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深入理解“占山格”制度,那么,就不得不先了解一下东晋王朝的背景。东晋时期,朝堂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皇家与门阀共天下。这一时期,中央的权力近乎完全丧失,这样的处境和东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睿脱不了关系。正所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之所以是司马睿建立东晋,就是因为他手里有枪。
但遗憾的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些士卒虽为他打下了天下,却也葬送了他独裁的可能。因为,这些兵不是他自己的,他们被各大世家牢牢地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可以说,从司马睿决定借用世家力量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被门阀贵族掌控的局面。
在古代,儒家常说“君臣相得,共治天下”是最理想的国策,是天下之大幸。因此,从这一点来说,司马睿似乎成了这一方面的典范,可他心中的苦却是多少人真正懂得呢?谁不想言出法随呢?谁不想在朝堂上一言而决呢?相信没有任何正常人愿意做一个傀儡处处受人掣肘,更遑论身为九五至尊的东晋皇帝。
仔细品读东晋的十一位皇帝,从对他们的记载就会发现,这些人不但处处受到权臣的欺凌、刁难,一个个的寿命更是奇短无比,没有一个能在位超过二十年的。更有甚者,有几位还是被宫女等地位极其卑微的人活活掐死的,真的是死不瞑目!
东晋皇帝们的悲惨命运,给后来篡位的君主敲响了醒钟,我们都知道,用被子闷死东晋最后一位皇帝的人是刘裕,正是他取代了东晋建立了刘宋。手握利刃杀心自起,再加上,东晋十一位凄惨无比的皇帝例子在前,使得刘裕对世家贵族又痛恨又恐惧。
因此,在他上位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压门阀。但是,在笔者看来,刘裕太心急了,上位第一时间不仅大肆提拔寒门子弟,还削去了许多世家子弟的官职,一时之间全国境内风声鹤唳。在这样的压迫下,门阀自然要做出反抗,但很显然,刘裕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不久之后,刘裕暴毙,史书上说他是病死的,但是,哪有这么巧的事呢?刚准备撸起袖子加油干,就这样暴毙了?但是,不管怎样,刘裕的努力都随着他的病逝付之东流,而继位的皇帝不是被杀就是被架空,使得门阀势力进一步扩张,真的是打蛇不死反受其害。
正所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最终,门阀势力不仅没能一帆风顺地膨胀下去,还使刘宋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给刘宋王朝带来转机的是宋孝武帝刘骏,他是刘义隆的第三个孩子。早期,他非常不得宠,屡次被派去镇守边疆,称号“武陵王”,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奇才。在听闻刘勋在门阀贵族的支持下弑父登基时,他拍案而起,带领自己的军队一举击溃门阀的势力,登基称帝。
这样的结果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当年,众人都瞧不起的皇子,今天却将他们狠狠的踩在了脚下,肆意羞辱。由于,刘骏取得天下的过程,没有接受任何来自门阀势力的援助,靠的是寒门弟子的支持,是麾下只忠于他的精兵强将,因此,刘骏在朝堂上的威望一时无两。
这个时候,刘骏终于有机会将自己祖父曾经没做到的事情继续做下去,让门阀迎来了灭顶之灾。门阀的官员被大幅度裁剪,同时,禁军的权力被皇帝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样一来,门阀不仅失去了最大的依仗,连中央集权都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在这个过程中,刘骏颁布了很多政策,几乎所有的政策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最有名的便是“占山格”。
“占山格”共计五条内容:
第一条,承认颁布该条令之前所占据山川林泽的合法性,不予追究;
第二条,按照官品限制九品官员每个品级所能占据的面积大小,登记造册,按规定收税,侵占的对象是“山川”,对隐瞒不报者严惩;
第三条,先前占够了份额的不得再占,不够的可以继续占,尤其是普通老百姓,国家鼓励他们去占据相应的山川;
第四条,如果触犯以上条令,均定下盗窃的罪名,惩罚措施均按盗窃的罪名;
第五条,废除曾经制定的侵占山川,均处以死刑的律例。
通过这几条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刘骏的目的:最大程度地限制门阀势力封山占水的现象,同时,给普通老百姓以更大的生存空间。
此外,从这五条内容,我们还可以看出刘骏的英明之处,他没有将门阀逼到绝境,反而给了他们一丝希望。用承认他们之前行为合法性的方式,来换取这条法令的实行,效果很显著。之后,这项政策很快被推行下去,但是,带来的效果却不尽人意。至于失败的原因很简单,自然是世家贵族的集体反抗。
要知道,在古代是要分家的,但是,土地只有那么多,而家族的子弟却越来越多。这样看来,这项法令绝对是一个绝户计,因为,这样下去门阀贵族一定会慢慢消失。可是,世家们自然不想死,所以,只好让这条法令先去死。
此外,刘骏并没有掌控全局的能力,否则,他也不会用这种互换利益的方式,来推动这项政策的施行,因此,这项措施注定是毫无建树的。但实际上,如果深究的话,这项措施虽然在当时遭遇了极大的挫折,可给后世带来的积极影响,却是无与伦比的。
因为,这项法令第一次正式承认了山川林泽的私有化,不仅使普通老百姓有了另外的出路,还使山川林泽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因此,南方在经济文化上逐渐富裕了起来,成为中国又一个重要地区。
参考资料:
【《魏书·列传第八十四·僭晋司马睿传》、《南史·卷二·宋本纪中第二》、《宋书·卷五·本纪第五·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