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门桥》为何成为拯救春节档的顶流?因为观众想要的它都有!

2022-02-07   刀刀叨文艺

原标题:《水门桥》为何成为拯救春节档的顶流?因为观众想要的它都有!

果然,《长津湖》的对手只有自己。

《长津湖之水门桥》上映第6天,票房破25亿,“断层”式领跑春节档,打破74项票房及观影人次纪录,观影人次超过了4690万。

而这,距离《长津湖》以57.75亿创下中国影史票房纪录,仅仅过去了3个多月的时间。

《长津湖之水门桥》甚至以首映日6.40亿票房,超越《长津湖》,拿下内地影史战争片首映日票房冠军。

购票平台上,超过46.8万人给《长津湖之水门桥》打出了9.6分的高分,好于99%的历史片、99%的剧情片。

不少朋友跟我一样,把春节的第一件“全家活动”,安排去了电影院看《长津湖之水门桥》。

有人带着全家8口人一起看电影,之后有感而发:“更明白国歌中,‘用血肉筑成长城’的含义”。

还有人看完电影,路过天安门,看着热闹的人群,忽然想要对七连的伍千里、平河他们说:“你们曾经想要的,现在我们都有了。”

《水门桥》为何能以绝对的优势,成为春节档的票房扛把子、令观众们趋之若鹜的“顶流”?

答案很简单:观众想要的,它都有。

宏大震撼的战争戏、一流逼真的视觉特效、精湛传神的演技和直击人心的精神力量:戏里的水门桥“三炸三修”、戏外的电影《水门桥》也成功地从三大层面“炸”出了每一位大银幕下观众的震撼和共情。

(笔者注:以下片名简称《水门桥》)

第一炸:特效升级,战争场面悲壮惨烈,细节令人心疼

看过《长津湖》,对比《水门桥》,就会发现两部电影有着明显的侧重不同。

上一部描写大名鼎鼎的“北极熊团”被志愿军在新兴里战役全歼,下一部则是整个故事的高潮和结局:七连又接到了更艰巨的任务,炸毁水门桥,拦住美军陆战一师撤退的脚步。

上一部结构宏大,文戏更多,既要交代这场战争“为什么打”,也要通过“谁在打”,来描绘出七连的一副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

而《水门桥》的结构更为凝练:除了开头30分钟和最后10分钟,故事重心就是炸掉水门桥,拖住敌人撤退的脚步,就是干!

极寒的气候,极度的悬殊,极热的火焰,极密的火力。

徐克操刀,镜头语言凌厉,叙事节奏精炼,战争场面真实到了“惨烈”的境地。

为了掩护战友而诱敌,被敌机的燃烧弹,烧成灰烬的战士;

为了炸掉敌军坦克,抱着炸药包冲上去,却惨遭坦克履带碾压的战士;

悲壮!两个多小时的片长,毫不拖沓,观众的心脏全程被紧紧抓住:大银幕上,白的雪、红的血、黑的是燃烧弹燃烧人体后化作的灰!

他们一次次冲锋,一次次用身体化作武器、甚至用残破的躯体去最后一次冲锋!

大银幕下,我们情不自禁地攥紧了拳头、喘不过气,身临其境地体会着这份决绝和勇敢。

《水门桥》并非一部“爽片”,它如此真实地描写了一场在不平衡的武力装备下,意志与武器的对抗。

现实中“水门桥”一战,志愿军战士们以血肉之躯浴血奋战,在钢筋混凝土的水门桥桥体上,只炸出了一个8.8米长的缺口。最终,美军空投了钢制的组件,修复了桥梁,陆战一师得以撤退。

《水门桥》没有修改这个结局,一场打不赢的战斗,更让后人警醒。

在爆炸、炮轰、子弹如雨的大场面战争戏之外,有两个细节叫人心疼:

其一、朱亚文不敢给家人看的“战损妆”。

这可能是我在国产战争片里,看过的最逼真、也最令人不忍直视的“冻伤妆”了:因补给不足而青灰的面色,因温度太低而青紫的嘴唇,脸上一道又一道被流弹碎片刮破的血口子。

特别是指导员“梅生”受伤的眼睛,眼白里仿佛都渗着血丝,看着就疼。由于“战损妆”做得太逼真,朱亚文怕吓到家人,“这个妆没敢让我家人看过。”

其二,平河射击前的一个小动作:哈气。

我在看第一遍时忽略了这个细节,第二遍时发现了,韩东君扮演的神枪手平河,每次射击前都会对手指哈气,甚至还会把手指含在嘴里。

因为对神枪手来说,手指的灵活十分必要。

第二炸:群像动人,悲壮惨烈,观众破防了!

一部《长津湖》,已经让我们喜欢上了“最可爱”的七连战士。

爆裂又温情的连长伍千里,打完仗的梦想却很简单:回家盖房子、养猪,给兄弟娶媳妇;

老练又孩子气的雷睢生,所有人都是他的“小兔崽子”,视死如归,却在临终前告诉战友,“别把我落下”;

儒雅又勇猛的梅生,梦里心心念念的,是刚学会写字的女儿,一张黑白照片是他最珍贵的宝贝;

到了《水门桥》,不仅仅有徐克战争戏的浓墨重彩,也有陈凯歌文戏的涓涓细流:写成长、也写对照,有呼应、也有升华,用笔之处更有着“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细节张力。

先说“人物的成长”,易烊千玺扮演的伍万里、韩东君扮演的平河,最为抢眼。

万里,从桀骜不驯的渔家少年,在炮火洗礼下,成长为可以托付全连使命的优秀战士。

他的成长与变化,一次又一次在战火淬炼下,变得成熟而坚定,看眼神就行了!

平河,沉默寡言的神枪手,因为伍百里因为自己牺牲,心里始终怀有愧疚,直到终于面对万里说出心事,万里说:“百里是我哥,你也是我哥,七连都是我哥”。

这是万里的成长,也是平河的放下。

再说“前后的对照”,七连这群人的故事,都有头有尾。

伍千里的鱼鹰哨,在兄弟诀别之时,他亲手戴在了万里的脖子上;

梅生女儿的照片,最后一战中,被他叼在嘴上;

张小山替万里抢回来的红围巾,如同一面旗帜,飘扬在胜利后的战场之上。

而“包子脸”这个看似无意义的举动,因为前后呼应成为巨大的泪点。

伍千里和伍万里兄弟俩,第一次见面时,千里对弟弟捏出“包子脸”,是一种亲昵;

最后一次,千里捏了弟弟的“包子脸”,是同生死、共患难的兄弟,在战场上,匆匆而又郑重的诀别。

也要夸一句兰晓龙!七连的人物个个鲜活可爱,观众们陪着他们笑,在伍千里跟杨营长一起从敌人那里缴获武器“抢炮”时哈哈大笑;

观众们也陪着他们哭,当平河被坦克来回碾压、血肉模糊时;当余从戎引开轰炸机、被上百枚燃烧弹瞬间烧成灰时;当千里被打成筛子、浑身血流如注时……七连战斗到最后一人,呼应上了《士兵突击》的那句台词。

第三炸:高级!情感表达极度克制,无声的“敬礼”胜过千言万语

悲壮惨烈的战争场面,形成对比的:情感表达却是极度克制。

七连,接受上级炸掉水门桥的任务时,大部队和补给都没到。

这意味着什么?伍千里、梅指导员知道,每一位七连的成员都知道。

临行前,他们整肃队列、朝着祖国的方向、迎着旭日,齐齐地举起手臂,敬礼!

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样,在看到电影里的这一幕时,难以抑制的泪目了?

他们无声的敬礼,胜过千言万语;高举的手臂,如同钢铁长城。没有人说豪言壮语,所有人异口同声,轻轻地一句:“新中国万岁”。

这一幕,呼应了《长津湖》开头,衣着整齐、脸上带着笑容的七连全体,在开赴战场的火车上,面对祖国的壮丽河山,屏住呼吸,举手敬礼!

“我们的身后就是祖国,神圣不可侵犯。”

至于英雄七连几乎全员牺牲,战斗到只剩下最后一人,也只需要一句台词,就足以让观众大破防,眼泪决堤!

“第七穿插连,应到157人,实到1人!”

结语

大笑、流泪、紧张、揪心……《水门桥》的观影过程,不只是一次感官的盛放,也是一次情感的洗礼。

它不仅仅是春节档8部电影里,视觉震撼、情感共鸣和精神共振等各项综合指数最高的“优等生”,它走到了更难达到的一个层面:从万千观众的眼睛里,走进他们的心里。

有人说:检验一个国家电影的工业化进程,战争片无疑是最好的标志。

《长津湖》上下两部曲足以证明:中国电影的工业化程度,已经可以“打硬仗”了!

原创文章著作权:刀刀叨文艺(ddddart),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