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拍来帮家长吓唬小孩子的视频火了,笑完之后,有个问题得注意

2021-01-24     福林妈咪

原标题:专门拍来帮家长吓唬小孩子的视频火了,笑完之后,有个问题得注意

文丨福林妈咪

这段时间刷手机,经常可以看到好多扮演“坏叔叔”吓唬小孩子的视频,比如,假装可以用小孩儿换“小鸡小鹅”……

大人看了会心一笑。

我们来看看这位90后“坏叔叔”的真面目,的确是有那么的几分吓人,尤其是装凶的时候。

其实很多家长都是抱着看过就好的态度。

可是,后来我发现这位“坏叔叔”竟然在网络上意外走红了,原来很多宝妈们都纷纷站队这位“坏叔叔”的恐吓方式。

有些宝妈表示,自从给自家孩子看了他的视频之后就真的学乖了,“坏叔叔”的教育非常见效。虽然有些宝妈会不认同,但从视频点赞的次数来看,认同“坏叔叔”的人占的比率是非常的高啊。

“恐吓式”教育是否妥当?

也许这种教育方式在一开始对管教孩子来讲有很大的用处。但往长远一点来看,这种教育方式在成功控制孩子的同时孩子们的心理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你要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我数三声,你要是再不走,以后就别跟我走!”

这样的话语似曾相识,也是很多父母喜欢惯用的一些恐吓孩子的口吻。

被恐吓的孩子,性格自卑,缺乏安全感。

在《 一起出发吧》的综艺节目里,杨烁对儿子杨雨晨一直都用着威胁的口吻相处。

路走得慢威胁孩子重新走。看似“严父式”的教育实际上已经在杨雨晨的心里埋下了恐惧的心理。就像后来爸爸走向杨雨晨,张雨晨下意识地避开爸爸,这样的举动很明显的在害怕。

威胁带给孩子无尽的挫败感和恐惧感,让亲子关系一度僵化。

孩子小的时候,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面对父母的恐吓,孩子除了听从别无选择。

长大后,当孩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立思考模式,他们终究会发现恐吓只不过是拿来吓唬小孩的一种方式,事实上全都是骗人的。

孩子从小对父母建立起的信任感也会随即稍纵即逝。除此之外,小时候过度的打压已经成了孩子们心理的一道阴影,更不用说孩子以后会有多叛逆和难教了。

曾经有看到过这样一篇报道:

为什么孩子对警察会有这样一种强烈的恐惧感呢?

正常来讲,警察应该是正义的化身,警恶惩奸的形象非常正面,实在想不通小孩子为什么会怕?

其实,这也离不开小时候灌输的“恐吓式”教育。有些父母从小就对孩子灌输“你再不听话,警察叔叔就会来捉你了!”

试问听到这样一句话有哪一个孩子看到警察还会上前抱大腿呢~

父母看似无意识的话语其实很容易就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认知。一旦认知无法改变,孩子以后就很难明辨是非了。

停止“恐吓”和“威胁”,教育孩子应走心。

1)孩子有情绪不要阻止,父母多点亲身引导。

人总会有情绪,孩子也不例外。《妈妈是超人》里的霍思燕就向我们诠释了应该怎样进行亲身引导。

午餐时间到了,霍思燕让 嗯哼过去吃午饭。可是当嗯哼看到有自己不喜欢的番茄鸡蛋汤时,马上就耍起了小脾气—弃吃!

这时候部分家长估计采取的方式是一吼,二骂,三恐吓了。可是,霍思燕并没有。

相反,她没有强迫嗯哼,而是自己把番茄鸡蛋汤倒在饭里跟嗯哼说:“把番茄鸡蛋汤倒在饭里面就成了番茄炒蛋了,还可以吃 汤泡饭。”

果然,嗯哼有样学样地跟着妈妈把汤倒在了饭上面。就这样,霍思燕成功引导嗯哼好好地吃了个午饭。

有时候,作为家长耐性很重要,教育孩子需要放慢心态,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孩子。

2)多给孩子选择,多创造孩子思考的空间

父母要学会灵活变通,要懂得条条大路通罗马的道理。

要是孩子只有一个选择,而且这个选择还不是他愿意去做的,他肯定会闹脾气。这时候可以尝试多给他选择。

打个比方,准备吃饭了,孩子哭闹想要吃零食,这时候你可以这样说:“你要是现在吃零食那就只能吃一口了,不然你吃不下饭。但是,如果你午睡后起来,下午茶就可以吃一整个了。”

多给孩子创造他愿意接受的选择,父母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QvEOHcBct9sAqDccO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