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古称陈仓,周秦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留下大量珍贵的青铜器,以数量多、重器多、精品多、铭文多、标准器多而闻名,被誉为中国的“青铜器之乡”。在宝鸡市区东郊,有一座青铜器博物院,集中展示了这里出土的青铜器——
申威隆:90后“陕西文博一哥”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以“青铜铸文明”为主题,分为“青铜之乡”“周礼之邦”“帝国之路”“智慧之光”四个部分,荟萃了宝鸡地区出土的各类青铜器1500多件。
这些青铜器的铭文之中,记载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包括政治谋划、征战杀伐、祭辞诰命、册赐宴飨、土地转让、刑事诉讼、盟誓契约、婚嫁礼俗等方方面面,好像一本本青铜铸造的史书,散发着一阵阵青铜般的书香。
走进博物院的展厅,迎面是四件青铜器的复制品,分别为大盂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毛公鼎。它们是清代出土于宝鸡的重要西周青铜器,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可惜,原件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1、青铜之乡
汉代以来,宝鸡地区便不断有青铜器出土。随着金石学的发展,这里的青铜器开始大量见于著录,成为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区域。过去,宝鸡出土的青铜器散布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者手中。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非常重视,伴随着考古事业的快速发展,宝鸡地区又发现很多青铜器。2003年1月19日,宝鸡眉县杨家村的五位农民取土时,发现了一座西周晚期的青铜器窖藏,共出土鼎、盘、盉、盂、壶、鬲、匜等27件大型青铜礼器,被称为“杨家村青铜器窖藏”。
逨鼎
天盂
这里还可以看到麟游蔡家河遗址出土的商代晚期青铜器、宝鸡纸坊头和益门堡出土西周初期青铜器等。1976年12月,在扶风县庄白村发现一批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共出土103件青铜器,其中74件铸有铭文,主要是微氏家族四代所铸的铜器,被称为“庄白一号窖藏”。
父乙卣 麟游蔡家河遗址出土
周罍 宝鸡益门堡出土
“兴”簋 扶风庄白村出土
2、周礼之邦
这里以对周礼的追溯和阐释为线索,通过何尊、墙盘、(害夫)簋、(亻朕)匜、刖人守门鼎等重要青铜器的铭文、造型和纹饰,向大家描绘出一幅周朝礼制下的辉煌盛世。西周时期,统治者极为注重礼法,并且制定了严格的《周礼》,对青铜器的使用也有严格规定。
何尊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镇馆之宝”,纹饰华丽,铭文重要。1975年,在全国新出土文物汇报展中,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先生在清理何尊底部的锈蚀时,发现了器内底部12行122字的铭文。其中,有“宅兹中国”的字样,这是迄今发现“中国”一词最早的来源。
何尊
(害夫)簋
刖人守门鼎
除了大型的礼器之外,还可以看到小件的青铜兵器和车马器,全面地展示了西周时期各个方面青铜器取得的成就,正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同时,这里还可以看到一批1974至1975年出土于宝鸡茹家庄墓地和1980年出土于宝鸡竹园沟的(弓鱼)国青铜器。
兵器
车马器
(弓鱼)国青铜器
3、帝国之路
东周时期,王室衰败,礼崩乐坏。这里以秦帝国的“崛起之路”为线索,依次展现非子养马、襄公立国、文公东猎、武公创县、宣公刻石、穆公称霸、始皇加冕的历史节点,展现出曲折的历史脉络和秦人创业的艰辛。
公元前771年,平王东迁之际,秦襄公护驾有功,被封为“诸侯”后,正式建国并迁都于汧,位于今天宝鸡陇县和千阳县一带;公元前667年,秦德公定都雍城,位于宝鸡凤翔县一带。随后,直到献公二年(前389年),秦人一直以此为都,大力发展农业,国力不断增强。
这里展示了陇县边家庄村墓地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器,包括鼎、簋、盘、盉、壶、甗等不同的类型,体量较小,没有铭文。在边家庄西北1.5公里处有一座春秋时期的古城遗址,有学者推断该遗址可能为秦襄公营建的汧邑所在。
鼎与簋
盘与盉
壶
1978年1月,宝鸡太公庙村的村民在村中取土时,忽然发现了一个地窖,出土了秦公镈和编钟。其中,秦公镈有135字铭文,为秦武公祭祀祖先的礼器,提到了秦襄公、秦文公、秦静公、秦宪公四代的世系,并且着重讲述了秦襄公被赏宅受国之事。
在宝鸡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周秦两个族群发展的此消彼长,展现了一场宏大的民族兴衰过程。周衰秦兴,朝代轮转,一件件精美的青铜器,讲述着宝鸡曾经的辉煌,追忆着逝去的周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