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剧为何越拍越难看?名编剧怒撕《楚乔传》,曝行业造假内幕

2020-05-28   刀刀叨文艺

原标题:国产剧为何越拍越难看?名编剧怒撕《楚乔传》,曝行业造假内幕

国产剧为什么越拍越难看了?

一向被剧迷视为“业界良心”,正午阳光今年最令人期待之作《清平乐》,却在播出后,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重创了这块金字招牌。

该剧4月7日开播、5月18日收官,播完迄今9天,豆瓣评分直线下跌,谁能想到:开播时8.2分的“高分国剧”,竟会一路跌到今天的6.7分?

上图:原著小说的配角,在剧集里被改为主角

开播前,剧迷们着急:“怎么还不播?急死了!”

结束时,剧迷们还是着急:“我的天啊!终于放完了!”

虽然它依旧有正午阳光的传统优势:制作精良无比、画面十分养眼、演技基本在线,然而《清平乐》的“致命缺点”也很突出。

节奏缓慢、人物扁平、剧情魔改。

上图:原著小说的主角徽柔故事线全崩

就连央视电影频道,都特意开了一期节目,探讨剧迷们对《清平乐》的吐槽。

知名编剧汪海林,被央视请到节目里,讨论《清平乐》的剧本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汪海林何许人也?曾经一语惊人,直言“怀念煤老板不干涉电视剧创作的时代”。

他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编著专业,曾经写过高分剧如《神医喜来乐》《铁齿铜牙纪晓岚》,也写过争议剧如《一起去看流星雨》。

上图:《神医喜来乐》

出人意料的是,汪海林在央视的节目里,曝光了《清平乐》在剧本缺陷背后,更深的行业规则:

很多时候,编剧受到外力干涉,写完的剧本被注水加戏。

再比如剧迷觉得某些情节太匪夷所思,其实那是播出平台为了商业(流量)需要,会提前要求编剧安排某些特定的情节噱头,例如让剧迷们看不下去的“玛丽苏”。

他认为,这才是导致《清平乐》“朝堂戏不朝堂、言情戏不深情”,最终“四不像”的原因。

注水加戏可以理解,那么平台为何要提前安排他们认为“观众喜欢”的那些情节噱头呢?

来了,毒舌的他,来为我们解密了!

5月26日,汪海林在新开的视频节目《汪叔有毒》第三期里,揭露了整个影视行业被“流量”和“IP”裹挟的内幕,揭露了撕番位和收视注水造假这些“业界毒瘤”最本质的成因。

看看当下荧屏,“IP”剧大行其道。

不论口碑爆表的《龙岭迷窟》,还是备受争议的《清平乐》,抑或当下正在热播的《传闻中的陈芊芊》《古董局中局》,几乎都有一样的标签:IP剧。

“我只买IP剧”,今年甚至有平台表示:“如果影视公司没有IP的话,你的剧我就不买。”

汪海林直言,这对本来就因疫情受到重创的整个行业,产生巨大的震动。

IP剧在我国影视行业,才出现不到十年,就已经到了这个程度?

从2011年《步步惊心》《倾世皇妃》《甄嬛传》,开始掀起第一轮IP热潮,到2014年《古剑奇谭》为代表全面爆发;

IP剧迄今不仅热潮未退,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

而从2015年起,卫视们开始遵守“一剧两星”的规定,这犹如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保障了观众们可以收看更多的剧;

另一方面,却造成中下游电视台没有购片能力,好剧的资源流向了排名最靠前的那几家电视台。

于是,出现了互联网企业在视频网站发力,收购价提升,放话:“我们指定的题材才会买”。

于是,我们看到电视剧的题材,渐渐出现了这样的改变:

受众年龄层偏低的,跟动漫、游戏、互联网文学挂钩的,如此一来,形成了一个产业链,影响了整个影视行业形态。

这让那些无力与之博弈的电视台也不得不跟进,购买这样的IP剧上星播出。

比如《择天记》《青云志》《微微一笑很倾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几乎都是电视剧、电影、游戏“三部曲”配套的超级大IP。

这一阶段,我国影视行业“乱象怪象”频出,一个“顶流明星”动辄上亿的片酬令人咋舌。

既然都花大钱买剧了,总得完成KPI吧?随之而来的,就是全行业的造假。

电视台收视率造假,以此来获得广告收入;

网站播放量造假,以此来获得流量的虚假繁荣,目的同样是广告;

流量明星数据造假,用刷出来的数据造成虚高播放量、虚假人气,以此提高片酬、代言费;

记得吗?前几年的“爆剧”,常有几百亿的播放量。

三年前,汪海林就曾炮轰过《楚乔传》,说破了400亿的网络播放量,是载入史册的一天。

的确,这个纪录迄今也无剧超越。

如今,汪海林再炮轰《楚乔传》:“点击量400亿,再怎么解释,我觉得也解释不通了,吹牛的目的是什么?兑换广告”。

不过,身为当年被《楚乔传》伤害过的剧迷,刀刀留下的印象,可不只是400亿的播放量,而是后期的烂尾、注水,居然拍了一半原著就草草收尾!

三年了!林更新还在冰湖里泡着呢!

令人唏嘘的是,就连“业界良心”正午阳光,也被质疑收视数据造假——

一边是59城收视率,高到了破3%的天花板,另一边却马上被广电的0.5%脱水收视率光速打脸!

注意到了吗?过去我国的明星,从来不搞什么“番位”那一套,自从有了“流量说话”的体系,明星们开始把“撕番位”摆到台面上来了!

郑爽和杨洋撕过,鹿晗和井柏然撕过,李易峰和吴亦凡撕过,刘诗诗和陈伟霆也撕过;

热播中的《幸福,触手可及》,黄景瑜和迪丽热巴在开播前,作为男主和女主,也撕了。

为什么以前的明星不撕番位?甚至还谦让有加?

汪海林一语道破个中玄机,还是为了钱:“这是流量模式造成的,如果我在你前面,我的代言费用就会更高,你在这个争抢当中失败,就意味着你的广告收入和你整个流量处于下风。”

于是,当资本利用数据,制造出越来越多的流量明星时;

这些流量明星,无心雕琢演技,却更在意番位,他们把注意力放在制造话题、上热搜(热榜)上;

他们的粉丝,则把精力放在刷数据、控评上;

郑爽就曾直言:“上热搜(热榜)可以涨片酬”。

于是,当“大IP+流量明星”成为国产剧流行的生产模式,剧迷们会发现:电视剧怎么越来越难看了?!

汪海林畅快直言,这就是“大IP+流量明星”国产剧“去专业化”所带来的后果——

我们现在看的,很多是假电视剧,数据是假的,明星也是假的。”

这种电视剧,不是从内容出发,而是从数据出发,资本寻找的,不是好演员,而是“好控制的”、“通过训练体系可以产生”、“可以不断更新”的“流量明星”。

为何资本不去找章子怡、刘烨、郝蕾那些真正的演员?

因为“真正的演员是不可控的”,汪海林说:“真正的演员,他(业务)越好,他就越具有独立的人格,资本就无法控制他。”

所以,当昔日的“四大三小”流量明星,被一茬又一茬的新出炉偶像“后浪推前浪”的时候,我们也很容易发现:

这些连初中都没毕业的孩子,连台词都念不准,就拿着数千万的片酬,开始祸害国产剧,成为“IP剧流水线”的一颗铆钉。

昔年,汪海林虽然有“娱乐圈搅屎棍”之称,因攻击流量明星、小鲜肉如肖战、鹿晗、蔡徐坤和热巴“一骂成名”,去年又炮轰《陈情令》,誓与IP剧和流量明星正面刚到底。

5月19日,他又喊出了“我的敌人是所有流量明星”这样的口号。

他作为业内的资深从业者,自诩为“吹哨人”、“报信人”。

这不,汪海林前脚刚刚预言:“肖战,代表坐火箭式的流量明星的模式,遭遇了重大挫败。”

5月27日,他发文爆料,说肖战丢了几个片约,商务下跌也非常厉害,新签约品牌几乎没有。

似乎是要坐实肖战过气的事实:“流量明星坐火箭上来,坠落也是一瞬间。”

对汪海林这种跟流量明星和IP剧,不死不休的正面刚;

有人说他“用心良苦”,但也有人说他“哗众取宠”“蹭热度”。

汪海林的虽然态度激愤了点,他的“大声疾呼”,也许叫不醒执迷其中的粉丝,但能给关注国产剧的剧迷们带来干货满满的解读。

今日主笔:某小刀。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