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县千碗,缙·享美味 | 应姐麻糍——“舂”出来的柔糯香暖,每天卖出1000多个!

2019-09-05   缙云旅游

百县千碗,缙·享美味

麻糍

对于很多缙云人来说

不仅仅是一种食物

更是被保存在长久岁月中的一份生活印记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

在缙云县新碧街道应刘村

手工麻糍就成了家家必学的祖传手艺

这儿的麻糍,是出了名的

其中最被食客们“惦记”的

当属“应姐麻糍”

早有耳闻

“应姐麻糍”闻名于“市”

从应刘村的小作坊

到河阳八士门街的小商铺

从70年代肩挑麻糍桶沿街的叫卖声

到如今依靠微信营销日均售出1000多个

应姐麻糍始终坚持着最传统的纯手工打制

成为三代人舌尖上眷恋的故乡

而且她家的麻糍是按单订做

现做现发,供不应求是常态

如此高人气的背后

寄托着应家人对每位食客的用心付出

从糯米团子的制作到麻糍的包裹

每一步都遵循着最初的传统

每一口都能尝到糯米直接捣打的软糯香甜


优质原料

精选优质糯米,上等芝麻、蛋黄、红糖、艾草、火龙果、紫薯、米粉等纯天然无添加食材,从“源头”细心呵护食客们的味蕾~

传统手艺

应姐麻糍味道独树一帜的奥秘,就在于把浸泡7-8小时的优质糯米炊熟后,全凭手工“舂”至少40分钟。可千万别小看这看似简单的捶打过程,这是力气活也是技术活,如果没有长年累月的坚持与实践,掌握不了精髓,技艺更谈不上精纯。

一人翻动糯团,一人挥动石杵用力捣打,其间的力道、配合都大有讲究。严丝合缝,快进快出,而且必须趁热把它们捣打粘粘稠,这样“舂”出来的麻糍,那叫一个细、糯、匀!

​待到糯米“舂”到无颗粒之后,迅速被一个个均匀摘出,负责入馅的、包馅的、装盒的,一家人分工明确,手速快的镜头都跟不上~


网红口味当道

经典口味必须配备,新品也一定要有。应姐麻糍在传统口味上不断推陈出新,紧紧抓住那些被时间养刁的胃。艾青麻糍、乌叶麻糍、抹茶麻糍、火龙果麻糍、紫薯麻糍等,新奇的口感和爆表的“颜值”,妥妥的“麻糍中的网红”!

拿艾青麻糍来说,原材料是清明前土生土长的新鲜艾草,加之糯米按比例混合,开始时候白、青两色界限分明,随着捣和,一分分地相互渗透,直到全黏结变得青幽幽。迫不及待咬上一口,糯米的韧劲、蛋黄的绵密、艾草的清香默契交织,可谓藏着最春天的滋味~

内馅也是惊喜不断。炒制后的芝麻混合红糖,香甜怡人,不分老少,俘获了众多吃货的心~

而蛋黄以其特有的香醇更是刷足了存在感,加之包裹的弹牙软糯,令人食之不忘。

食客遍布八方

美味的食物总能引起共鸣。应姐麻糍的食客已遍布丽水、永康等周边县市,吃过的都给出一致好评,还有不少人疯狂复购足以说明一切~如今光是送货都得全家“出动”,三轮车、电瓶车、摩托车负责缙云县内配送,小车则负责丽水、永康等地配送,保准让大伙儿吃上最新鲜、最地道的手工麻糍。

微信销售打响品牌

“卖麻糍欸,卖麻糍欸~”,熟悉而又让人安心的缙云话在耳畔响起,一群孩子“自觉”地围着麻糍桶的场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庆幸的是,这种老时光里的手工味道在互联网时代依然被保留了下来。

2个微信号,1万+好友,不定期地发布美食讯息,尽管如此,订购的人还是多到“停不下来”,成了近几年火爆朋友圈的网红麻糍~

属于你的应姐麻糍已上线

​添加老板微信,追踪每日麻糍口味


无论是外表颜值

还是内在口感

都不辜负每一份精致

一口就能感受浓浓的缙云风味

这其中奥秘

味蕾自会告诉你

来源:文/长鼻子大象;图/应姐麻糍

监制:郑荣

编辑:长鼻子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