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满故事的樟木箱

2019-05-16     看懂上海

樟木箱你家里还有伐?即使没有,上海人多数也都听老一辈讲过“樟木箱的故事”。对于当年的小孩子来说,樟木箱真是一个又高贵又神秘的存在。箱子里的东西都是“不能随便碰的”,箱子如果上了锁的话,钥匙是大人带着的,小孩子拿不到。碰巧能有机会对箱子里面窥探一眼,都是令人回味的事。箱子里不只是放贵重的衣服、书信、有纪念意义的照片等等,有时候长辈还在里面藏着零食,留给小辈吃,体现着无限的爱。

曾是姑娘们必备的嫁妆

提起樟木箱,老一辈的人都不会陌生。樟木箱曾是姑娘们出嫁必备的嫁妆。古时,家里的女孩子到一定年纪,父母就会买来木板,请木匠师傅做成樟木箱,先不上油漆,等女孩找好对象,确定婚期,才把那白坯的木箱子重新打磨上漆。

大户人家喜添千金,就会在卧室厢房外种上一棵樟树,待女儿成年出嫁时,那树也跟着粗壮,做箱子正合适。在周庄沈万山的沈厅外就栽种着一棵百年树龄的香樟树。

这一习俗主要盛行于江浙、上海、东北等地。长辈会说,樟树做的箱子好处很多,放在里面的东西不会发霉不会蚀虫,防蛀防潮,有一股特殊香气,而且气派。普通人家的樟木箱都是光面不雕花的,大户人家才会请人将木箱精雕细琢。女方在出嫁那天将箱子与嫁妆一起运送,与迎亲、送亲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

除了出嫁必备,樟木箱最适合放一些贵重的衣物、文房书卷。羊毛、羊绒、丝绸、羽绒等高档衣物放入樟木箱中保存,来年不会出现虫蛀;收藏的邮票、字画、书籍等亦放入其中,还有需要小心保存的地契与银票等。

古樟树

什么是樟木

樟木,是清代以来最多的优质硬木,但是,樟木究竟有些什么样的树种,至今说法很不一样。

《古玩指南》中樟木一节说:”凡木之红色者均可谓之为樟木”,但接着又说:“唯世俗之所谓樟木者,乃系木之一种专名词,非指红色木言也。”并指出这种樟木产自云南,“北京现存之樟木器物以明代者为贵,俗谓之老樟木,盖明代制器均取樟木之最精英者,疵劣不材绝不使用。”

明代是否已采用樟木,说法至今不一致,不过有一种观点认为:樟木自古到今,一直没有专指是某一树种,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对樟木都有不同的认识。所谓樟木箱,恐怕一开始与某一树种没有多大关系,是明清以来对在一定时期内出现的呈红色的硬木优质樟木箱的统称。

沉淀历史的樟木箱

樟木箱虽不好说是老上海生活的代表,但是讲到上个世纪的上海、讲到石库门房子、讲到弄堂,那满是烟火气、热闹喧嚣的生活场景里,总少不掉一只仿佛装着一个家庭、甚至家族几十年间起起伏伏的故事的樟木箱。

铺了镂空台布的樟木箱就成了桌子或者茶几

王安忆在小说《长恨歌》里写道:“王琦瑶家的前客堂里,大都有着一套半套的红木家具。堂屋里的光线有点暗沉沉,太阳在窗台上画圈圈,就是进不来。三扇镜的梳妆桌上,粉缸里粉总像是受了潮……樟木箱上的铜锁银亮的,常开常关的样子。收音机是供听评弹,越剧,还有股票行情的,波段都有些难调,丝丝拉拉地响。”

樟木箱在上海人的生活背景里,不声不响,没它不行。

在以老上海为背景的影视作品里也经常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电影《梅兰芳》

樟木箱的木雕

樟木箱上雕刻的图案都有着美好的寓意,如百子图,祝愿着新人成家后能够喜得儿女,开枝散叶,百子千孙,绵延万代;还有龙凤呈祥,百鸟朝凤等都有美好的寓意。

分色五雀图

龙凤戏珠

白鸟朝风

八仙过海

和和美美

晚清樟木箱

民国时期六面全独板香樟木画箱

说到樟木箱的价值,明清家具一直受到藏家们的热捧,就连曾十分低调、只藏在角落的樟木箱也走到了人们的视线里。2010年南京正大春拍上,一件海外回流的樟木箱以近十万的价格拍出,远远超过了最高预估价。同年秋,香港佳士得拍出的一件清十八世纪御制樟木九龙纹衣箱,以206万港元高价成交,成为史上最贵的樟木箱。

上海木雕工艺始于明清

上海是我国木雕工艺品重点产区之一。在一只1976年由国营上海雕刻品六厂出品的樟木箱上可以看到,钥匙和锁完好无损,两个箱子的“为人民服务”的使用说明依然保存。

右侧有上海雕刻品六厂的图章

上海木雕工艺品按所用材料分为白木、红木和黄杨木雕三大类。白木雕刻工艺源于浙江东阳、金华一带,明清期间传入上海。产品以神像、佛像、庙宇和民宅建筑装饰和陈设为主,以后逐渐发展到木雕家具。

明末五面雕花樟木箱

20世纪初,上海已是中国木雕品出口的集散地之一。这时位于斜桥的贫儿院和土山湾孤儿院的工艺院都设有木器、木雕工场,制作木雕圣像和西式雕花家具。工艺院除收容孤儿学艺外,还招揽浙江东阳、金华一带木雕艺人从艺。

民国12年(1923年),在工艺院学艺的李鸿福与其兄合办双鸿泰木雕古玩店,营业颇佳。民国13年,王盛记雕刻木器号开业。至民国25年上海白木雕刻业已有30多家,从业人员400余人。主要产品有雕花的大餐台、大插屏和樟木箱等,题材以花鸟、山水和古装人物为主。

抗日战争胜利后,英美等外国商人及海员、水手等来到上海,对雕刻精致的樟木箱、啤酒橱和火炉凳等产品竞相争购,当时外白渡桥以北的大名路一带成了白木雕刻品的集散地,营业一度恢复起来,从业人员最多时达600多人。

1951年

曾于1920年代在土山湾孤儿院工艺院学艺的李森茂,和志同道合的26位白木雕刻的手艺人,在虹口南浔路284弄17号自发组织木器雕刻生产小组,专为南京路徐海记和大名路原利木器商店加工白木雕刻制品。

1956年

他们在此基础上,成立上海第一木器雕刻生产合作社,人员增至43人。同年成立的还有上海第三十九木器生产合作社。

1958年

两社分别转为地方国营上海木器雕刻一厂和地方国营金星木器厂。

1966年

老字号王盛记木器厂和金星木器厂分别于1963年和1965年,从上海市竹木用品工业公司划归上海市工艺美术工业公司,并于1966年分别改名为上海艺术品雕刻五厂和上海艺术品雕刻六厂。这期间上海白木雕业主要品种仍为雕刻樟木箱和啤酒橱,从业人员320人,1966年产值89万元。

1980年代初

由于大批知识青年返沪,结婚户增多,樟木箱需求量增加,上海艺术品雕刻六厂采用阴刻工艺生产的樟木箱应市,花纹图案简洁,生产效率高,属普及型产品,1981年生产1.65万只,年产值83.2万元。

辗转40年,终回故里

当年,从上海出发的知青中一些人的行李里就有樟木箱,对他们来说,这不只是用来装东西,还有意味着家人的陪伴、家乡的味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段“樟木箱的故事”。

这是一位离开上海四十几年的知青的故事。1965年,他的家里正筹备姐姐的嫁妆,父亲特地购买了两大一小三只樟木箱。两只大的樟木箱随姐姐的出嫁,一只小的樟木箱一直摆在家里的被柜上。

(网络图片)

远看这只樟木箱,通体呈金黄色,木纹淡雅舒缓,有金属的地方都闪着光亮;走近它,才发觉它的工艺是那么考究,接榫处紧密扎实,箱盖间严丝合缝,用手轻轻抚摸,别样的光滑与细腻;打开箱子,一股浓郁的樟木香味迎面扑来,里面摆放着父亲的西装与母亲的呢子大衣。这只樟木箱一直是属于家中名贵服饰的收藏地。

1968年底时,因为过了春节他马上要离开上海去延边插队落户了。母亲整理行装时拿出八十元钱,他则抽出四十元摆在桌子上,只拿了四十元。他知道当时家中每月入不敷出,日子过得艰难。母亲要把四十元钱塞给他,他坚决不要。

为了给他换个结实的箱子,母亲把家里的樟木箱腾空,他一开始不能接受,母亲说:“你要跑到塞北边疆这么远的地方,应该要有一件像样的东西跟在自己身边,权当是个纪念。这一去千里万里的,不晓得还能不能回来?叫你拿只旧箱子讲不过去的。”

走的那天,意识到母亲在他背后啜泣,他不敢回头正视母亲,只低声说了一句:“姆妈,你放心好了。”母亲的啜泣变成了痛哭。

有一次他生病,向家里求助,母亲马上寄了白糖,并且写信说:“你还没发现在樟木箱底部有个白布小口袋吧?是用胶布粘着的,里面有四十元钱,给你应急的。你拿出来花吧,身体要紧,这时候千万别省钱!”他打开樟木箱,看到在箱子底部,贴着一个小布袋,里面有母亲准备的“应急钱”——叠在一起的四张挺括的十元人民币。

当他退休后才回到上海时,历经“磨难”的樟木箱,被烟熏过,被水泡过,乌里墨赤的几乎失去了原有的色彩,所有的金属配件一律生锈发黑。从黄浦江上海滩到生产队朝阳村;从敬信乡到珲春镇;从州府延吉到省城长春;从江西南昌到广东珠海;最后从杭州西湖终于返回到上海故里。樟木箱跟随他,历经了十二个省市行程两万多里路。

樟木箱与他在异乡客地辗转了四十年,回来时遗憾的是母亲早已不在人世,她最终没能亲眼目睹身在千里万里远的儿子和那只犹如“陪嫁”一般的樟木箱,他们平安归来。

修一只箱子比买新的难得多

上海蒋阿姨家里有只80岁的樟木箱,是她和母亲两代人的结婚嫁妆。当年是外婆留给她妈妈的嫁妆,然后蒋阿姨出嫁时,妈妈又留给了她。如今这只樟木箱旧了,配件也大多坏了,但蒋阿姨舍不得扔掉,想找人修一修,“箱子里面装着太多的回忆和感情”。找了很多厂家和商店,结果都被回绝了。

家具厂商认为不好修,一来修完还是会掉漆,再则配件根本配不到。最后,有一家位于青浦的家具厂,在看了樟木箱,听了蒋阿婆家的故事后,老板把活接了下来。

三天功夫樟木箱修好了,恢复了原来的模样,看上去不再陈旧,配件也全都换了新的,可以正常使用。家具厂工人介绍了修复过程:“把铰链、铜件都全部换过,上面的油漆也修过了,修旧如旧,希望蒋阿姨一家能对这个箱子满意,再把80年的情感延续下去。”

(部分参考:《知青故事:樟木箱伴我五十载》)

点击回顾上海各区县老照片:

《老早底额浦东新区 侬还认得伐?》

《老早底额南市区 侬还认得伐?》

《老早底额闸北区 侬还认得伐?》

《老早底额杨浦区 侬还认得伐?》

《老早底额虹口区 侬还认得伐?》

《老早底额黄浦区 侬还认得伐?》

《老早底额普陀区 侬还认得伐?》

《老早底额长宁区 侬还认得伐?》

《老早底额静安区 侬还认得伐?》

《老早底额卢湾区 侬还认得伐?》

《老早底额徐汇区 侬还认得伐?》

《那些老上海耳熟能详的地名》

看懂上海粉丝群

长按识别二维码,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员”申请入群(申请时请注明“看懂上海入群”字样)。

等侬来吃一杯老上海的茶!

点击“阅读原文”还可下载看看新闻APP

觉得好看

请点这里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OKUCWwBmyVoG_1ZiN3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