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食古香:藏在眉山太和农家小院的地道跷脚牛肉

2019-09-16   商报在线

2019年9月,一个秋雨缠绵的周末,《川菜》杂志"发现地道美食"报道组驱车去到了眉山市东坡区太河镇,明白记者的来意,几位当地人热情推荐一家名为"古食古香"的乐山跷脚牛肉馆,理由有二:一是味道鲜美、正宗;二是女老板精明能干、待人和善。于是,报道组一行径直去到这家餐馆。

在车来车往的大路边,须臾间就找到这家餐馆。"古食古香"跷脚牛肉馆是一个独栋二层小楼,初一看非常普通,与大多路边餐饮店并无特别之处,停车走进去后记者才发现这个餐馆还是有些与众不同。

整个餐馆面积不大,但布局还是很用心,也许餐馆主人刻意要给人复古的感觉,不大的厅堂中随处都摆放着古色古香的老家俱,摩挲着这些"老古董",恍惚间让人有了时代的穿越感。餐馆被一个小天井隔成两个区域,前面是大厅,后面是雅间,小天井侧边的通道也摆上几张餐桌,不大的餐馆经主人的巧心布置既不显得局促,反而平添出一种农家小院的温馨感。

餐馆的主人是个女老板,名叫杨琼,是一个精明干练、快人快语的中年妇女。杨琼说,她的这家餐馆已开了十多年,生意一直很好,凡是来吃过都说味道好,口味正宗,很多人都成了餐馆的常客。她的食客除了附近以外,近的成都,远点的市县,就连省外都常有食客专门为饱口福前来,对此她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

一阵寒暄后,杨琼与记者聊起了她的创业史。

家境贫寒为生计四处奔波

与很多创业成功的人的人生经历相似,杨琼来自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正是小时候吃过太多的苦,一颗改变命运的种子早早就埋在她的心里,驱使她不断在人生道路上一路跋涉。

杨琼说,她最大遗憾就是没有学到文化。小时候,家庭贫穷,她几乎没有正儿八经进过学校,导致其大字也认识不了几个。为了生活,杨琼很小就帮父母干农活,插秧打谷、挖地栽菜、割猪草,所有农活就干过,常常累得直不起腰,但她咬牙坚持。

杨琼的舅舅是她学做跷脚牛肉的领路人。舅舅的家族很早就在乐山经营跷脚牛肉营生,在当时,舅舅是当地远近闻名做跷脚牛肉的行家。杨琼十四、五岁时,就跟着舅舅学手艺,舅舅对这个外甥女也很是怜爱,将自己的手艺毫无保留传授给她。

由于当时年龄太小,杨琼跟着舅舅只是为了求口饱饭,并没想到自己命运会因为跷脚牛肉发生逆转,更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家跷脚牛肉馆的主人。

成大后,杨琼远嫁外乡成了家,为了生计,闯荡社会做过各种生意,由于没有文化,又缺少经商的门道,让她载了不少跟头,为此不知哭过多少回。杨琼是个天生好强的人,接二连三的创业失败虽然让自己处境变得更加艰难,但她并没有为此灰心丧气,反而对自己人生充满信心。她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努力坚持,终有扬眉吐气的一天。

经过多次创业失败后,杨琼发现经营跷脚牛肉是个不错的生意,而且自己有舅舅传下的手艺,只要用心去经营做好不难,于是杨琼开起自己的牛肉餐馆。

再次创业做火牛肉馆

2006年,杨琼的跷脚牛肉馆开张了。当时手头拮据,仅有2000元作本钱,店面也很小,只摆得下几张桌子,来就餐的食客也稀稀疏疏,不开张是常有的事。杨琼说,那是一段非常艰难的日子,用提心吊胆来形容一点不为过,她常常因每天的餐食卖不完而发愁。

那一段日子,杨琼几乎没有睡个好觉,晚上很晚入睡,凌晨四五点就起床,来不接收拾打扮,就跑到几十里外的地方进当天用的食材,回来后来不接休息就开始做牛肉汤。虽然常常感到力不能支,但倔强的她始终咬牙坚持。

在很多人眼里,跷脚牛肉选用的食材非常普通,烹饪方法也非常简单,但要做好并非容易。杨琼说,创业之初就发誓要用舅舅传承的手艺,做出与众不同的跷脚牛肉,对此,她对牛肉、牛杂,以及佐料、辅料的选择都非常用心,一直选用上等的食材来烹饪。

别看杨琼没有多少文化,但对餐饮的本质理解透彻。她说,做餐饮需要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在食材选用来不得半点虚假,否则不仅留不住回头客,还会让自己声誉扫地,再好的生意都难以为继。

从创业之初,杨琼都坚持亲自烹饪跷脚牛肉,对烹饪细节了然于胸,即便是后来带了徒弟,只要有空闲时间,她都会上灶亲自操作。她说,多年养成的职业习惯,三天不做就感到不自在。事实上,她的心里多多少少还是有些不放心,害怕厨师的一时疏忽,让牛肉汤变了味,坏了餐馆的名声。

杨琼说,其实这样的担心一直都有,因此在管理上早就有"约法三章",要求所有人必须遵守。一直以来,她家的味道都保持原汁原味,食客甚是满意,正是得益于她严格管理的结果。

多年的生意闯荡,使她养成乐观开朗、精明干练、待人真诚的性格,即便是当初生意惨淡的日子,她依然保持着乐观。俗话说"乐观善良的人有天助",经过一段艰难的时光,杨琼的餐馆慢慢的聚集起很多南来北往的食客。每当有食客来,她都会与客人寒暄一阵,久而久之,很多客人都记住这位笑容可掬的女老板。由于她家的跷脚牛肉味道正宗,收费也合理,很多客人都成了回头客,而且很多人还当起"义务宣传员",为她带来不少新的食客。

随着生意的兴隆,杨琼扩大了店面,为了给食客营造一种古色古香的就餐环境,她从四处收来一些有年代感的老家具,并在餐馆四周种植些绿色植物,摆放了一些盆景,每当有客人来,都会与餐馆内的陈设合影拍照。杨琼也将餐馆取名"古食古香",希望食客能在这里感受历史的印痕,感受飘过时空的乡间美味。

简单食材拼出的地道美味

不知不觉间已到中午,杨琼的餐馆前已停满小车,不大的餐馆坐满了三三两两的食客。杨琼也抽身去招呼客人,不时与客人寒暄几句,看得出,她的熟客蛮多的。

记者一行也进到雅间准备就餐,落座一小会儿,一锅飘香扑鼻的牛肉汤就端上桌,桌上的盘子中装满了切得厚薄均匀的牛肉、牛杂,有煮过的,也有鲜的,还有一些蘑菇、豆芽、土豆等一些新鲜蔬菜,小碗里盛着剁细的蒜泥、香菜、葱和炒制过干海椒面,用于打蘸碟,开火后,牛肉汤很快冒起了热浪,服务员熟练的把牛肉、牛杂一股脑到进锅里,几滚后,大家就挥著开吃。

除了这锅热气腾腾的牛肉汤,主人还安排一些配菜,一盘炒牛肉,一盘炒河虾、一盘裹芡的油炸小鱼,还有一些精致的面点。虽然所有食材都很是普通,但味道香醇可口,令人大快朵颐,一点不输大饭店的美食珍馐。

招呼完食客后,杨琼进到雅间陪我们就餐,一边敬酒,一边向我们谈起她的生意经。她说,她所选用的食材都很普通、简单,但必须新鲜、对人体无害,从开餐馆到现在,从来没有食客反映食材不新鲜的问题,也没有发生过食客吃过后肠胃不适的情况。

杨琼说,开餐馆是个"良心生意",既要对得起自己良心,更要对得起食客,如果不对食客的健康负责,一味地赚丧良心的钱,这样的生意是很难持久的。

跷脚牛肉本身就是一道普通的大众美食,在跷脚牛肉的发源地——四川乐山,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跷脚牛肉馆也随处可见。虽然食材简单,容易采集,但要做出香醇可口、味道纯正的跷脚牛肉并非易事。杨琼说,正宗的跷脚牛肉需要选用上等的水牛黄牛的牛肉、牛杂,肉质必须新鲜,病死的牛肉坚决不能用,在烹制之前要用清水反复冲洗,除去所有的杂物。

烹制中会用到很多的佐料、药材,质量上都不能掉以经心,期间,对火候的把握很是关键,既要做到佐料与牛肉充分的融合,汤色浓酽,牛肉充分入味,又不能把牛肉煮过火,影响牛肉的口感和嚼劲。好吃的跷脚牛肉放在嘴里是有口弹的感觉,不仅越吃越香,而且有嚼劲,入口很容易化渣,即便牙口不好的人,吃起来也满嘴留香。

杨琼说,她餐馆的所有食材都就地取材,既保证了食材的新鲜,也很好控制了成本,一锅跷脚牛肉、一盘炸制香脆的小鱼,一盘炒河虾,一份当地小吃,已成为众多食客来此消费的标配。店里准备了很多蔬菜,食客可上架自选,丰俭自便,价格经济实惠。无论是散客,还是团餐,杨琼把利润看得很薄,客单价一直保持在50元—70元之间,对此食客很是满意,很多人都成了她忠实的回头客。

谈到未来,她希望她的下一代能来接班,传承她的手艺为更多食客服务;同时,她希望找到更多的合作者,能把自己事业做得更红火。她说,能将自己多年积累的餐饮经验传递下去,是她未来人生最大的心愿。

返程的路上,记者陷入了思索,杨琼身上那股不屈服命运的劲头撞击着心痱,让人动容,从她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一个普通人命运逆转的人生,更感受到一个餐饮人的初心和执着,这不正是此次寻访的最大收获。

(四川党建期刊集团《川菜》杂志社运营中心副主任刘光正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