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郁郁青青
看到这则新闻,真的很震惊。
比利时9岁神童西蒙斯即将退学,赴美读博。
之前,8岁的西蒙斯考上荷兰埃因霍温科技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时,已让全球瞩目。
没想到仅仅9个月就完成了本科课程。
大学一教授说:“他比我遇到过的最好的学生还聪明三倍,达到了许多成年学生从未达到的水平。”
他父亲也表示:“他就像一块海绵一样,学东西特别快!”
这是一位妥妥的神童,智商至少有145,他立志要研发人造器官。
因为不同意学校的课程安排,父亲担心推迟毕业影响其后续学业,因此办理退学。。
这个年龄的孩子大多还坐在小学的课堂,西蒙斯却直接读博。
不过,虽然智商超群,他却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怪异天才”,他性情温和、易于相处,也同样爱玩游戏。
网友集体发酸:
“
9岁的时候我还在玩泥巴,人和人的差别真大;
刚辅导6岁的儿子写作业,气得头现在还晕乎乎的;
年纪轻轻就读博,我还在担心娃能不能考上好初中。
做父母的,看到这样的孩子后,总不自觉的对照,焦虑,为什么自家的孩子差那么多。
不得不说,这个世界上,天才总是很少,更多的别人家的孩子,不过是普通的优秀孩子。
大多天赋异禀的孩子,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别人家的孩子,背后是父母的用心托举。
最成功的教育是父母活成这3种“人设”。
一、做孩子的“同伴”,无声胜有声
出色的孩子后面,往往站着优秀的妈妈。
演员海清曾忍不住感叹:我怎么摊上这么好的儿子?
是啊,这样的孩子不就是每位父母心中的“理想型”吗?
是会帮妈妈拎包、洗袜子的小暖男,也是一枚自律的学霸。
写得一手好字,画画有模有样,甚至有人出价3万收购。会全英文写作,参加游泳大赛,夺得三块金牌。
仿佛什么都会,且学有所成。
更难得的是,当不少家长被辅导作业气疯时,海清却在劝孩子不要一直写作业。
对此儿子的回答是:
“你先难过一会儿,写完作业我再哄你。”
“妈妈,我一会做完作业再陪你玩,你先休息一下。”
这样的孩子到底是怎样炼成的?
飞机上,蛋妞在写作业,海清则在一旁专注地看书。看起来互不打扰,但也是母子间的一种交流,影响着,也被影响着。
和孩子一起上书法课, PK学习成果。
儿子上游泳课时,所有的爸妈都在岸边喊加油,她则拿着剧本在看,儿子不想游了,她则说:你再游会儿,等妈妈把这段看完。
在孩子身边,学着不同的内容,但同样专心、投入。
这是一种深度链接,在平行空间里,互相陪伴,为各自的事情努力。
这更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虽然没有有声嘶力竭的吼叫,也不会苦口婆心的说教,但一举一动孩子都会照单全收,并内化成自己的性格和习惯。
而现实生活中,父母坐在孩子身边,却常常挥舞着教鞭,扮演一名监督者。
“这道题都不会”,“你怎么这么粗心”。
在压抑而紧张的氛围中,孩子时刻都想逃离。
明智的父母,与孩子坐在一起,但他们独立而又亲密,互不打扰,互相影响。
二、当孩子的“小学生”,为兴趣保鲜
对孩子,父母可以平等相待,也可以是更低的姿态。
何江,曾在哈佛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的第一个中国男孩,说自己最感谢的是大字不识的妈妈。
妈妈经常让他给自己讲课,有时还一起讨论课文内容。看着妈妈崇拜的眼神,何江觉得特别骄傲,听课也更认真了。
后来虽然课程越来越难,妈妈听不懂,但这样的学习习惯让他终生受益。
比起被动学习,这样的方式,无疑更能刺激孩子学习的兴趣,获得满满的成就感。
看过一个视频,舞台上的女孩似乎真的会发光,肢体语言中迸发出的激情和活力,让人不由自主的被感染。
女孩4岁,她叫Everleigh。
知道了她背后的故事,更想为其父母点赞。
在她家里,经常上演各种各样的“搞怪舞蹈课”。
Everleigh是一名苛刻的老师,爸妈也心甘情愿听她的指挥。
首先是360°旋转,小老师不知是故意的,还是关键时刻掉了链子,第一次示范就摔了。
爸爸妈妈既然要学,连怎么摔都学的很逼真。
教劈叉,Everleigh好严格:“给我打直了,要非常完美!”。
爸爸疼的大叫,也不敢对孩子说个不字。
Everleigh一不小心打了个喷嚏,瞬间笑场,爸妈赶紧跟上,喷嚏打起来。
谁说学艺之路就一定是苦逼的?
在父母的认真配合下,Everleigh玩的乐此不疲,让她对舞蹈的热爱也一直保鲜。
Everleigh在训练上的自由,也变成了她的主动自律。
在最近的一次全国舞蹈比赛中,她夺得了第一名。
妈妈说:“我从没见过她为了比赛这么努力过,每天自己会在房间里拉伸、练习。”
学习是一件苦差事,用心的父母会寻找支点撬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让孩子做老师,无疑就是一个很好的支点,会让学习变得有趣,也更有效,这也正符合著名的学习金字塔理论。
比起逼迫,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延续学习的兴趣,难道不是更重要吗?
父母如果能放低姿态,更能激发孩子求索的勇气,所以不妨无知一点,让孩子教教你,多问问他为什么,受益的是孩子,也是你们的亲子关系。
三、活成孩子的“偶像”,给予精神滋养
主持人李小萌说,到了女儿练琴的时候,她一直拖着,一会儿听故事,一会儿说唱歌。
将注意力从玩切换到枯燥的学习,对大人都难,何况一个7岁的孩子。
她告诉女儿:今天这么大风,妈妈刚开始也犹豫,但还是去了,跑回来却很有成就感。
从一个月只能跑三次,到一个月十几次,从5公里到8公里,妈妈自己都没发现这种不知不觉的进步,你也是一样啊,别看每天就这样平平淡淡的度过,但已经强大了很多,这就是日积月累啊。
女儿看了看跑步记录,二话不说就回去写作业了。
她感慨:养孩子这事,功课都在自己身上。
是啊,孩子会不自觉的把父母作为参照的对象。
你若持续自律,孩子也会严格要求自己,你若懂得坚持,孩子也不会轻易放弃。
优秀的父母,都活成了孩子的偶像。
最近,有一位49岁的硬核爸爸,自学一次性通过了法考。
“我姑娘是学法律的,为了跟她交流时不说外行话。”
因为女儿,他从2月份备考开始,不论工作多忙,每天都利用通勤时间和下班后坚持学5个小时,周末更是全天学习。
8个月后,他零基础通过了“中国第一难考”的考试。
而这无疑给女儿注入了莫大的信心。
明年也要参加法考的女儿说:爸爸可以做到,自己也一定可以。
“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学习”,“再难的目标,坚持下去就会变得容易。”
这也是爸爸身体力行告诉她的道理。
曾有一个调查问:孩子的偶像是谁?
分别以日本、美国、中国的1000多名学生作为对象,结果显示日本、美国的孩子,偶像是爸爸或妈妈。
而大多中国孩子的偶像却是明星、歌星、球星等。
为什么他们的偶像不是父母呢?
因为大多父母放弃了自我成长,口口声声要求孩子努力,自己一回到家就躺沙发。
天天要求孩子不要拖拉,自己的健身计划却一再泡汤。
作家罗·阿谢姆说:一个榜样胜过书上二十条教诲。
当父母活成了最好的自己,不用你再多说什么,已然能获得孩子的尊重,并悄悄带领他走得更远。
想教出别人家的孩子,先成为别人家的父母。
别人家的父母,总是先做好自己,才成为了优秀的父母。
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其实不只是老师,有时候蹲下身和孩子平等相处,才能润物细无声。
父母是来配合孩子成长的,试着去扮演同伴、学生,或者是玩伴、偶像的角色,会给他带来更多的信心和鼓励,爱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