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
一声急促的巨响在空中戛然而止。
2005年的夏天,
一记惊雷敲在武汉临江大道旁的钟楼上,
这武汉人听了近一个世纪的钟声,
断断续续地哑了,
直至干脆沉默。
时隔十四年,
市民夏邦平每每路过钟楼,
都忍不住驻足惋惜。
不止夏邦平,这也是很多市民的心愿:
“什么时候才能再听到钟楼的声音。”
为了让钟楼再次响起,
夏邦平锲而不舍地,
不时跑去武汉城市留言板留言,
希望有关单位修复钟楼。
终于,在今年八月有了回音。
图 / 武汉城市留言榜
文旅局在看到市民的留言后,
立马把修复钟楼的工作提上日程。
不过还没动工,问题就来了,
修复工作该由哪个单位负责呢?
这可不是各单位间互相“踢皮球”,
确实是钟楼的权属比较麻烦。
图 / 武汉城市留言榜
1999年,钟楼所属的棉纺厂破产倒闭,
厂区被改建为住宅小区,
2000年钟楼也归房地产公司所有。
而后又被公司委托给物业公司管理,
因此,虽然作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钟楼却不是国家直接管理的。
武昌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钟楼属于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
应该由钟楼的业主和使用单位负责维修。
武昌第一纱厂办公楼旧址。
确定下了负责维修的单位,
大家开始兴致高昂地准备修复工作,
不料,又有一道墙堵住了前路。
这钟楼不好修!
管理钟楼的物业公司说,
之前不是没修过钟楼,
只不过每每修好,
一碰到雷雨天气便又坏了。
看管塔钟18年的朱汉昌老人,
原先是武汉第六棉纺厂的员工。
因为日渐老去的钟楼时常出故障,
而朱汉昌从父亲那里学会了修钟技能,
1981年,厂里便派他专职管理钟楼。
朱汉昌老人与钟楼。图 / 长江日报记者杨涛
老人每个星期都要进入机房,
人工摇起总重量50公斤左右的重力砣,
将它们升起来约8米高,再缓缓下放。
依靠重力砣下坠的重力,
带动大钟的齿轮转动。
如果能找回当年的机芯和重力砣,
朱汉昌说修复钟楼的可能性极大。
“守钟人”朱汉昌。图 / 长江日报记者汪洋
然而钟楼的机芯和重力砣,
在2008年的时候被物业方搬走了,
不一定找得回来。
大伙修钟楼的热情几乎快被这盆冷水浇灭。
但是走过了百年坎坷路途的钟楼,
怎么可能就这么轻言放弃。
这座建于1919年的钟楼,
到今年已经走过了它的第一百个年头,
见证了武汉第一纱厂的兴衰,
亲历了中国百年的民族复兴路,
也陪伴了好几代武汉人的成长。
武昌江滩公园前有一块纪念碑,
碑上记录着“武昌第一纱厂”的概况。
自1915年建厂,到1923年时,
纱厂的就达到了织布机一千二百台,
纱锭八万枚,工人几千名的规模,
成为当时华中最大的纺织厂,
它映射出武汉近代民族企业的发展盛况。
武昌第一纱厂的石碑。
1951年纱厂完成公私合营,
1970年更名为“武汉第六棉纺织厂”,
1999年破产倒闭……
纱厂发展与时代的命运紧密相关,
也与时代下的人们紧密相关。
70年代武汉第六棉纺厂工人合影。
百年的岁月为钟楼覆盖上一层滤镜,
在现代建筑的包围下,
它显得很孤独,然而却不孤单。
江的对岸,
有另一座百年大钟与它遥遥呼应
——江汉关大楼。
江汉关大楼是武汉的标志性建筑,
它直面江水,
据三江两镇的咽喉处。
船只从江面缓缓驶来,
首先看到的便是江汉关大楼的身影,
听到它悠扬的吟唱。
江汉关钟楼内有七座不同音阶的钟,
钟声洪亮,穿透力极强。
楼上“江汉关”三个大字,
是曾任湖北省教育厅厅长、
著名书法家宗彝所写。
铁画银钩,气势恢宏。
图 / 图虫,树下成蹊Joff
1924年1月21日大钟落成,
1987年钟楼已历经半个多世纪,
衰弱的它被批准原样修复。
2000年9月,钟楼“退休”……
江汉关大楼筹建成博物馆期间,
人们开始怀念古老的钟声,
于是2015年开启了修复工作,
终于找回遗失的声音。
江汉关钟楼内部。图 / 江汉关博物馆
两座钟楼年纪相仿,经历相似,
隔江对望,以钟声交流。
它们是武汉历史的共同的见证人和守护者。
因此,才会有开头那一幕。
市民们也想召回纱厂钟楼的声音,
让对岸的江汉关大楼听到回答。
观江台。
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说,
武汉市有修复江汉关大钟的经验,
一定也能让纱厂钟楼的钟声再次响起!
咚!咚!
江汉关大钟的声音仿佛从对岸传来,
给修复钟楼的人们以回应。
修复团队重拾信心,
积极地与文旅局协调沟通,
也召集小区的居民开会商讨,
最后在两个修复提案中犹豫……
江汉关大楼与纱厂的办公楼,
都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
它们不止具有建筑艺术价值,
它们还亲历了中国近现代的耻辱与兴衰。
江汉关大楼。
破产后的纱厂,
只有办公楼和和钟楼保留下来,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是它现在的名字。
如今他作为美术馆存在,
依旧活在人们的视野里,
但是市民还是执着要修好它的大钟。
没有了钟声的钟楼,
就像失去了话筒的歌手,
失去了它的舞台与魅力。
修复团队最终选定方案:
为钟楼量身定做一套电子钟!
修钟的技术不成问题,
费用也不算昂贵,
最困难的部分是找零配件。
烟台的钟表修复团队来访查看,
发现钟楼的大钟有5个零部件出现问题,
团队的负责人说:
“如果原来的零件遗失或者完全不能用了,我们也可以通过研发和设计,重新做出一个新的零件出来。”
为此技术人员重新制作并更换了8个零件。
这套电子钟花了了一个月才做好,
定做好的电子钟被运回武汉,
安装在钟楼上。
12月20日,
城市上空又响起熟悉的声音,
市民纷纷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
当钟声响起,
回响的是武汉人心中共同的回忆。
当钟声响起,
唤起的是武汉人独有的认同感。
现在每日的12点与18点,
大钟准时响起,
附近的居民说:
“这钟声听着悦耳,就是听不够。”
图 / 武汉城市留言榜
如愿以偿的夏邦平,
不仅回到城市留言榜对办理单位表示谢意,
还作了一首小诗,借以抒情:
“过往的船夫和游客,请告诉我这曾经熟悉的钟声?是否让你想起那些往事,还有那些故人?”
咚!咚!咚!
江两岸钟楼的对唱,
让人们仿佛穿越了时空,
它们以低沉的嗓音,
向我们诉说武汉的往事,
以及正在发生的,武汉人的故事。
参考资料:
1. 《长江日报》
2.《楚天都市报》
版权声明: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作者 / 城君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