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5年前,欧洲正处于动荡不安的中古时期,中国唐玄宗李隆基创下开元之治的绝世盛况。
大唐疆域“横制六合,骏奔百蛮”,拥有野战精兵49万,领土面积达到1076万平方公里,威震四海,万国来朝。寻常巷陌,百姓们安居乐业。长安街头多的是外国面孔,充满异域情调的“胡姬酒肆”林林总总。文学艺术群星璀璨,洋溢着自信和浪漫气息,一派盛唐气度与太平气象!
然而,公元755年,一场堪称中国历史上最灾难性的动乱爆发了。
史称安史之乱,发起者:安禄山。
755年后,祸乱战火迅速蔓延了整个中国。
以安禄山为首的叛军,烧杀掠夺无恶不作,可怜无辜百姓们流离失所。鲜血流过插着禾苗的田地,昔日坚固的军事屏障全盘崩溃,仿佛也步入了中世纪晚期般的“黑暗时代”。
唐王朝自此元气大伤。
安史之乱死了多少人?
——3600万人。
唐朝损失了2/3的人口,约占当时全世界人口的1/6。
按平克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里的计算,人类历史上,按照全球人口基数计算战争、暴力带来的死亡率,安史之乱高居榜首。
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了5500万人,只能排到第九位。而安史之乱死亡人数,如果折合成二十世纪的人口数量,相当于四亿两千九百万人!
大唐由盛转衰,转折点就在安史之乱。李白杜甫,都是经历这个转折点的大诗人。杜甫一生的诗歌成就,跟这八年的安史之乱密切相关,他的“三吏三别”,他的《春望》、《悲陈陶》、《哀江头》、《羌村》、《北征》、《洗兵马》、《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都忠实记录了人类历史上最惨烈暴力给社会带来的伤痛。
呜呼!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01.
一个粟特人的发迹史
盛唐之后,为何会诞生这场大悲剧?
这得从安禄山开始说起。
这个大白胖子安禄山的发迹史,多少还带有些传奇色彩。
安禄山画像
他是混血儿,“我父是胡,母是突厥女”(姚汝能《安禄山事迹》卷上),是被称作“柳城杂种”的胡族粟特人。粟特人是操着一口古中东伊朗语的古老民族,原生活在遥远的中亚,后来迁徙到西北敦煌、祁连山的绿洲一带。长期在大国夹缝中生存的粟特人,长于战斗,且富于进取,操纵着丝绸之路上的商贸活动,还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之间的交流。
一个异族孤儿,如何一步步爬到了权力顶峰?
安禄山早期是一个小小的互市牙郎,也就是在边境城市各族间,贸易市场上说合的中介人,具备好揣人意和巧言善诱的谋生手段,而且通晓多种“藩语”。但是,这种行当收入微薄,有时他不得不靠偷盗来维持生计。
大约开元二十年(733年),安禄山因为盗羊罪而被揭发。范阳节度使张守珪逮捕了他,刚要一棒子打死时,安禄山突然大叫道:“将军不是想灭奚和契丹吗?为什么要杀壮士呢!”张守珪见这人言貌都自有一番胆识,便令他戴罪立功。
那时,安禄山正值而立之年,人生的转折点也就此开启。
他在张守珪麾下,骁勇善战,数次立得显赫战功,受到重用和提拔,被任命为节度使府中的高级军将。张守珪出事落马后,安禄山转而向御史中丞张利贞献媚巴结,升迁为节度使。
节度使是一种地方军政长官,指挥当地军镇和管理财政。当时唐朝疆土辽阔,随之有防卫之需,玄宗就在北部边境部署边防重镇,通称“藩镇”,“藩”是藩篱,即保卫之意,以此抵御游牧外敌的入侵。
但是藩镇兵额不足,玄宗采用了宰相张说的建议,将原先兵民合一的府兵制改为募兵制,各节度使自行在当地招募兵士。
这一改变,影响重大。从此藩镇士兵只知节度使,不知有天子。
但安禄山知道该如何表忠心。
天宝二年(744年),当安禄山第一次以节度使的身份入朝奏对,就向唐玄宗表白:
“臣若不行正道,事主不忠,(虫)食臣心”(我如果不做好事,不忠诚于陛下,就让毒虫吞食我的心肝)。
玄宗欢心不已,授予他骠骑大将军的军衔。
其实,这能有几分真心呢。
安禄山与玄宗之间的关系愈加亲密,还请为贵妃养儿。每逢觐见时,安禄山便会先拜贵妃,后拜玄宗,并解释说:“蕃人先母后父”。
唐玄宗画像
安禄山的上位除却他自身的“努力”外,各方面也为他“推波助澜”。
坐拥大好山河、承平日久的玄宗,年轻时励精图治,晚年却逐渐懈怠朝政,沉溺于杨贵妃的温柔富贵乡。
他重用李林甫。
李林甫出身显赫,但不学无术,嫉恨“文学之士”,又性情狡诈,善于猜度心理,时人评其“口有蜜,腹有剑”。他大权在握十八年,排斥贤能,把政坛搅得乌云密布,人日憎怨,到了异口同声的地步。为防止有名望的节度使“出将入相”威胁到他的位置,他主张重用、提拔“蕃人”守边。
这为后来的武夫横行、藩镇割据局面埋下了祸根。
安禄山却趁机搭上顺风车,一身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
历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感慨:
“唐代实在太富太强了,他们忽忘了民族界线,他们不懂害怕外国人,不懂提防外国人,大量使用外国人当兵作将,结果才弄得不可收拾。于是唐代的府兵一变而成为藩镇,军阀割据,胡族临制。”
玄宗怠政、权臣把持朝政、守边政策的不当,唐朝盛极而衰的迹象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已见端倪。
02.
“渔阳鼙鼓动地来”
按理说,安禄山受到如此恩遇,一生富贵已极,又何必造反?
《旧唐书》中说安禄山“谋逆十余年”,但真实动机淹没于历史,很难为后人知晓。
或是唐人姚汝能在《安禄山事迹》中认为的,安禄山对于杨氏姐妹心生“食色之欲”;或是史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提出的,安禄山“成由勤俭败由奢”,欲望越来越大;又或是安禄山在朝廷权争之下,在自身难保担忧之下的反弹?
先前,安禄山忌惮李林甫的狠辣手段,不敢轻举妄动。可李林甫一死,朝中执掌大权的是贵妃族兄杨国忠,他因裙带关系而攀上高位,能力不足又骄奢淫逸,难服众人之心,更谈不上能制衡安禄山。
杨国忠与安禄山的矛盾日益激化,杨国忠时常在玄宗的耳旁煽风点火,挑拨说安禄山有谋叛之心。玄宗要任命安禄山为宰相,也被杨国忠以安禄山“目不识丁”劝阻。
史载禄山“于公卿皆慢侮之”,乃心高气傲之辈,如何忍得下这口气?
此时,安禄山控制的三大军区力量足以与全国抗衡,约有二十多万重兵,而杨国忠主持的两次讨南召战争不仅失败,且耗尽了朝廷兵力财力。
此消彼长,正合造反。
安禄山起兵路线
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范阳,以“清君侧”为旗号,讨伐杨国忠,剑指长安。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形容这场骤然来至的暴乱: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刚听到消息,玄宗还半信半疑,直到接二连三的奏报飞来,他才回过神来。
叛军来势猖獗,所向披靡,安逸已久的官军几无招架之力,仓促应战中又迭出昏招。
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入朝,向玄宗夸下海口:不久之后,我就会把安禄山的脑袋呈上给陛下。
一个多月之后,安禄山攻陷洛阳。封常清的夸口成了笑话,他的脑袋也被盛怒的唐玄宗砍了。
诗人李白此时隐居庐山,听闻洛阳陷落,悲愤交加,写下诗篇《古风》第十九首: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天宝十五载,叛乱后的第二年,安禄山黄袍加身,以洛阳为首都,建立起大燕王朝。
03.
“万户伤心生野烟”
话说因为东都洛阳陷落,封常清与高仙芝被玄宗赐死,前线重任落在哥舒翰身上。然而玄宗又一次错判,命哥舒翰出走潼关,部队再次被叛军击溃,还丧失了潼关这一重要屏障。
局势急转直下。
在叛军后方,位于河北中部而连接幽州和洛阳的交通要冲上,有一常山郡,太守颜杲卿树起了反抗大旗。但是,孤城难守,不到二十天,被另一叛军头子史思明攻破。
颜杲卿被押至洛阳,仍句句大骂安禄山。安禄山怒不可遏,下令把颜杲卿及其族人捆在中桥柱子上,一刀刀地剐,惨忍杀死。
大书法家颜真卿是颜杲卿的堂弟,他在《祭侄文稿》提及“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笔墨淋漓,悲情尽显。
颜真卿《祭侄文稿》,被誉为仅次于《兰亭集序》的“天下第二行书”
眼见节节败退,叛军就要攻上家门来了,朝廷内部“众皆惶惧流涕”,哀嚎一片。七十多岁的玄宗只有采纳杨国忠的幸蜀之议,带着皇亲国戚,仓皇逃离京城。
自此,长安城再无人可守,叛军一路畅通无阻。
安史之乱叛军进攻路线、唐朝方面的撤退路线图
或许连安禄山自己都没想到叛乱进展竟然这般顺利。
一日,安禄山在洛阳凝碧宫举行庆功宴。在场伴奏的梨园弟子却泣不成声,乐音断断续续,凝结成凄楚的亡国悲曲。乐工雷海青更是当场扔掉琵琶,朝向西面蜀地,痛哭流涕。安禄山立即下令,将他残忍肢解。
诗人王维听说此事,不禁悲从中来,在《闻逆贼凝碧池作乐》一诗中哀叹: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落叶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长安大雪,飞花凋零,一夕山河破碎,历史已伤痕累累。
04.
从盛世到终章
当玄宗一行人抵达马嵬坡时,发生了著名的兵变。正所谓“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在各将士的高呼中,在玄宗的掩面哭泣下,杨贵妃和杨国忠皆被赐死。
但是,大唐的转机也终于来了。
年迈的玄宗决意入蜀,百姓苦苦挽留,他们都自愿请命破贼。玄宗与太子李亨,亦自此分途。李亨按照幕僚们的建议,分兵北上宁夏灵武,并即皇位,号为肃宗。玄宗则退居太上皇。
马嵬驿兵变后玄宗南下与太子北上图
新朝廷开始组织有效抵抗。以邺侯李泌之策,郭子仪、李光弼自山西频繁出击,用洛阳、长安大范围调动叛军,“北守范阳,西救长安,奔命数千里,其精粹劲骑,不逾年而蔽”,以逸待劳,使叛军在数千里战线上疲于奔命,丧失主动。
疲则生变。所谓“安史之乱”,安禄山不过主导了两年。757年,晚年安禄山患有眼疾、脾气暴躁,被其子安庆绪刺杀。之后,叛军像是中了蛊般的内乱连起。安庆绪无力扭转,便逃到邺郡,不理政事。759年,史思明灭安庆绪,自立为帝。但是,就在史思明在河阳之战击败唐军,想乘胜西进时,又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杀死了。
763年,史朝义被擒,这场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定。
此时的唐王朝,昔日盛世光景不再,而今已是千疮百孔。
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谈到:
“自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起..表面上还维持着统一,对外的威风亦未至于全然失坠,然而自大体言之,则终于日入于衰乱而不能够复振了。”
毫无疑问,盛唐悲剧,源自安史之乱。
正如清代戏曲家孔尚任所著剧本《桃花扇》中描写南明一朝大厦倾覆的苍凉唱词: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过风流觉,把五十年兴亡看饱。”
05.
传统时代的命运
如今的现代人,身居承平之世,尽管世界依然有难以让人满意之处,尽管人性依然有那么多的黑暗面,但我们还是难以理解杜甫写下“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的悲切,以及听闻战局变化,写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时的内心狂喜。
大唐盛世,让我们这些后人提起来还能心生自豪感的时代,只是遭遇一场叛乱就灰飞烟灭。八年时间,不仅覆灭了文明与繁华,还造成了人类历史上死亡率排名第一的残酷后果,让人不由不感慨传统时代的转折之快、波动之大。
现代学者有很多名词来概括传统时代的限度。比如“农耕桎梏”,比如“马尔萨斯陷阱”,都是用来描绘传统时代,也就是人类未能现代化之前的农业社会的脆弱。
农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生产增加,人口也随之增加。但在农耕为主的传统时代,生产无法无限增加,最终受限于边际递减规律,生产增长会逐渐放缓。生产力在农耕文明时代的天花板,被称为“农耕桎梏”。但人口增长不会降低,于是人均生产总值就会开始下降。人均生产总值低到一个程度时,社会动荡就开始了。
可能是一场天灾带来的农业饥荒,一下子多了很多吃不上饭的流动人口,也可能是为了争夺生存空间,从边地开始爆发的战争,最终都会持续带来饥荒,带来战争。
饥荒会带来战争,战争亦会带来饥荒。无论从战争开始,还是从饥荒开始,最终都是死亡、疾病、死亡。死亡消灭了人口,当最终战争平息,恢复和平时,人均生产总值又有了增长的空间。
围绕着人均生产总值的周期性波动,可以不断看见传统时代的动乱-和平-动乱-和平...不断的周期性的重复,像一个陷阱,牢牢的握住了传统社会的命运。这就是所谓的“马尔萨斯陷阱”。
大唐悲剧的诞生,拉远到我们今天的距离,我们才能看清楚,其实它也只是遇到了传统时代下全人类的共同命运:农耕时代的农业社会,脆弱不堪。
人类社会这一万年,有两个最重要的时间点:
其一,是一万年前从狩猎进入农耕,开始定居,营建城邦,敷衍人口,发展出文明体;
其二,就是最近五百年来,自英国开始的人类的现代化历程。现代化把人类从传统时代的周期性悲剧宿命拯救出来,甚至有能力把人类的格局从地球扩大到整个星辰大海。
全体人类的现代化,至今并未完全完成,包括我们所钟爱的这个自大唐盛世一路走到今天的国度。回顾大唐盛世的悲剧,正是为了提醒我们自己,现代化历程一天不完成,悲剧重演的可能性就依然存在。
不完成现代化,老百姓依然躲不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命运。
简直应该说,不完成现代化,一切皆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