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不想上学了,浩浩说我笨,还不让别人跟我玩。”……
听到孩子说这些,妈妈的心里难免忐忑,被嘲笑和排挤,孩子能不能够应对,情况会不会变得更糟糕。
很多人都被嘲笑过,就连帅出天际的古天乐,在电视剧《圆月弯刀》中,也曾被楼上的江湖人士评论为“样子平平无奇”。对古天乐的嘲笑并不会影响他的盛世美颜,但是,有的嘲笑就会成为杀人的刀,就像电视剧《芳华》里的何小萍。
何小萍从小生活在缺爱和温暖的环境中,到了文工团因为出汗比较多,身上有异味,被文工团的人嘲笑和排挤,度过了被辜负惨淡的一生。当然,何小萍的经历是在特殊的年代发生的,有其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现在的社会不可同日而语。
孩子间的嘲笑并没有掺杂利益纠葛,情感纠纷,适当引导,不会对孩子产生太大的影响。但如果家长把嘲笑这件事看得过重,给孩子施加了过多的压力,反而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加大嘲笑对他造成的影响。
嘲笑,虽说是一种笑,但这个笑是取笑,开玩笑,有讽刺意味的笑。毫无疑问嘲笑是一个贬义词。
大人之间的嘲笑,会有很多的附加意义,比如攀比、讽刺等等,但孩子间的嘲笑,就没有那么复杂,甚至大部分孩子都不知道嘲笑是什么意思。
嘲笑是孩子们沟通交流的一种形式。男孩子会用嘲笑作为一种竞争形式,他们用模仿,推搡,骂人等方式来表示嘲笑。比如身材强壮的男孩子,会直接插队到身材瘦弱的孩子前面,还用挑衅的眼神看着对方。
而女孩子表现的就会相对委婉,比如在背后议论,组成自己的小团体,把不喜欢的人划到圈子之外,孤立某个同学等等。
在《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商》中,美国著名心理医师凯西·科恩说,孩子的嘲笑行为大部分都是善意的,具备高社交商的孩子,能理解这一点,并且多数情况下不会把它看得太严重。但是对于在社交方面有困难的孩子来说,嘲笑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对曾经被欺负过的孩子而言,即便是善意的嘲笑也会对他们造成威胁。
但不是每个孩子都有高社交商,对孩子来说,即使是善意的嘲笑也会影响社交和情绪,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应对嘲笑,就成为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寻找对策应对嘲笑之前,我们应该先解,什么样的孩子容易被嘲笑,什么样的孩子容易嘲笑别人,了解被嘲笑者和嘲笑者各自的特点,我们就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去应对。
毛姆在小说《人性的枷锁》里刻画的主人公菲利普,是一个经常被人嘲笑的孩子。他天生有一只跛脚,因为父母早逝,他跟随做牧师的伯父一起生活。因为他身材瘦弱,又有一只跛脚,伯父也没有给他额外的补贴,导致他经常被学校里的大个子欺负。周围人的嘲笑让菲利普过早的失去了童年的天真,开始思索人生的意义。
像菲利普这样有天生残疾的人,很容易成为被嘲笑的对象。身体虚弱、爱抱怨、爱哭、太胖或太矮,看起来与众不同的孩子也容易被人嘲笑。这种类型的被嘲笑者就属于忧虑型,他们看起来很没有安全感。
还有一种被嘲笑者就是挑衅型,他们会主动挑衅别人,嘲笑别人,大声喧哗,摸别人的头发,拽别人的衣服等等。他们挑衅别人的时候肆无忌惮,但一旦他们被嘲笑,就会陷入崩溃,无法应对。
喜欢嘲笑别人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喜欢掌控局面,他们会表现的得意傲慢,而且他们的情绪控制会不好,没有同情心。
表面上看起来,喜欢嘲笑别人的孩子,时时处处体现出一种优越感,但实际上,很多孩子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凶悍强大,内心却柔软无比。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里讲过一个故事,三个孩子第一次去动物园,看到了狮子,都很害怕,但他们的表现完全不同。第一个孩子躲到妈妈背后,说“妈妈我要回家”。第二个孩子脸都吓白了,但嘴上说“我一点都不怕”。第三个孩子瞪着眼睛,好像很英雄的样子,还问妈妈,“妈妈,我能不能向它吐口水呀?”
阿德勒说,其实这三个孩子都很害怕,但表现方式却不一样。自卑也是,有些人看起来很自负,实际上却很自卑。他只能自欺欺人,强行让自己相信“我比别人厉害”。
就像经常嘲笑别人的人一样,他体现出来的优越感其实是他内心自卑的表现。
当孩子被人嘲笑的时候,我们可以首先看一下孩子被人嘲笑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孩子是因为不良的生活习惯被嘲笑,比如不爱洗澡导致身上有异味,书包太脏书本太乱等等,我们完全可以引导孩子改变这些行为,毕竟对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终身受益的。
但还有一些因素是无法改变的,就像《人性的枷锁》里菲利普跛脚一样,就算菲利普把自己的跛脚藏在正常的脚后面,减少走路,也无法改变跛脚的事实。无法改变事实,也没办法改变别人,难道就只能束手就擒吗?当然不是。
菲利普的校长告诉他,“如果你对它心怀抗拒,它只会给你带来耻辱。如果你把它当成一个必须背负的十字架,当做上帝对你的恩宠,那它对你来说就不再是痛苦的来源,而是幸福的源泉。这个十字架让你来背,是因为你的肩膀背负得起。”
校长的话让菲利普好像脱胎换骨重获新生,身体上的缺陷是不争的事实,是用尽全身的力量躲避它,还是笑着面对它,选择按钮在自己的手里。
孩子遭遇到嘲笑,可能不会马上告诉家长,但会表现出忧虑,不想去学校等等,家长要及时察觉孩子的情绪。如果孩子不想说,也给孩子留下一扇窗口,告诉孩子,如果你想说我随时在这里等候。
家长要避免两极化,不要用成人的角度对待孩子的问题,说孩子大惊小怪,这没什么大不了之类的,或者是过于情绪化,觉得孩子受人欺负了,义愤填膺的慷慨陈词,让孩子也觉得自己遭遇了天大的不公,严重化自己的境遇。
我们要耐心倾听孩子的陈述,认可孩子的情绪,让孩子体会到自己是被理解,被认可的。大部分孩子在表达出情绪之后,被嘲笑的事情就已经翻篇儿了。如果孩子确实需要帮助,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在家练习应对嘲笑的方法,让孩子能更加游刃有余的面对。
在《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商》中,作者凯西·柯恩介绍了很多种教孩子应对嘲笑的方法,在这里我们简单的列举5个供参考。
1.一笑了之
教孩子用幽默面对嘲笑他的人,因为对于嘲笑别人的孩子来说,他希望看到的是他人恼怒或者做出过激的反应,如果别人一笑了之,他反而失去了动力。
比如可以教孩子说,“这招太过时了,还有新鲜的说法吗?”“说点我不知道的吧”,“呵呵”等等。
2.走开
不管用什么方法回应完嘲笑之后,一定要教孩子走开,把嘲笑者留在那里。不要站在那傻傻的等着嘲笑者想出另外的回击方法,这样才能掌握沟通的主动权。
3.问不相关问题
我经常跟孩子玩一个叫“打岔”的游戏,就是答非所问,在面对嘲笑的时候,也可以答非所问,直接问对方不相关的问题。比如当被人嘲笑说“你的鞋子也太丑了”,可以问他,“现在几点了”,彻底打断嘲笑者的思路,然后在他的惊讶中离去,不带走一片云彩。
4.说出事实
我上小学时的一起打架斗殴事件让我印象深刻。一个女生坐在一个男生的后面,女生经常拿着笔在男生的衣服上画,男生忍无可忍,拎起凳子把女生给砸了,那个场面真的是让人终生难忘。最后,去医院,请家长,写检查,换座位,才平息了这场战争。
被嘲笑的人很容易会失去理智,情绪失控,做一些看起来很过激的行为,这样会让嘲笑别人的人更加的肆无忌惮。换个解决问题的思路,遇到这种情况,被戏弄的人直接对对方说出事实,你拿笔画我衣服了,你踢我的凳子了。直接说出对方的错误行为,又没有夹杂任何的情感因素,这样的表达是无懈可击的,同时又是在警告对方不要再做这样的行为。
5.学习一些反击的话语
凯西·科恩认为,大一点的孩子可以随机应变,在面对嘲笑的时候想出适当的反击的话,但是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家长有必要提前和孩子一起,准备一些反击的话。在《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商》种,凯西·科恩列举出以下话语,可以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顺口的,在适当的时候回击嘲笑他的人。
“就因为我不高兴,你就幸灾乐祸吗?”“哦,我还有什么好说的,该说的你都说了。”“是这样啊。”“随便你。”“说得好。”“是,对啊。”“真的吗?”“那又怎么样?”“你在开玩笑,是吧?”“有好玩的事情时,再告诉我。”
孩子喜欢游戏,以上种种的教孩子应对嘲笑的方式或场景,都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或身份互换的方式,和孩子模拟演练。一方面还原现场,清晰了解孩子遭遇到了什么,另一方面也能让孩子用不同的身份去看待自己遇到的问题。通过演练应对的方法,让孩子在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心里有底气,知道该如何去应对。
《芳华》里,被群嘲的林小萍是不幸的,但她的不幸,一半归因于社会因素,另一半则是家庭因素。被嘲笑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被嘲笑之后无处倾诉,像林小萍一样无家可归。我们要做孩子坚实的后盾,让孩子无论遇到什么风雨,都能想到家是他最后的堡垒,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