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数少并非一定会输,看看国民革命军是如何逆袭北洋军阀的?

2021-03-12   生活中演戏

原标题:人数少并非一定会输,看看国民革命军是如何逆袭北洋军阀的?

战争的复杂的,一场战争的胜败的因素也是非常多的,有天灾、后勤、指挥、数量以及地形和武器等等。战争史上以少胜多比比皆是,一点都不稀奇。

所以北伐军与北洋军阀的战争,虽然人数上劣势明显,但不见得就一定会输。

不过很多人或许会说,虽然决定战争成败的因素很多,但这个人数对比实在是太明显了。如果北洋军铁板一块,全部一拥而上,那么北洋军10万人还真不一定能够抵挡得住。但事实上,不能这么简单的理解。

那么北伐军只有10万人,为何将70万北洋军打得惨败呢?

首先我们说一点,对于北伐军和北洋军而言,自己内部的统一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内部不稳定,那么等不到前线的战火,自己就提前散伙了。

北洋系统自从袁世凯之后,不管是段祺瑞也好,还是孙传芳、吴佩孚、张作霖之流等等吧,都没有能力掌控大局,只能控制自己的一派,分裂是不能阻挡的。

这之后,皖系、直系、奉系开始争夺北京政权,而全国大大小小的军阀开始争夺地盘,这些军阀互相揣着心眼,谁也不服谁,三天一大打两天一小打,好不热闹。

对于北洋军阀而言,怎么可能上下一心去对付北伐军呢?

再说北伐军,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不过也闹过分裂,本来已经被打败的孙传芳看到了机会,也伺机反攻,虽然结果仍然是失败了,但我们说自己内部稳定与否,是很重要的。

具体到北伐战争的时候,革命军还是有战略的,并不是一味地盲目的向北乱打乱冲,而是有针对性的各个击破。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在每次战争中,北伐军与敌军的力量对比,就没有那么夸张了。

北伐开始后,第一个目标就是吴佩孚,不过此时他挺忙的,忙着与其他军阀联合起来搞冯玉祥。吴佩孚被打得狼狈不堪,临阵倒戈时有发生。直系的援助军孙传芳姗姗来迟,张作霖也是出工不出力。

可以说,这些素有旧怨的军阀们,联合起来是多么的困难。

至于北伐军这边呢,孙中山经过这么多年的革命,也悟出了一个道理,求人不如求己,所以他在广州建立了黄埔军校,这是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事学校,与当年袁世凯的小站练兵早已不是一个概念了。

孙中山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开始得到共产党的支持以及苏联大笔资金、武器装备以及军事顾问的强力支持。

双方相比来看,虽然国民革命军人数不足,但是北洋军也有不得民心、军阀割据的劣势。所以北伐的胜利是综合因素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