持这个行业来说是个很大的缺点。
但董卿的点评却让人觉得舒服又中肯。
她柔和地评论:“现在很难得在生活中还会脸红的男生”……
一下子,就缓解了现场以及选手的紧张。
接下来再说:
“这一点,在生活中是比较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好感的,但是在舞台上容易脸红的主持人,确是会让别人对你打一个问号。有时候做主持人,需要脸皮厚一点……”
接着,指向选手一旁的撒贝宁说“可以多向他学习学习”。
轻松开了个撒贝宁的玩笑,既不让选手觉得难堪,还给了明确的方向。
不止情商高,说话圆润,董卿随口即来的文学诗词,也让人深深佩服。
的确啊,这些年,董卿带给了我们一个有一个的惊喜。
她沉着、耐看、优雅、贴心,360度无死角完美主持人。
而从她身上,我发现了3点很明显的成功特质。
撕掉自己的标签
董卿一直在打破自己边界的路上。
在主持人的道路上不断突破。
29岁时,已经在上海电视台有一些名气的她,离开父母,选择北上,开始面对未知的央视主持生活。
2014年,在央视扎稳脚跟的她,更是在事业巅峰期,离开春晚,选择赴美进修,推翻一切从头开始,挑战自己。
敢于撕掉“主持人”的标签。
果然,归来后,她开始不在局限支持人这一角色,尝试担任节目制作人。
就比如说,策划综艺《朗读者》。
从节目策划到组建团队,从寻找投资到节目剪辑,这些以前她不用考虑的事情,现在她参到每一个环节中去。
播出之后,这档节目一度成为当年最具话题的综艺,在播出后大受欢迎,获得了“最佳季播电视节目”,更是燃起了全民对于读书的热情。
在《声临其境》上的配音更是让观众再一次惊艳看到了另一个董卿,简直是被“主持耽误的演员”。
每一次,她都可以在舒适区安逸地呆着。
但是每一次,她都选择走了出来。
可以说,正是她的不设限,她的敢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圈,才让我们一次又一次被她震惊。
每个人都希望呆在自己熟悉的圈子里,因为这会让自己觉得安全,圈子外的未知总是让人觉得恐惧。
但今年看到梁宁在得到大学的演讲中提到的一句话,戳中了我。
她说:要想提升,就去做自己最怕的事。
是的,熟悉的圈子虽然安全,但是日复一日的重复会让人觉得无聊。
人的手上长了茧,人对事物的感觉会迟钝。
而一直呆在舒适圈、给自己设限的自己,不也就像思维上张了茧子,变得麻木了么?
莫西奶奶在她77岁那年开始提起画笔,坐在家里画画,78岁那年完成了人生中第一幅画,在101岁时,纽约的一家艺术画廊举办了她的个人画展。
人生永远不会太晚。
所以我们更应该多在有限的一生中去勇敢跳出自己舒适的圈子,去尝试,去做那些自己想做但是由于恐惧一直没敢做的事,去发现更多未知的自己吧。
把自律当成了习惯
如果说突破能力边界是跃升的根本,那让董卿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今天的,是超乎常人的自律习惯。
她曾经在接受《环球人物》专访的时候说过:
自己基本上保持每天睡觉之前1个小时的阅读,雷打不动的。
很多人问我是怎么坚持的,无所谓坚持不坚持,这是一个习惯了。
卧室里没有电视机没有手机,没有任何电子产品,这个是我的一个习惯。
读书,的确给董卿带来了很多影响。
因为读书这个习惯,
这都和她日积月累的阅读习惯不可分割。
也让我不禁感叹“习惯”的力量。
人和人的差距,其实就是在一点一点的细小习惯中拉开的。
今天差一点,明天差一点,猛然抬头时,才发现已经差了很多。
就像演员张钧甯只要没工作的时候,就会在六点起床开始跑步。目前整个人的屏幕状态看起来要比很多同龄明星好很多。
一句老话:你的时间和关注点放在哪儿,你就会成为怎样的人。
如何养成一个好习惯呢?
从“最低行动单位”做起。
也就是说,从自己能做到的那个行动单位开始,不要在一开始就给自己定下特别难的目标,中途完成不了就放弃。
先定一个特别小的目标,比如一天看20分钟书都可以。
凡事的标准是“极致”
凡事做到极致,是我在董卿身上看到的第三个特质。
刚工作的时候,她就在工作之余报考了华东师范大学,并且成功进入了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
2019年,她又取得了上海戏剧学院MFA艺术硕士学位。
在一档访谈节目《面对面》中,董卿提到说:
我喜欢把自己能做到的部分做到极致。
提起极致,我想起了另外一个的女明星 - 刘雯。
刘雯目前的国际超模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没有背景,出身平凡,却在这个竞争异常残酷的行业,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创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第一个登上维密秀的亚洲模特,
2014年登上全球新超模榜单,成为首位唯一一位进入该榜单的亚裔模特
从不会英语到闯荡纽约
被《纽约时报》评为“中国第一位超模”
......
但是这一切,都离不开她那拼尽全力的努力以及高密度的工作状态。
前段时间刘雯在《奇遇人生》中讲起自己的工作说:
自己就像一只蜗牛,拖着箱子,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将自己的整个生活都献给了工作。
工作就是自己的男朋友。
当听到经纪人告诉她好好享受这三天的假期,没有外界打扰的时光,刘雯坦言自己快哭了。
可想而知,这3天完全放松的时光,对于这个拼搏的姑娘而言,是多么珍贵。
只有极致的标准,才能带你走向更好的自己。
在我们拥有足够自由选择的底气之前,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自己像蜗牛一样,不断向前挪动。
想起了知乎上有一个热点话题:人为什么要努力?
我想,我的答案是:
为了有一天,当自己回首的时候,不会因为自己没有拼劲权利而后悔吧。
写在最后
有人在岁月中,浑身疲惫,也有人在时光的沉淀下,越发光彩动人。
董卿的故事告诉我们,战胜时光的摧残走得更美的人,一般都看得到前方的美好,也经得起意外的风浪。
在竭尽全力中的人,才能熠熠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