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李秋萍的父亲深入大兴安岭。在一片天寒地冻的茫茫雪原里,搭建起了自己的艺术王国。在这里,他以纹路优美的白桦树皮做底,描摹作画,曾为华罗庚创作出“史湘云醉卧芍药林”人物图。二十年后,李秋萍正式接过画笔,把这门化朽木为神奇的技艺带到世界舞台。四十多年时间,这位非遗传承人画过浮雕山水无数。一幅富贵牡丹,一幅西施浣纱,她用残破的树皮,雕刻立体山水画,打造白桦树的春天。
普通树皮的华丽转身她的指间
遇见李秋萍时,她正在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武侯浓园大洋洲主题分会场上。她有着天生的艺术家气质。身穿传统服饰洋溢着浓烈的中国风,指缝握笔处还沾染了作画残留的一片墨迹。墨香与白桦树皮特有的香味仿佛也浸入到了她的骨子里。
桌子下置放了一整盒白桦树皮,李秋萍小心翼翼拿出几片放在手心。一层白色薄树皮翻了边,表层黑色的硬壳树皮已经脱落,这些看似毫无作用的树皮经李秋萍双手改造之后,就是一副立体山水树皮画。
其实多数人都不曾听说过树皮画这门古老的手艺。遥远的原始社会里,树皮就是先祖们最初的衣裳。时光流转,当人的意识开始出现用树皮制作工艺品的概念时,树皮画终于缓慢地登上了历史舞台。
一块块零碎的白桦树皮被固定在白色木板之上。作画人顺着树皮的模样,配以各色颜料,于底板之上勾勒出一副山水田园景致。
在李秋萍的画作里,这样的作品数不胜数。桌上的木板有刚钉上去的黑色树皮,锈迹斑斑的十字钉紧紧咬合着树皮与木板。作画的过程中,十字钉将会被掩盖在颜料之下,与树皮完美融为一体。细致描绘之后,一副立体国画便跃然“板”上。
长久以来作画,李秋萍渐渐养成了随时捡起掉落树皮的习惯。可能是偶然路过一条街的时候,也可能是远行旅游之际,若是遇见合适的原材料时,她都会好好保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李秋萍挑出一张白桦树皮,每一层的纹路都清晰可见。利用树皮自带的脉络、色泽,手艺人可以发挥的空间远超常人的想象。高山流水,抑或是田田荷叶,一张普通树皮的华丽转身全在李秋萍的指间。
柴火堆中得到的灵感
李秋萍父亲出生书香门第,年幼时家底殷实,上私塾,学绘画,拉二胡,各类才艺样样精通。后来参军时,父亲来到北方大兴安岭,接触到了鄂伦春族人,也看到了满山的白桦树。
白桦树油脂含量高,是生火的好材料。当地人常将捡拾而来的树皮扎捆,堆在家门口。偶然一次生火时,李秋萍父亲看这树皮纹路着实好看,便生出了作画的想法。
自身的绘画基础配以树皮,两者之间碰撞出了新的火花。第一幅画作虽然粗陋简单,但却给了父亲眼前一亮的惊讶感。
后来,他慢慢琢磨出了自己的创作门路。那时父亲的名气一度颇高,受邀回到四川老家后,还曾为华罗庚做了一副“史湘云醉卧芍药林”人物图。
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李秋萍的童年生活与笔墨颜料、白桦树皮紧紧相连。不过,当时的李秋萍还一门心思想成为一名中医。
1986年时,父亲在温江创办了一家残疾人福利厂,专教残疾人画画谋生。人生开始发生显而易见的改变,正是此刻父亲把这门手艺传至李秋萍姐妹俩的手上时。
李秋萍开始慢慢清楚,一副作品的诞生要经过一个缓慢的历程。先在白板底衬上绘以国画背景,再根据画面要求将白桦树皮钉上。
若有特殊需求,还要手艺人利用树皮雕刻出图案配之。最后再调色过渡,让整幅画有浑然天成的视觉效果。几次调整,数十道工序,几个月时间,中间耗费的都是手艺人的心血。
在树皮画的世界里深入得久了,李秋萍也体味到了当年与父亲同样的痴迷感。她愈发地热爱着这样的创作方式,像带着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将常人眼中毫不起眼的事物幻化成“美”的存在。
某种程度上,这门手艺和医学上的“治愈修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仿佛也圆了她儿时的梦想。
等待一幅传世作
从山水树皮画到人物树皮画,正如当年父亲一样,李秋萍也开始着更多的尝试。凭借作品《西施浣纱》,李秋萍还获得了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
《西施浣纱》是李秋平的人物树皮画代表作,其难度与一般作品略显不同。单是挑选适合人物脸部及手臂的树皮原材料,都是一件极其耗费时间的事。李秋萍需要从大量带有纹路的树皮中,才能挑选出数量极少且表面光滑干净的部分。
树皮干净洁白用以描绘面部表情及手臂肌肤,衣衫部分采取层层叠加的方式显示一种真实的层次感。荷塘莲花正盛开,提篮处西施回眸望去,仿佛一颦一笑尽在眼前。
但最动人之处却在于,整幅作品都没有一处上过颜料,均是利用树皮天然色泽搭配雕刻而成。颜色的深浅过渡来源于阳光的照射程度,正是利用这一特质,浣纱中的西施更显纯粹干净。
李秋萍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做一副传世之作。曾经一位美国华侨找到李秋萍,表明想与她合作制一副巨型树皮画。那时李秋萍眼前一亮,内心也跃跃欲试。可时机不太凑巧,她正要前往加拿大参与一次文化交流活动。华侨塞给她一张名片,嘱咐李秋萍完成加拿大文化交流之后,一定要联系他。
李秋萍笑道,自己当时粗心大意弄丢了名片,好些年过去了,也没给对方回一个电话。但是做这样一副树皮画的想法却隐隐在她心里生根发芽。她告诉记者,清明上河图就是她的目标。融合平面绘画与立体浮雕的清明上河图一旦出现,它带来的影响力绝不容小觑。
可这些年李秋萍一直没有开始。她面临着一个尚未解决的难题——作品无法自由收放。清明上河图篇幅本就很长,而通常以木板做底衬的树皮画完全无法折叠。就算以油画布为底,附着于上的树皮若一经折叠,也会有变形的危险。
思来想去,她只得暂时作罢,但李秋萍心里始终保留着传世之作的梦想,她在等待一个破解难题的时机。
武侯融媒记者 郑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