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广州地标建筑“广州塔”打出了“圣诞快乐”四个字。微博上,有人感慨,这就是广州。
在北京上海,也没听说有什么抵制圣诞节的举动。
倒是在一些小地方,比如贵州某县教育部门,竟然把“禁止学生过平安夜、圣诞节”的通知发在了红头文件上。这还不是最荒谬的,更让人目瞪口呆的是,作为教育部门,竟然公然造谣,用“附件”的形式要求大家学习一段“历史”。这份材料上说,八国联军火烧了圆明园之后,为了纪念这一天,特设圣诞节。
学习资料上是这么写的:
1860年12月24日,英法八国联军准备攻进北京,这一天被八国联军定为平安夜;
1860年12月25日,英法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这一天被八国联军定为圣诞节;
1860年12月26日,英法八国联军为了胜利狂欢,这一天被八国联军称为狂欢夜。
各级各类学校必须给教师和学生讲清楚,不要忘记这三天的国耻!
心疼这个县的学生们。
真实的历史是,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是1900年的事情,1860年打进北京城的不是八国联军,而是英法联军,只有英法两国。火烧圆明园的也不是八国联军。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城。10月8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10月18日,英军一名指挥官下令焚烧圆明园。
这种荒谬到不值一驳的谣言,竟然出现在政府部门的文件通知里,竟然还有很多人相信并转发。
为什么类似“圣诞节是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纪念日”这样的谣言这几年在网上能大行其道?
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总数8.54亿,其中初中、小学及以下学历的人占比为56.1%。
这意味着,网上发言的人中,有超过一半的人,连高中都没上过。
学历不代表一切,但学历能反映出很多问题。不是中国网民无知,是很多无知的中国人开始上网了。
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相对较多,眼界没那么狭窄,普遍没那么无知,所以很少有人蠢到抵制圣诞。
也有人揣测,跟官方有关。
作为一个资深报人,我可以告诉大家,在我收到过的形形色色通知里,没有一条通知要求抵制圣诞节。对于圣诞节,中国官方的态度一向都是明确的,即不抵制不鼓励。
有些人可能会困惑,不对啊,我收到过通知要求不能过圣诞节。这种情况肯定有。我分析是两个原因:一是针对党政干部;二是有些地方有些领导头脑不清爽,不能正确理解有关精神,盲目认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抵制西方文化,进而禁止过圣诞节。
在2017年发布实施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基本原则”部分是这样表述的: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既不简单拿来,也不盲目排外,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在正常的国家,是不会在国家层面号召民众抵制某种文化某种节日,这是属于典型的文化不自信。一个不自信的国家,是无法强大的。
读过历史的都知道,中国最强大的朝代是汉唐,那时恰恰是包容并蓄的时代,世界各国只要是好的东西,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唐朝的公务员队伍里,甚至有很多外国人。而清朝之所以衰弱,跟统治阶层保守排外有密切关系。
中国有今天的局面,包括我们能买得起手机电脑,能自由地交谈讨论,跟果断打开大门拥抱西方文化有直接关系。西方文化,早已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都有西方文化的影子。比如我们用的公元纪年,就是用来纪念耶稣的。我们怎么抵制?
世界上很多节日,开始时都和宗教有关,但随着时间推移,节日的宗教色彩会越来越淡。人们庆祝这个节日,只不过是找一个由头,借着这种仪式感,给自己的生活生一把火,告诉自己及亲朋好友,要快乐,要感恩,要珍惜。
我的朋友圈里,很多人都在晒自己在圣诞节时的快乐生活,有的把孩子打扮得喜气洋洋,有的在和朋友逛街聚会,有的在晒另一半送给自己的圣诞礼物……
他们快乐而自信,看上去每个人对未来都充满着希望。
当然,也有一些人在抵制圣诞,我理解他们的生长环境和教育背景。我并不嘲笑他们,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产物,每个人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到的人,都不一样,自然思想也各不相同。
但只要不封闭自己,多读书多思考,相信美好,爱和包容,我们就不会被下一代嫌弃。
千言万语就是一句话:不要抵制圣诞节,不要抵制一切能带来欢乐的美好事物。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本人公众号:码头青年(matouyo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