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淡淡翠
2016年,80后小伙杨焓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
他卖掉房子,买了一艘二手帆船,带着妻子和5岁的女儿,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航海旅行。
200多天里,他们驾驶帆艇从马来西亚兰卡威出发,漂洋过海去了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还花了170个小时,横穿了印度洋......
人这一生,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有人最看重的是房子、票子;有人最看重的是事业、名誉。
而杨焓,却在长达半年的航海旅行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房子卖掉还可以再买,工作丢掉还可以再找,但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失去了将永远失去,再也拿不回来。”
是什么支撑他们坚持自己的梦想?又是什么让他们有勇气打破现有的舒适圈?
我们是否都能像他们一样,逃开这一成不变的生活,去尝试另外一种生活方式?
也许,从他们的故事里,你会找到想要的答案。
杨焓是个土生土长的昆明人,既不是富二代,也不是户外运动爱好者。
大学毕业,他回到老家,找了一份自己不喜欢但却安稳的工作。按部就班的结婚、生子、贷款买房。
女儿出生后,杨焓和妻子陈媛忙于工作,就把孩子交给了双方老人来带。
原本生活过得十分平淡,却也幸福。
但是突然有一天,生活把他们打了个措手不及。
女儿两岁多时,双方父母因为各种原因,都不能再继续来帮忙带孩子。
而他们也发现,由于长期缺乏父母陪伴和隔代溺爱,女儿身上的教育问题越来越明显。
压力、纠结、焦虑、困惑......摆在面前的现实让他们陷入了两难。
如果其中一人辞职带娃,那么锐减的收入根本无法支撑生活开支;如果都不辞职,又怎么忍心把刚两岁的孩子送去幼儿园?
那段时间,杨焓过得很不快乐。
夜深人静时刻,他常常问自己:
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为什么没买房的时候过得很快乐,买了房之后却越来越不快乐?
在与妻子彻夜长谈后,杨焓痛定思痛,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卖掉房子,从现实的框架中“出逃”。
杨焓在日记中写道:
“房子虽然在涨价,但房子毕竟不是生命,任何时候都可以买,但是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失去了将永远失去。
到底哪一个重要,我们的思维越来越清晰。
我们要卖了房子陪伴孩子,陪伴她去旅行,去看世界,去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潜能,然后重建我们的生命,从新开始人生旅程。”
打定了主意,他们就开始疯狂寻找适合自己的旅行方式。
价格太高,不行;不方便带孩子,不行;太过复杂繁琐,也不行......
经过筛选,他们先后排除了传统旅行、自驾游、房车旅行、骑自行车,最终确定了帆船旅行。
其实,杨焓很小就迷恋一款名叫“大航海时代”的游戏,在他内心深处,一直渴望成为一名船长,驾驶帆船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而帆船旅行正好与他的梦想不谋而合。
找到目标的他,感觉自己获得了重生,找到了活着的意义。
尽管妻子陈媛仍有种种顾虑:
海上遇到危险怎么办?孩子的教育怎么办?路上生病了怎么办?半路钱用光了怎么办......
双方父母也坚决反对,甚至生气、发火。
但杨焓却很坚定。
他一边工作一边开始着手准备:购买航海书籍来看;收集所有关于航海的资料;寻找国内可以学习帆船驾驶的地方.....
2014年,杨焓果断辞职、卖房,去往美国考察北美帆船文化和市场,又在海南三亚跟着独臂船长徐京坤学习,深入了解航海的真实情况,并在2016年考取了ASA国际帆船教练。
梦想只能被掩埋,却从不会消失。与其纠结彷徨,不如勇敢去尝试。
不到三年时间,杨焓就从一个连帆船都没有见过的人,一步步走向自己的环球之梦。
激动之余,他写下这样一段话:
“当你成为某件事情的第一人的时候,你将会面临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包括不被理解和尊重,当然也有很多有趣的事情。
认识世界的方式是融入整个世界,世界因不同而美丽,所以我们不同并且美丽。”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诗人海子这首诗,说出了多少人想要却不敢追求的生活,而杨焓却用实际行动,实现了“面朝大海”的梦想。
2016年10月,杨焓和妻子拿出卖房的钱,加上友人的资助,买了一艘二手帆艇,起名叫“Everyday天天号”。
从马来西亚兰卡威启航,正式开始了自己的航海之旅。
他们带着女儿在沙滩看寄居蟹。
他们在丽贝岛附近,看日沉大海。
他们眺望着远处,饮下杯中清水。
他们在印度洋上,看波涛翻滚起伏。
他们在船上,享受静谧的亲子时光。
他们在海岛上,看鸟儿飞翔。
然而,大海变幻莫测,在海上漂泊的日子,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
刚开始启航时,因为海上气候多变,风时有时无,所以除了发电机提供的电能比较稳定之外,太能能发电板效率并不稳定。
再加上加油不方便,淡水补给也非常困难,所以,他们不得不学会节约水、电、油等能源,能省则省。
由于买的是二手帆船,配件也常常出现问题。比如:卫生间排水系统坏掉、发动机冷却水泵漏水等......
还有离开丽贝岛航行去诺克岛的那天,发动机突然不明原因熄火,升帆也没有风,只能任由船自己慢慢飘回丽贝岛。
最惊险的一次,是横穿印度洋的第五天。
半夜起了暴风雨,杨焓被巨响声惊醒,发现甲板上已经是一片狼藉,自动舵已经失效。
此时,风已经到了35节,桅杆吹出鬼一样的嚎叫声。
更雪上加霜的是,杨焓从导航仪中看到,在离他们只有一公里的海面上,有个大型万吨远洋货轮正在向他们行驶。
风雨太大,货轮看不到他们,而此时距离海岸有九百多公里,弃船逃生也不现实。
危险面前,杨焓第一反应是绝对不能让妻儿有事。
他冒着大雨,利用发动机的力量强制性把船只左转航行。
经过40分钟的“搏斗”,他们最终与大船擦肩而过,有惊无险......
尽管旅途困难重重,但总有那么一个瞬间,会让人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到达一个美丽的海岛,绝美的日落日出,早晨醒来发现置身仙境一般的感觉,夜晚躺在甲板上陪伴家人看星空......”
横穿印度洋的惊险历程,让他们更加懂得珍惜彼此,第一次抛开世俗的一切,去思考家人对自己的意义。
陈媛在日记中写道:
“有些事情,你只有亲自经历了,才能去成长。
当远离喧嚣的文明,当穿过呼啸的海风,当跨越咆哮的海洋,当内心被神的爱充满,突然一切都不再可怕。
最让人恐惧的,其实只是恐惧本身。”
不仅如此,女儿的变化也让他们感到欣慰。
和每个带孩子旅行的人顾虑一样,陈媛刚开始也担心长时间的航海,会不会耽误孩子的教育成长。
可是随着旅行的深入,他们渐渐发现:
孩子并不是只有在幼儿园才能得到最好的教育,大自然和父母的陪伴,都能给孩子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
原本比较怕水的女儿,在旅途中克服了恐惧,学会了游泳。
横穿印度洋时,女儿的歌唱引来了一只又一只海豚,让她得到了最纯粹的快乐。
杨焓修船时,女儿也会在一边帮忙。
原本在家有些“公主病”的孩子,竟然全程自己爬山,不用大人来抱。
而为了节省用电,在船上的时候,他们很少玩手机、电脑,休闲时间多用来读书。
所以,在不知不觉间,女儿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
在他们的陪伴下,女儿的适应力和学习能力,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与大自然的近距离接触过程中,她慢慢变得独立,学会了承担责任,也有了自己看世界的角度。
马克·吐温曾说:
"二十年后,你会因为今天你没做什么,而不是做了什么而悔恨。
所以,抛开帆脚索,驶离安全的港口,扬起你的风帆。去探索,去做梦,去发现!"
半年多的海上旅行生活,远离喧嚣的城市,杨焓一家的日子过得很慢很简单,人也变得十分平静、专注。
夜晚值班看船时,杨焓和妻子依偎在星空下,聊生活,聊理想,聊未来,聊感受。
周围除了海浪声,一片寂静。而夫妻俩也在这样的相处中,越来越心灵相通。
他们不再担心未来,不再担心生活,也不再焦虑迷茫。
因为,旅行中学到的一切,都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他们对人生的认识。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有你陪伴她将不同。”
“我们历经千辛,想要追寻的梦想,不是名利,而是一家人在一起的成长。”
航海旅行半年后,杨焓一家人回到了昆明,租了一个简单的房子,回到了陆地生活。
但是,他们的航海之梦并未停止。而是在耐心等待,等待下一阵风来。
也许,我们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像他们一样,卖了房子去旅行。
但我们可以在繁忙的生活里,暂时关掉手机,陪家人出去走走,学会给自己留余。
就像杨焓说的:
“人活得越来越快,自然会让我们慢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