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小学发出校友征集令,深度感怀80年最美好的时光都去哪了

2019-10-26   漫成都

芙蓉城南,锦江河畔,深秋的成都,在清晨已有不少寒意。沿着河边从新南门往锦江大桥方向慢步行走,刚经过交通饭店,一阵阵隐约的读书声就从马路旁边的学校里传过来,还有操场上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也飘荡过来。而河堤边的几棵大桉树散发着淡淡的特殊清香,几只白鹭偶尔点水飞过,看着这美景,听着那声音,让人心情都不由自主地欢悦起来。当下课铃声骤然响起,孩子们潮水般从各间教室涌出时,欢声笑语瞬间充满整个校园,浸染着南河两岸。

这所依河而建的学校就是成都市著名的“五朵金花”之一——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她是成都市小学界的一所名校,而且在全国早有名气。

你可知道,1939-2019,龙小已然走过80年的流光岁月!总共培养了14000多名成都小学生。

今天让我们来细数,龙江路小学的80年。见证她的发展历程,似乎更是一部成都小学教育进阶的历史。

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前身为成都市十一区第二小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成都市有市立小学校45所,私立小学校55所。第十一区各保联立第二国民学校是市立小学之一。该校前身为1939年开办于新南门外建国东街的市立第五小学校(即新南门桥头国税局大厦处,现存资料仅见一份表格照片)。后来迁往龙江路。校舍十分简陋,仅有不到十间穿逗结构平房作教室、办公室,除陈旧课桌凳、黑板外,别无教学设备,学生200余人。1952年,龙江路小学正式被命名。1964年,因校舍有限,学生渐多,遂迁至南河边,一直到现在。而据了解,当时成都市政府花了“重金”25万元投入建设这所名校,重植花木、修建操场及校舍,龙小建成后便一举成为西南第一、全国少有的花园学校。

不过,如果要细问龙江路小学在哪儿,恐怕十个成都人九个会告诉你,新南门汽车站沿到河边一直往西走。新南门、锦江大桥,都是定位龙小的重要地标,而这些地方在成都也是颇有历史感的地方了。说起“五朵金花”,成都的家长们可是耳熟能详,早在1981年,四川省首批重点小学评选中,龙江路小学就榜上有名,从此,与其他四所重点小学被统称为“五朵金花”的名号,一直延续至今。

因年代久远,龙江路小学最早的照片目前无一纸留存。我们现在也只能从一些成都的老照片上,感受一下它当时的环境与氛围。

40-50年代的成都新南门,还有岗亭,有警察站岗。

(图片来源:成都街巷志)

新南门附近后来在50年代中期修建了成都第一个公众游泳池,就是南虹游泳池,如果你还记得它,说明你至少是80后。

(图片来源:成都街巷志)

20世纪70年代的成都新南门汽车站,当然是成都那时最重要的城市地标之一,它是成都与川内周边地区的联结点。

1982年,锦江大桥一角,那时的街道干净,人少车少。

摄影 郭晓明(转载自成都发布)

而在这些城市地标的不远处,南河边上,就是成都市龙江路小学。这张照片应该是70年代的龙小学生照,照片中的孩子现在应该都年过半百了。

提到龙江路小学,不得不首先隆重介绍被称为龙小“一代宗师”的袁丽华老师。

龙小“一代宗师”袁丽华老师(1930—1968)

她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四川省第一位小学特级教师。她在教育界卓有声誉,产生过广泛的影响。袁丽华1949年毕业于成都女子师范(今成都师范)。1951—1968年在龙江路小学工作,长期任语文教师、班主任,曾兼任学校党支部副书记。袁丽华在教师岗位上勤奋工作,多次被评为省、市、区优秀教师,六十年代初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63年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为小学特级教师。

今天就让我们从照片上来回顾历史,怀念过去的旧时光,看龙小的一步步成长变化吧。

我们就是那早晨8、9点钟的太阳,谁说不是呢?


你认真学习的样子,真好看!


大队部开会了!


那时候的午睡是这样子的,还有生活老师照顾我们哟

校园活动很精彩

这个蓝色裙子的校服,是成都市小学生的第一套统一制校服,那时候只有学校最重要的活动时才穿,也是每个女孩子最洋气的裙子。中间的两位大姐姐是刚刚拿了世界冠军的中国女排队的张蓉芳,梁艳,她们来到龙小。


校运动会上,我就是那个小健将

记得那一天有个日本的摄影师秋山亮二来到我们学校,给我们拍了好多彩色的照片。

1981年,龙小少先队大队部被授予“全国红花集体”称号,这是我们那一年最值得骄傲的荣誉!


1981年,在成都市教育局的领导下,龙江路小学率先开始了“恢复六年制试点”。时任校长谢国光决定抓住这个有利的契机,利用从五年制转为六年制中多出来的那一年,开始一场以“乐学”为核心的教育改革。以音乐、美术、体育、自然等学科为突破口,从教师配备、仪器设备等方面创造条件,让“豆芽学科”打翻身仗,是他为龙江路小学设计的“乐园之路”。在这些学科的学习中,孩子们可以体会到科学的神奇、艺术的美妙,重新唤起他们学习的乐趣和热情。

1981年夏季的开学典礼上,一位精干的“小个子老师”走上了主席台,手里拿着一支银光闪闪的小号。他深吸一口气,缓缓吹出——一段熟悉的旋律飘了出来。“啊,是少先队队歌!”孩子们兴奋了,一些反应快的甚至跟着小号唱出了声。

一曲终了,全场沸腾。他是郑文雅,龙江路小学音乐教师。至此,“器乐进课堂”,音乐教育在龙小“全面开花”。

以音乐、美术、体育、自然等学科为突破口,从教师配备、仪器设备等方面创造条件,龙江路小学的“乐园之路”也正式开启。在这些学科的学习中,孩子们可以体会到科学的神奇、艺术的美妙,重新唤起他们学习的乐趣和热情。

第一个大行动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活跃了学校生活。此举为龙小教改史上的“退而结网”。

自上世纪70年代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府南河变成了藏污纳垢的“腐烂河”。南河正好从龙江路小学的门前流过。“学校内是花园和乐园,学校外却是一条臭水沟。”这个问题成为了龙小师生的一块心病。

1985年4月开始,南河附近的居民们发现,每到星期天,总有一群十一二岁的少年,骑着自行车,背着各种各样的瓶瓶罐罐,在南河沿岸穿梭。他们在考察生活污水的排放,每当居民好奇地问“你们是谁”时,这些少年会认真地回答:“我们是南河小卫士。”

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南河考察小组走遍了南河沿岸,写出了《南河在呼唤》《南河污染情况报告》等小论文,举行了“南河科学调查”讨论辩论会,还成立了环保监督岗。

5月27日,时任成都市市长的胡懋洲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信是由成都市龙江路小学的“南河考察小组”发出的。

少先队员的呼吁引起了市领导的重视,也引起了广大市民的关注,“救救锦江”的呼声迅速地传播开来。

1993年,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被列为成都市政府的“一号工程”。1997年,府南河中段综合治理大功告成。龙江路小学发出的“母亲河的第一声呼唤”,不但获得了1985年由全国少工委颁发的“创造杯”,而且作为一段“小学校影响大社会”的佳话,至今仍被成都市民所铭记。

学校坐落于美丽的南河边,是成都市久负盛名的“花园学校”。校园中春有百花,夏有绿树,秋有金果,冬有黄梅,甚至被一些外地游客误认为是公园。尽管十年浩劫让曾经的花园荡然无存,但经过全校师生几年的努力,学校整修了原有的花台和苗圃,又新建了鸟园,部分教室还养了金鱼。孩子们从自己的家里带来了上千盆自栽盆花,把学校装点得绿树成荫,鸟语花香。1994年,龙小荣获“四川省首批绿色学校”称号。

90年代,龙小最重要的成就是愉快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探索愉快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把握四环节:引人入胜的开端,情趣盎然的活动,层次分明的练习,余味无穷的结尾。

还记得参加乐队排练的时光吗?不停地练习就是为了演出时奏响最美妙的乐章。

每周一举行的升旗仪式应该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了吧,五星红旗每日同太阳一同升起,象征着伟大的祖国蒸蒸日上……

校运会的长跑冠军们一起来合个影。

下课铃响以后,你迫不及待跑出教室和小伙伴玩的游戏是什么?

2003年9月,刚刚参加完开学典礼的孩子们突然发现,一成不变的课表“变脸”了。每节课的长度不再是整齐划一的40分钟了——有15分钟的超短课,有30分钟的短课,有40分钟的长课,还有70分钟的超长课。课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一些新鲜的面孔出现了——心心语、形体课、书法课、数学思维训练课、龙娃娃俱乐部……

而在接下来几天的学习生活中,这种期待转变成了快乐。他们发现,老师的教学节奏加快了,更有趣了,一些过去让人觉得枯燥的课,也变得有意思起来。

这就是龙江路小学在新课改背景下推行的新改革——长短课时制。这项颇有新意的改革,让龙江路小学又一次成为了成都市民和媒体关注的焦点。

在时任校长李海看来,“一节课40分钟”的规定并不是小学教育的金科玉律,让孩子获得最适宜的发展才是小学教育的金科玉律。龙江路小学在保证国家课程设置总量不变的前提下,“第一个吃了螃蟹”。

龙江路小学社会学科“名师”范丽才老师,还记得她吗?1997年10月10日,范老师的一节五年级社会课《地球上不同的生活环境》引起了轰动。在短短的40分钟里,她熟练地操作多媒体、投影仪,向学生讲述了五种温度带的知识,还引导学生进行了练习和识记。


1998年4月,龙江路小学被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此后,在时任校长李海的大力推动下,学校加大投入,在成都市小学界率先建立了校园网,又率先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为其在信息化平台上的自我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撑。

也许很多人都难以忘记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的那个不眠之夜,龙江路小学也深度参与了这一历史性时刻。赵岳同学作为学生代表参与了申奥过程。图为赵岳同学与“申奥之父”何振梁合影。

赵岳同学2000年与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一起。她对萨马兰奇爷爷说:“我想在北京看奥运。

龙小名校集团目前有6所成员学校。截止2019年,龙小在集团化办学路上已前行20载。

龙小现任行政班子成员。

以“愉快教育”为办学理念,以“乐学乐教,悦人悦己”为校训,龙小成为成都市的名校集团,走进现在的龙小,校门外的一组浮雕格外醒目,呈现着龙小少先队文化----“二次入队”。

校训对联、成长雕塑、美术馆、乐学赋、校史馆、文化柱……精美别致的校园处处彰显着龙小独特的校园文化。

时光随着校门旁的锦江水一起潺潺流去,今年是龙小建校80周年,龙小集团化办学20周年,你与龙小在何时遇见?时隔经年,你又想对母校说些什么?亲爱的朋友,带上你的旧相册、老物件、满满的回忆,回家吧!让龙小再看看你的模样,听听你的声音!

龙小,在这里,等着你......

本文为漫成都原创,所有原始文、图资料均由成都市龙江路小学提供并授权使用

同时致谢原龙江路小学校长张长力老师

文字 |漫成都

编辑|棐溪

监制丨王红

有响应征集令的粉丝请联系漫成都小编微信:jinshanmama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