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抢玩具”一直是个高频问题,我们对1000个家庭做了调查,基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类型:
街头霸王,见谁抢谁型
我们通常见到的一般属于初级玩家。
此类孩子算是街头霸王,自带大佬气质,原则是所到之处皆为我用:
“水枪?不错,收了!”
“积木,蛮好,拿来。”
“小火车,我的最爱啊,带走......”
出场背景音乐:孩子的聚堆是我的爱,所有的玩具都拿过来.......
偶尔还能见到几个高级玩家。
这类高级玩家专挑弱小下手,所以比他们小的弟弟妹妹是重点关注对象。
出场背景音乐:10个孩子7个壮8个高9个怪,还有1个傻傻的,看起来跑不快,把他玩具抢过来,好好玩......
他强任他抢,佛系应对型
这类选手早已参透人生哲学——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能被抢走的玩具就注定跟自己无缘,既然如此,“他强任他抢,我再换就好”。
佛系孩子的父母内心早已遭到暴击,腹稿打了一千遍想要告诉孩子:“你可以善良,但需带点锋芒。”
出场背景音乐:人生就像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一起游戏不容易,何必争来又抢去......
委屈不反抗,哭闹嚎叫型
跟佛系选手不同,这类孩子虽然也不会抢回来,但是内心却依旧充满执念。他们只恨自己年幼体弱、恨自己为啥不奋起直追、甚至恨自己为什么偏要出现在这里......
于是他们把满腔委屈悲愤化作啼哭问天问大地。
出场背景音乐:想问天问大地,或者是迷信问问宿命,这么多地方,这么多时间,为何此时此地与我相遇......
遇强则强,一举夺回型
抢玩具也是有赌博的心态在的,毕竟孩子永远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遇到一个“硬核娃”反击。这类孩子一般比较勇敢,内心很坚定,浑身散发“你敢动我东西试试”的气息,一旦被抢,轻则言语制止要回来,重则一举夺回再揍两拳。
出场背景音乐:你说算我狠,善用犀利的眼神,玩具只要被抢肯定拿回......
孩子抢玩具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就近了说,每天面对孩子的争抢打闹,当家长的也够头疼的了,要是到了公共场合,说不定还涉及家长面子问题。往远了说,孩子抢玩具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社交能力。
关于解决办法,一直以来是众说纷纭。
有人说,孩子玩具被抢必须教他抢回来啊!有人说,让小孩子自己处理就行啦,家长别瞎操心!还有人说,这是礼貌问题,必须教他学会分享啊!
我倒觉得,不根据孩子生长发育状况盲目引导孩子的行为,就是耍流氓。
别忘了,孩子在成长阶段会经历无数个“敏感期”呢。“物权敏感期”就是其一。
什么是物权敏感期呢?
2~3岁是孩子物权意识的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完全就是一个“小霸王”,把自己的东西管得特别牢,谁都不能碰一下,一旦动了他的东西,就会发脾气、大哭大闹。
每个孩子物权敏感期到来的时间都不太一样,具体以孩子出现上述表现为准。
物权敏感期以前
孩子处于无知的抢玩具的状态,分不清我和别人的概念。他们不懂区分物权的归属,简单地以为,我所看到的,我所拿到的,全部都是我的东西。
很多家长认为,见啥抢啥的行为,活脱脱就是个小霸王啊。其实对孩子来说,他们只是在维护“我”的东西。
这时候孩子抢玩具是无意识的,也分不清自己行为的对错。所以强迫孩子去分享,是没道理的,因为他根本不懂分享是什么意思。
不过,这也是给孩子讲道理的好时机,用温和而坚定语言地将孩子的行为引导到“合理”的范围内即可。
如果发生了极端情况,比如孩子为了争抢玩具哭闹声已经打扰到别人了,或已经把别的孩子的脸抓破了,等等。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家长主动上前处理,保护好自己的孩子,也要保护好其他的孩子。
物权敏感期以后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能够分清“我的”和“他的”的区别了。我们要做的就是教会孩子这个社会的规则:
“我的”东西:孩子有掌控权,可以选择与朋友一起玩,也可以不给他们玩;
“他的”东西:别人也有捍卫自己物品的权利;
大家的东西:公共场所的东西是属于大家的,不能一人独占。
除此之外要提醒家长一点,学龄前的孩子,需要逐步建立起客观的自我认知,他们常常觉得自己最棒,认为自己跑得最快、跳得最高、吃得最多……他们需要在不断碰撞的过程中,慢慢意识到原来我不是最棒的(这也是培养抗挫能力的重要阶段)。
对待这个阶段的孩子,家长一定要注意用温和的态度,不要一下子否定孩子或对孩子太过严厉,给孩子一个接受的过程,帮助孩子循序渐进地成长为更好的人。
物权敏感期以后的孩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状况1:自家娃抢了别家娃的玩具
解决方法如上文。
状况2:自家娃被别家娃抢了玩具
娃的玩具被抢了,通常会出现以下几种状况:
自家娃是个“小怂包”,认抢认拿不反抗
很多爸妈反映自家娃的玩具随随便便就被别的小朋友抢走了,而娃就好像没反应一样,你要我就给。
孩子不“抢回来”,可能是天性使然,有些人天生温和、不爱冲突,不愿意去抢回来。
也可能是心理发育还没到敢抢回来的程度,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爸妈不用急于让他学会“抢回来”。
“你怎么这么弱,爸爸不是教过你吗,别人抢你的玩具,你要抢回来。”
这样的训斥是没用的,本来孩子的玩具被抢就很委屈了,还要得到家长的一顿训斥,可想而知娃有多失望。与其表现出恨铁不成钢的样子,不如一个拥抱来得实在。
如果娃感到委屈,甚至情绪激动
1、 第一要务:跟娃共情
一个玩具可能不值多少钱,但是在娃眼里可能是独一无二的玩伴。如果轻而易举就被抢走了,娃的内心可能会交集着委屈、愤怒、害怕等多种情绪。
这时候我们一定要坚决和娃统一战线,首先要安抚娃的情绪,蹲下来,告诉娃:“玩具被哥哥拿走了,不开心是不是?不要怕,妈妈帮你拿回来。”
2、 推进事项:鼓励娃表达
抢玩具是孩子之间的小小战争,但也属于“外交”的一部分,可以锻炼孩子social的能力。这时候就需要家长鼓励娃大声说“不”:“这个玩具是我的,我还没玩完,你不能随便拿走!”
慢慢地,娃就会明白表达与谈判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景时,就会通过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了。
PS:大声说“不”的能力也是需要训练的,在家多演练几次,玩玩角色扮演。
3、 特别提醒:娃可能不知道还有“轮流玩”这种方法
“抢玩具大战”中最常见的景象是你哭我也哭,大家一起哭,最常见的结束形式是听取哭声一片,散伙各找各妈。作为家长,面对一众小哭包,安慰哪个都不是,感觉很为难。
有时候并不是娃们非要抢玩具,而是他们还不知道玩具居然可以换着玩。对于这种情况,不妨让娃学会交换或轮流玩,当娃们可以自己解决问题时,家长们也就从尴尬为难中解放出来了。
4、 帮娃把玩具“抢”回来
“把玩具给弟弟玩会儿嘛!你怎么这么自私!”对不起,“自私”这锅娃们不背。
当娃一旦进入物权敏感期后,家长最先要学会的应该是保护娃的物权意识,娃不愿意分享就不分享,娃东西被抢了,家长要负责要回来。
因为娃得先知道“我的东西是我的”,才能知道“别人的东西是别人的”。
这里的“抢”绝不是指家长和别家娃或别家家长吵架甚至打架,而是说我们要坚定、平和地跟对方交流,玩具是我们的,未经同意不能拿走。
5、 家长是孩子最坚定的Flag
尹建莉说过一句话我非常喜欢:
“如果家长不在人际交往上斤斤计较,孩子自然能学会豁达;如果家长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勇敢而得体地解决争端,孩子自然也能习得这方面的智慧。”
想要娃在“抢玩具”这场战役中取得最后的胜利,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爸爸妈妈做亲身示范,给娃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一个倒不了的Fl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