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彻底颠覆推理小说套路的奇书

2019-07-14   C1区

当下,在中国,喜欢推理小说的读者应该没有人不知道这位日本畅销推理小说作家——东野圭吾。

别看他现在名声大,其实他的作品在刚进入国内时并没有太大反响,甚至还一度因为销量不佳而导致后续出版计划的搁浅。

这一窘境直到日剧《神探伽利略》和《白夜行》在国内风靡后,他的作品才再次进入大家的视野。

说到东野圭吾最知名的作品,首当其冲的一定是《嫌疑人X的献身》和《白夜行》。

除了内容及故事设定本身的精彩,还得益于影视化的传播,及拜福山雅治、柴崎幸、堀北真希等明星之福,在日剧迷的引领下成为风靡中国的畅销书。

但今天我们要说的却不是其中任何一本,而是东野圭吾挑战悬疑小说写作极限的佳作——《恶意》

《恶意》因为其写作手法和故事结构的特殊性,对于同一件事情会由于第一人称、时间点的不同存在反复阐述,对于影视化来说,是非常考验镜头语言的运用。

因此虽然身为东野圭吾的代表作,《恶意》的影视改编却并不成功。

这也就使得相较其他作品来说,《恶意》也显得落寞几分。然而,这并不影响其作为东野圭吾一部从形式到结构到内容都充沛饱满的杰作。

  • 凶手轻松落网,杀人动机成谜

《恶意》故事由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之死而展开,他在自家书房被杀,发现者是其昔日的好友儿童文学作家野野口修,以及日高邦彦的妻子理惠。

负责此案的警探加贺恭一郎在破案过程中发现好友野野口修将案子写成了手记,手记中写道,在日高邦彦被杀当日,野野口修曾拜访过他。

日高邦彦告诉野野口修。自己为了让房子好租出去,杀死了邻居总是来捣乱的猫。

野野口修结束拜访时,遇到了同样来拜访日高的藤尾美弥子,她死去的哥哥被当作校园暴力的原型写在了日高的畅销书中,她此次前来正是希望日高邦彦能下架或是修改此书,

但日高却说自己是为了文学作品而非乐趣,不小心侵犯了别人隐私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当晚,就是野野口修再来找日高时,却发现他死在了自己的电脑前。

此时的嫌疑人,无非就是两个,要么是好友野野口修,要么就是书中主人公的妹妹藤尾美弥子。

随着警察的调查深入,尽管野野口修有充分的不在场证明,细心的警探加贺恭一郎依旧在破案过程中从细枝末节处察觉出事情的疑点。

问题就出在了手记上。

凭借着手记中的疑点,加贺撕开了案件的真相,野野口修被逮捕,凶手落网。

什么?全书还没到三分之一,凶案就告破了?!

别着急,这正是《恶意》最核心最故意为之的节奏安排所在。

这部小说完全颠覆了众多悬疑推理小说“知道了罪犯是谁,推理小说也就结束了”的简单模式。

被逮捕的野野口修对罪行供认不韪,唯独对杀人动机三缄其口。

野野口修与日高邦彦是昔日的同窗好友,日高邦彦还帮助想成为作家的野野口修找到了撰写儿童读物的工作。

那么野野口修又有什么理由要杀害日高呢?

  • 凶手另有隐情,被害者罪有应得?

随着案情的深入,一个可怕的故事渐渐浮出水面。

警探加贺在野野口修家中找到了日高邦彦因车祸去世的前妻初美的照片和大量大学时期的小说手稿,内容与日高邦彦的畅销书和获奖作品十分雷同。

这一切微小证据都显示在这里野野口修才是真正的受害者,而加害者正是死者日高邦彦。

根据野野口修认罪书中的内容显示,自己曾拿着小说找日高邦彦,希望得到指导,日高邦彦却以小说内容不佳为由让其准备下一部作品。

日高前妻初美觉得过意不去便告诉野野口修,原来日高邦彦一直在抄袭野野口修的小说,一来二去初美与野野口修相爱了。

为了怕报复,野野口修想要杀了日高邦彦,但却被日高邦彦反过来抓住把柄。在日高的逼迫下成为其影子写手,初美也因为日高的所作所为心神不宁遭遇车祸去世。

为了所爱之人的声誉;为了不再寄人篱下充当影子写手;为了解决掉这个从骨子里透露着恶意的日高邦彦,野野口修恼羞成怒,最终将人杀死。

看到这里大家一定以为,原来这就是一出逼上梁山的苦情戏。

但如果故事只到这里就结束了,那东野圭吾怎能称的上是东野圭吾呢。

一唱三叹之后,东野圭吾将那些看似合情合理的故事撕的稀碎,对着读者的心灵猛击了重重的一拳。

  • 人世间竟还有如此恶意

故事在此处再次急转,在小说最后十页,前面的所有“真相”全被推翻,呈现在眼前的是在炎炎夏日看到都会感到背脊发凉的结尾。

下面书中一段对野野口修经典的内心描述,解开了我们所有的疑惑。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

在恨这种令人窒息的气氛里,野野口修每一个日子都在不断复习那种恨意,直到生命终结。

对于野野口修来说,日高邦彦就是他永远成为不了的“自己”

“为什么同样都是爱好写作,你成为了万人敬仰的作家,而我实现不了梦想只是忙于糊口?”

“为什么我那样欺负过你,你却以德报怨?”

“为什么你那么健康而我得了癌症?”

在这里,善良化作了恶意,这些卑贱的妒忌,滋生了罪孽,生长了仇恨。

东野圭吾笔锋犀利,近乎白描的笔触下书写了人性中深不见底的黑暗,但在终点时他戛然而止,留了白,舍了色,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自己去体会,这份恶意最终去向何方。

而我们作为看客,自己心中又是否有着某些不可言说的恶意呢?

借用书中的一句话——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