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中学真的跌落神坛了吗?

2019-07-18     李慕寒

转自知乎

风光无限的黄冈中学为什么突然跌下神坛?听听专家怎么说。

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求院校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因而我们有了大学扩招政策。大学扩招以后,大学生贬值,这意味着高考分数贬值,说的功利一点,也就是读书的收益变小了。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有两种可选的方法:一种是黄冈、衡水模式,考更高的分数,弥补分数贬值导致的读书收益减小的问题,如果考600不够了,那就想办法考650分,将考高分的技术发展到极致。

另一种是减小读书的成本,这里的成本不是指金钱成本,更多地是指学生的健康成本,表现为各种私立中学的兴起,这些私立中学,以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人格发展、兴趣培养等为优先目标,分数则是第二位要考虑的,其结果就是学生们中学毕业的时候,高考分数可能少考了几十分,但是眼睛没近视,身体更健康,这就是降低了读书的成本。

就目前来看,两种方式都有市场,但黄冈和衡水的衰落是注定的,中国经济越发展,它们就越没有市场。在二十年前,读书的收益是极高的,真的可以改变命运,那时候读书的成本再高家长都不会有怨言,砸锅卖铁,甚至卖血也要供应孩子读书,那时候老师打孩子被认为天经地义,家长不会责备老师,反而会感激老师对自家孩子的教导。

现在呢,老师骂一下孩子可能都不行了,更别提打。 根本的原因是,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子部分,社会的变化决定着教育生态,抛开基本经济状况谈教育是没意思的。经济越发展,人就越重要,教育必将越来越转向对人本身的关怀,那时候,以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童年欢乐,来换取分数的做法必定逐渐消亡。

跌下神坛的黄高?—黄冈中学回忆录

想起我当年在母校黄冈中学备考时,英语老师亢玉芝会像妈妈一样给我们做心理放松。学校也是,尽量让我们休息好,高考前一周放假,学校的阶梯教室分配给我们班住读生自习,走读生偶尔也会来一次两次。偌大的阶梯教室,稀稀拉拉或坐着,或躺着我们的同学,地上到处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纸飞机,气氛安宁祥和。和今天相比,那时高考才真正算得上改变命运,大学免费,毕业包分配。而且十分之一的录取率,竞争比现在惨烈得多,可是面对高考,母校真的是举重若轻,和风细雨。

想起学校的种种,忍不住打开头条,输入“黄冈中学”四个字,满屏却是关于黄高衰落的文字!虽然早已知道这个结果,可作为当初的学子,今日的人师,我还是有太多太多想说。

黄冈中学,我们本地人简称黄高,她的鼎盛时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从1987年到黄高学习至1993年,整整六年,亲眼见证了黄高的崛起至闻名全国,现在又看到了人们对她的非议。大学毕业后我一直省城的一所中学工作,对母校的关注从未停止。

的确,刚到省城工作时,我感到母校和我见到的很多中学大不一样,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同的教师风格,不同的学生风格,我才深深体会到母校那时的领先和伟大绝对不是神话,那不正是每所高中都该有的正常样子么?!所有自习归学生自己掌控,老师偶尔进班答疑,纪律根本不用老师管,教室就是理所当然的静悄悄学习的圣地,没有任何书本以外的收费,作业都是老师自己编写的油印纸,图书馆每天向学生开放,不仅有最新的报刊杂志可读,每位同学还有借书证可借书,老师兢兢业业,只管讲课和设计相关练习,学生自觉学习,老师讲到哪儿,练习自觉做到哪儿,学生视老师为父母恩人,老师视学生为子女。自己当老师后才知道,原来就算省城的中学图书馆能对学生外借书籍也不多,同行们大多选用现成的资料,省城的老师们有另外的辛苦,管自己的教,还要管学生的学,晚自习几乎都是老师在上课,城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还真不如农村的学生,运动会班主任是重要角色,绝对不能缺席,害怕学生出事,省城教育局比家乡的多得多,省里的,市里的,区里的经常下校检查,老师学生应接不暇,疲于应付。

所以我想,一个正常的学校被称为神坛,大约是太多学校的不正常吧!

黄高名气大振时,大概是因为两位师兄库超和王崧同时被选入了仅有六人组成的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并同时在国际上获得奖牌,那几年,除了数学,还有物理,化学等学科相继获世界奥林匹克奖牌,每年保送清华北大的多达几十个。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两次的王崧比我高一届,放学和我同一个方向,因此我们常常随这位高高胖胖“二”师兄回家,看他背着很旧的军绿布书包,带着很古董的油布伞,憨厚朴素得近乎有点傻。那时黄高每天下午都有一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每个年级都有若干个理科兴趣班,每周利用自由活动时间授课两次,暑假集训,全免费,所以有人得奖也不算稀奇吧。语文组的老师每周也开展讲座,同样吸引大批喜欢文科的学生!如此而已,再正常不过!

跌下“神坛”的开始,大约是奥林匹克竟赛不再得奖了吧。金牌教练被大城市纷纷挖走,老师们开始北上南下,我的高中时的正副校长一个在深圳,一个在广东惠州,理科班主任现在广州,文科班主任现在北京……黄高所在的小城黄州经济并不发达,给不了老师优厚的待遇,更何况黄高生源还是以农村的贫困生为主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黄高确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即使有那么一点点退步也是可以理解的。今天,像黄高这样,为农村学子坚持素质教育的学校依然不多。

所以在我看来,黄高从来就就没上过神坛,它是踏踏实实地做培养全面人才的教育,不仅教书,而且育人,没有沾上急功近利的坏毛病罢了。如果说黄高退步了,那只是片面看竞赛和升学率,黄高的基本办学理念依然没变。真正的教育应不惟分数,不惟升学率,和那些不断涌出的超级中学,“高考工厂”相比,黄高的坚持尤其难能可贵。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e3fFWwBmyVoG_1ZHGTG.html